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药方>

六味地黄丸药方介绍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湿热,盗汗遗精,消渴。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六味地黄丸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六味地黄丸处方

  熟地黄 24克;山萸肉 12克;干山药 12克;泽泻 9克;牡丹皮 9克;茯苓 9克(去皮)

  六味地黄丸方解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肝为藏血之脏,精血互可转化,肝肾阴血不足又常可相互影响。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小儿囟门不合;脑为髓海,肾阴不足,不能生髓充脑,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或虚热上扰清窍,故耳鸣耳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阴虚则相火内扰精室,故遗精;阴虚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小便淋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六味地黄丸系宋·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黄丸”,用治肾怯诸证。《小儿药证直诀笺正》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

  六味地黄丸运用

  宁氏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复发性口疮38例,早晚各1丸,10天为1疗程。34例患者经l-3疗程治疗后,口疮消失无反复,4例患者偶有轻微复发,再服l-3疗程痊愈。38例随访均未再复发。

  六味地黄丸的注意事项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六味地黄丸药方介绍相关文章:

1.修正六味地黄丸说明书

2.六味地黄丸可以长期服用吗

3.六味地黄丸的适用人群和食用时间

4.六味地黄丸说明书

5.六味地黄丸的处方和食用注意事项

六味地黄丸药方介绍

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湿热,盗汗遗精,消渴。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六味地黄丸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六味地黄丸处方 熟地黄 24克;山萸肉 12克;干山药 12克;泽泻 9克;牡丹皮 9克;茯苓 9克(去皮) 六味地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归脾汤药方介绍
    归脾汤药方介绍

    归脾汤具有改善骨髓微循环,增加骨髓造血组织,促进多能干细胞进多能增殖分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发育成熟,延长中性粒细胞寿命等作用。以下是学习啦

  • 补中益气汤药方介绍
    补中益气汤药方介绍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东垣立此方以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主治气虚发热证,但后世多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及气虚下陷证。以下是学习啦小

  • 血府逐瘀汤药方介绍
    血府逐瘀汤药方介绍

    血府逐瘀汤主治瘀热蓄于下焦,少腹急结,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渴,其人如狂,至夜发热,及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恶霹不下,脉沉实或涩。

  • 逍遥散药方介绍
    逍遥散药方介绍

    逍遥散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方,脱胎于张仲景四逆散、当归芍药散之法,后人广泛应用于内、妇、儿、男、五官各科病证。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

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