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文明古国>华夏文明>

夏朝时期文化发展状况怎么样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关于夏朝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子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夏朝时期文化发展状况介绍,希望你喜欢。

  夏朝时期文化发展状况介绍

  《论语》夏朝文化的发展,直接为商、周两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古朝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在尧舜时期,就有关于羡和、钱仲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传说,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熟悉天文制定历法的专职人员,天文学和历法早就很发达。

  春秋鲁太史引《夏书》有“辰不案于房”的记载,就是说在某年某月朔日发生态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这次日食,现存《尚书》把它系在仲康时期的《胤征》篇中,近朝学者有的推算在公元前二一六五年,有的推算在公元前一九四八年,相差颇远,但都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又《竹书纪年》谓夏策十年“夜中星陨如雨”。如果这一记事可信的话,那末至迟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初,我国就有了流星雨的记录。

  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朝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于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饺普遍。

  夏朝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夏数得天”《左传》,是说夏朝的历数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所以孔子主张吁亏夏之时”《论语》。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是由野蛮高级阶段过渡到文明时朝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仰韶文化到大汉口文化,原始文字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国现巳发现的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正如郭袜若同志所说:“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朝,毫无疑问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的。”从殷墟时朝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朝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

  夏朝与良渚文化的关系

  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论著《青铜爵、斝的秘密:从史前陶鬹到夏商文化起源并断代问题研究》一书中,台湾艺术大学副教授吕琪昌从夏朝三大礼器的源流、古传说等方面切入,结合现有考古结论得出了上述推断。

  由远古陶瓷研究转入夏文化研究的吕琪昌副教授考证后发现,夏代祭祀用的三大礼器“封顶盉”“爵”“觚”都与良渚文化息息相关。其中“封顶盉”正是根源于良渚文化的“陶鬹”,而“爵”及“觚”也与良渚文化密切相关。由此吕琪昌推断,“原始夏族”可能起源于良渚文化的一支。

  在结合了古代的历史传说后,吕琪昌得出推论,进入安徽地区的“原始夏族”,与当地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此即“禹娶涂山”传说的由来。此时的安徽北部地区,正处于黄泛区上游的淮北平原;“原始夏族”累积与洪水奋斗的经验,联合当地的“夷”族展开了漫长的治水工程,这就是“益佐禹治水”传说的源头。水患平息后,“原始夏族”除以其功绩受到其他部族的拥戴外,在与“夷”人长期融合的背景下,文化及势力更为强大,足以号召天下,是以“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壮大后的“原始夏族”,势力挺进豫东南地区并一路向西,直抵伊、洛,迫使原先中原地区的部族完全臣服,其首领“启”由此成为天下的共主,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距今5300年至4200年的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不久前的11月29日,考古人员在良渚遗址核心区域发现了一座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有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有关系,其实多半没有关系,即使有,良渚文化也不是夏文化的主体。因为河南地区本身就有自己的文化,良渚文化比他先进不了多少,不可能成为主流。不过夏以前,中国都是部落联盟,以最贤者为族长,比如尧舜。尧是唐部落的,舜是虞部落的。所以,不排除良渚后裔参加了夏以前的部落联盟,并起到一定作用,对夏有影响的可能。

  夏朝地理知识大盘点

  (一)从城市建设看夏朝地理知识

  中国古代龙山文化晚期就已经出现了防御设施城堡,如河南登封王城冈及淮阳平粮台城堡,这就是初期的城市。城市的诞生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标志。传说夏朝以前已经开始筑城,如“夏鲧作城”;“鲧作城郭”;“昔者夏鲧作九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这里讲的鲧即崇伯鲧,尧时夏部落酋长,禹的父亲。那时候的城市还不可能是后业用砖头或石头修筑的城市。以王城冈来说,这是四千多年前修筑的东西骈列的两个方形小城堡,城墙用夯土筑成。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城遗址。西城西墙长94.8米,南墙长97.6米。从年代上看,与夏代纪年相吻合。在山西夏县埝掌乡东下冯村北青龙河两岸台地上,曾发现一座小规模的城堡遗址。南城墙长约400米,宽约8米,残高1.8米,夯土筑成,距今约4000年。从年代上看,也与夏代纪年相吻合,而地址又恰好在所谓“夏墟”的地区内。因此,可以说城市起源于夏代。

  城市地址的选择,反映了那时的地理知识。比如地形上一般来说以平坦,高燥为好,最好靠近河川大海,但又不能过于低洼;交通要方便,生产要发达等等。城市的最大功能是促进物资,信息的交换,所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二)从大禹治水看夏朝地理知识

  相传夏朝建立以前,洪水灾害严重,“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每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为了治水,尧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派谁去治水比较合适?大家都说鲧去合适,尧反对。四岳又说,先叫他试试,不行再说吧!尧只好同意,让鲧治水。

  鲧采用以前共工的治水办法,“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用人工把高的地方铲低,低的地方用土填高,只堵不疏,结果鲧治水九年毫无成绩,失败了,被砍了头。以后舜又派禹治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吸取了你父亲的教训,决定把纯粹堵水改为疏、堵并用。他首先“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亲自勘察高山,大河,把地形,河流的流向,水量调查清楚,树立标记,指示哪些山要挖掉用来筑堤,哪些河流要疏导。又组织治水班子,发挥集体的智慧,制订“疏川导滞,钟水丰物”的治水方案。这样可以顺应水性,疏通河川,开导阻滞,使洪水畅流无阻地由小河归大河,同时还利用一些湖泊,沼泽及低洼地聚积水,起到分洪储流,灌溉农田的作用。在治水的同时还在田间开沟洫,“尽力乎沟洫”,更能发挥灌溉效益。13年中,禹治理了“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消除了水害人民安居乐业。禹治水成功,受到人们普遍的赞扬和崇敬。

  (三)从农业生产看夏朝地理知识

  夏代由于水害得到治理,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剩余粮食增多,多余的粮食用来酿酒。夏桀时有“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可见酒多到什么程度。这虽然是过分夸大之词,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夏代粮食的丰足。

  古代的农业和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夏朝农业的发展,必然积累了许多有关季节,气候方面的知识。流传至今的《夏小正》,就含有夏朝的历法,物候知识。如书中讲的历法是夏朝的十月太阳历,即1年分10个月,每月36天,全年剩下的5-6天为过年日。因此,它记载的物候,天象与后业的太阳历有较大的差异。书中记载的物候知识比较丰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物候专著。其中正月的物候是柳树长花序,梅,杏,山桃相继开花;田鼠出来活动,野鸡鸣叫,雌雄交配;鱼儿由水底上升到近冰层的地方;农田害虫蝼蛄也叫了。这样一个月接一个月的记载,形成了全年较完整的物候历。

  (四)从青铜器看夏朝地理知识

  夏朝,中国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传说夏以前的黄帝时期,就有“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的记载。夏禹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又用铜铸九鼎。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早在距今6000多年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一个铜片。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圆形薄铜片一件,经化验,含锌25%,属于原始黄铜材质。距今5000年左右的甘肃铜器件。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两件铸制的黄铜锥,含锌20.2%~26.4%。甘肃武威,青海贵南等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铜器40余件,其中12件分别为红铜,青铜,铅青铜材质。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铜器200余件,其中45件分别为红铜,锡青铜,铅锡青铜和铅青铜。上述铜器属于低级阶段的青铜器。属于夏文化遗址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前期文化层,出土了铜渣和熔炉残片。古文献也说:“昔者夏后开使蜚谦折金于山川,陶铸于昆吾”。考古材料和古文献说明,夏朝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由于生产青铜器需要寻找铜矿,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夏朝时期的中国古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找矿知识。古人寻找地下铜矿,一般依靠自然铜和孔雀石的露头去追踪寻找,这是最早的原始的找矿方法。由于中国古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采石技术。这一技术发展成为采铜技术,保证了铜矿石的供应。从采矿到成品转移,使人们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知识迅速积累。同时由于,铜矿来源有限,需要跟邻近部落交换,这样又促进了各部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地理知识的交流。

  (五)传说中的地图

  相传夏禹曾用铜铸九鼎,鼎上铸有山川,道路,鸟兽,草木图案,这种图案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图。九鼎传到商朝末年,周武王灭掉了商,“迁九鼎于雒邑”。到秦代,九鼎被销毁,鼎上的图被摹绘下来,叫做“山海图”,流传于世。后来有人提出,山海经和山海经图都源于九鼎,说:“神禹既锡玄圭,以成水功,遂受舜禅,以家天下,于是乎收牧之金以铸鼎。鼎之象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著其生,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奇殊汇,骇世惊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书焉,盖其经而可守者具在禹贡;奇而不法者,则备在九鼎九鼎之图其传固出于终古,孔甲之流也;谓之曰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然图与经存”。现存山海经附图,只有神怪人物,无地图的遗迹。因此,关于九鼎上铸有原始地图的说法,至今仍是传说,没有证实。

夏朝时期文化发展状况怎么样相关文章:

1.夏朝历史文化的特点

2.夏朝文化的兴衰

3.夏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4.夏朝的生活文化

5.夏朝的科技与文化

夏朝时期文化发展状况怎么样

关于夏朝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子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夏朝时期文化发展状况介绍,希望你喜欢。 夏朝时期文化发展状况介绍 《论语》夏朝文化的发展,直接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夏朝文字比商朝甲骨文进步的原因
    夏朝文字比商朝甲骨文进步的原因

    从文字整体来看,夏、商、周三代文字可大致分成为祖孙三代,属于同一个体系,一脉相承,同根同源,都来自于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来自同一个家族,

  • 夏朝皇家开国大宴都吃些什么
    夏朝皇家开国大宴都吃些什么

    公元前2070年,夏启结束了尧舜禹的禅让制,由阳城(登封王城岗)至阳翟(今禹州)立国,在河南禹州城南(钧台)举行开国之典,并大宴诸侯,史称钧台之享,奠

  • 夏商周时期年的含义与演变大全
    夏商周时期年的含义与演变大全

    从甲骨文上看年的字形,上禾下人,表示人种禾,禾养人,人禾互相赖以为生。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夏商周时期年的含义与演变,希望你喜欢

  • 少康的成就有什么
    少康的成就有什么

    姒少康,姒相子,夏朝君主。姒少康的父亲姒相被寒浞所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少康的成就有什么,希望你喜欢。 少康的成就介绍 灭夷复

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