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 > 历史百科 > 历史常识 > 战史 > 近现代历史战争 >

波兰战役的背景是什么

时间: 卫文0 分享

  波兰战役的爆发,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波兰战役的爆发,有着相当复杂的背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波兰战役的背景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波兰战役的背景

  第一是“法尔赛”体系的影响。德国受一战的制裁,被迫接受《法尔赛条约》,失去了大片领土。但泽也被划归波兰,成为了自由市,“波兰走廊”将德国领土一分为二,东普鲁士远离了德国本土,极大地制约了德国的发展。因此德国怀恨在心,对波兰虎视眈眈。

  第二个原因是波兰为英法的同盟国。德国有称霸欧洲进军世界的野心,英法两国是他必须要消灭的。而波兰作为英法在东欧的盟国,一旦向英法开战,波兰会从背后攻击,使德国腹背受敌,进入两线作战。因此,进攻波兰,是为了扫除进攻英法前的障碍。

  第三个原因是为进攻苏联做好准备。德国对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仇恨是不言而喻的。希特勒上台之后,提出了纳粹主义向东扩张理论。欲在欧亚大陆上建立一个泛德意志国家。然而苏联跟德国在领土上并不接壤。要想进攻苏联,就必须拿下波兰。这是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第四个原因是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为了祸水东移,英法两国对德国逐步解除“法尔赛体系”的做法视而不见。纵容德国的军事实力增强,使得德国为“闪击”波兰做好充分的军事准备。

  波兰战役的第五个背景原因,就是德国想要取得波兰境内的军事经济资源,为战争的可持续性奠定物质基础。因为波兰是除英法苏外欧洲军事实力较为强大的国家。占领波兰,就能获得大量的军事资源。

  波兰战役双方军力部署

  德军

  德军指挥部为隐蔽的突袭波兰,预先在两个方向上隐蔽地展开了部队。在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集结了由21个师编成的“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3集团军(司令官屈希勒尔上将)和第4集团军(司令官京特·冯·克鲁格,下辖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总指挥官为冯·博克上将。在德国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集结了由33个师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14集团军(司令官李斯特上将)、第10集团军(司令官赖歇瑙上将)和第8集团军(司令官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总指挥官为龙德施泰特上将。这两个集群分别由第1航空队(司令为凯塞林将军)和第4航空队(司令为勒尔将军)提供支援。德军共投入了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步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共计88.6万人,如果算上预备队则兵力为62个师,160万人。

  波军

  波兰在和英法结盟后,在德国进攻的威胁下,波兰统帅部也制定了代号为“西方计划”的对德作战计划。由于在人数和装备上大为逊色于德军,波兰为抵抗侵略仅能出动39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3个山地步兵旅,2个装甲摩托化旅,近80个民防营。计有轻型坦克220辆、超轻型坦克650辆、4300门火炮和迫击炮,900余架飞机。波兰海军编有16艘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总兵力为约100万人,最高司令官为斯米格威·罗兹元帅。在战役开始前,波兰武装力量的动员和展开并未完成。波军指挥部在预定的防御地区仅展开了24个步兵师,8个骑兵旅,1个装甲摩托化旅,3个山地步兵旅和56个民防营。在战争开始初期波兰军队的展开还在继续。波军总司令部计划实施战略防御,阻止敌人,为英法联军的行动赢得时间并根据形势采取进一步行动。波军主力沿德波边境展开,占领北部防线的是“莫得林”集团军(2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指挥官是普谢德齐米尔斯基—克鲁科维奇将军),“维希库夫”战役集群(3个步兵师)和“纳雷夫”战役集群(2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在“波兰走廊”是“波莫瑞”集团军(5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司令官为博尔特诺夫斯基将军),在波兹南省西部是“波兹南”集团军(4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司令官库特谢巴将军),“罗兹”集团军(4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司令官鲁梅尔将军)担任罗兹和华沙方向的掩护。在琴斯托霍瓦、卡托维采、克拉科夫地域集结了“克拉科夫”集团军(7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1个摩托化机械旅,1个山地步兵旅,司令官希林格将军)。保卫南部边界的任务由“喀尔巴阡”集团军(2个步兵师,2个山地步兵旅,1个摩托化机械旅,司令官法布里奇将军)担任。“普鲁士”集团军(8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司令官多姆布-贝尔纳茨基将军)为第2梯队,配置在凯尔采,托马舒夫-马佐维茨基、拉多姆地域。

  波兰战役的战略失误

  在整个波兰会战期间,西线法军83个师面对德军23个师,其中德军只有11个师较精良,其余都是预备役部队。但甘末林只是在西线作了一个援助波兰的姿态,以搪塞世界舆论。9月7日至8日夜间,他发动了一个所谓的“萨尔攻势”。德军按预定方案迅速退入边境后面的“齐格菲防线”。法军9月12日在15英里长的战线上向前推进了约5英里,占领了大约20个空无一人的村庄。之后,甘末林命令他们停止前进,并指示了前线部队,一遇德军反攻,就立即退回马奇诺防线。当波军总司令和参谋总部要求紧急支援时,甘末林还欺骗说法军一半以上兵力已投入作战。实际上萨尔攻势中法军只动用了15个师。许多纸面上的东西看上去使人感到很踏实、很实在,但真正落到实处便成了子虚乌有的东西。波兰人轻信了英、法两国的空头支票,而不考虑向前苏联结盟。由于轻敌情绪的强烈干扰,它又不能设法稳住背后的前苏联人,将其推向德国人一边,导致了战争一开始就单独与德国交战的困境。事实证明这一失策造成了军事机器的迅速瓦解。从纯粹的军事角度而论,波兰的迅速崩溃又与军事观念的落后和战略方针的失误有关。军事观念上,他们对机械化战争和德国迅速发展的机械化军队的改革和作战方式,几乎是一无所知。德军第十九装甲军军长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写道:“波兰骑兵,因为不懂得我军坦克的性能,居然用他们的长矛和刀剑向战车冲锋,结果遭受了极大的损失。”长矛马刀与装甲坦克对抗,是愚昧和鲁莽嫁接的苦果,用这种中世纪的作战方式对付现代坦克,若发生在原始部落那儿,并不感到奇怪,但发生在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波兰人身上,实在是一种可悲的现象,一个由无知导演制造出来的悲剧。由于波军统帅部对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缺乏清楚的认识,因而直接导致战役指挥的重大错误,他们把主力沿漫长的边境靠近部署。如前所述,在战略态势上,德军已三面包围波兰西部地区,此时的波兰西部就像一块悬在德国张开的大嘴中的肉,波军统帅部却还梦游一般把主力部队往里面送,结果让德国轻而易举地分割合围,聚而歼之。

  事实上我们从战后的分析可以看到,波军应考虑放弃西部一些有价值的地区,如西里西亚工业区,而在那累夫河、维斯托拉河流域右线重点设防,作有步骤的防御,以此拖延时间,等待英、法在西线发动进攻,那么即使失败也不至于败得这样快,这样惨。毕竟拖延时间对波兰总是有利的。但波兰指挥官总是幻想能守住一切,结果反倒丢了一切,一败涂地。这又验证了一条军事经验:弱小的一方若想守住一切地区,势必一败涂地。同时,在波军的部署上,我们还看到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他们将主力靠前配置,很显然他们还打算一旦英、法在西线作战成功,德军主力西调,他们就马上转入攻势,波兹南地区的主力取最短路程,直取柏林。然而结局说明了一切,这一企图完全脱离现实,等到他们醒悟过来,想迅速东撤已不可能了,德国空军已使波兰不怎么发达的交通线陷于瘫痪,步行军的速度又远跟不上德军机械化速度。即使波军以战略防御为主,放弃西部地区,在那累夫河、维斯托拉河多点设防,其意义也只能是作争取时间的努力,一切取决于英、法在西线作战的结果如何。波兰能坚持多久?其间前苏联会不会同德国前后夹击?还是未定之数,谁也无法预料。一个国家若把自己的命运系于大国身上是何等的危险!所以,波兰为但泽而战,不惜以亡国为代价,在策略上是否明智便成了问题。这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启示。

5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