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文学>

诗经齐风鸡鸣赏析

时间: 蓝俊22 分享

  《国风·齐风·鸡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以男女对话展开,创意新颖,构思巧妙,好似一出小品,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接下来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诗经齐风鸡鸣赏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诗经齐风鸡鸣赏析

  本诗的主题,《毛诗序》以为是“思贤妃”,说:“(齐)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宋朱熹《诗集传》则以为是直接赞美贤妃,谓其“言古之贤妃御于君所,至于将旦之时,必告君曰:鸡既鸣矣,会朝之臣既已盈矣,欲令君早起而视朝也”,“故诗人叙其事而美之也”。而宋严粲《诗缉》以为是“刺荒淫”,清崔述《读风偶识》以为是“美勤政”,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是“贤妇警夫早朝”。本文则认为此诗只是表现一对贵族夫妇私生活的情趣。全诗以夫妇间对话展开,构思新颖,在《诗经》中是别开生面的。姚际恒说:“愚谓此诗妙处须于句外求之。”(《诗经通论》)本来这对夫妇的对话是非常质朴显露的,谈不上有什么诗味妙语,只因为有的类似傻话、疯话,叫人会心发笑,包含着“无理见趣”之妙。古制,国君鸡鸣即起视朝,卿大夫则提前入朝侍君,《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即是。本诗开头写妻子提醒丈夫“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丈夫回答“匪鸡则鸣,苍蝇之声”。想来鸡啼、苍蝇飞鸣古今不会大变,如非听觉失灵,何至二者不分!从下面二、三章妻子所云“东方明矣”、“会且归矣”,可知当是鸡鸣无疑。而丈夫把“鸡鸣”说成“苍蝇之声”,是违背生活常识的,当然“无理”。但如果我们换一角度理解,看作是丈夫梦中被妻子唤醒,听见妻子以“鸡鸣”相催促,便故意逗弄妻子说:不是鸡叫,是苍蝇声音,表现了他们夫妇间的生活情趣,不是别有滋味吗?“反常”而合乎夫妇情感生活之“道”,这正是姚氏所指出的妙在句外。下两章时间由鸡鸣至天亮,官员由已上朝至快散朝,丈夫愈拖延愈懒起,故意把天明说成“月光”,贪恋衾枕,缠绵难舍,竟还想与妻子同入梦乡,而妻子则愈催愈紧,最后一句“无庶予子憎”已微有嗔意。表现夫妇私生活,可谓“真情实境,写来活现”(姚际恒《诗经通论》)。今人钱钟书《管锥编》赞赏此诗“作男女对答之词”而“饶情致”,并说:“莎士比亚剧中写情人欢会,女曰:‘天尚未明;此夜莺啼,非云雀鸣也。’男曰:‘云雀报曙,东方云开透日矣。’女曰:‘此非晨光,乃流星耳。’可以比勘。”这可作为中西比较文学的一段佳话。

  本诗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句式错综,接近散文化。押韵亦有其特点,头两章四句皆用韵,而首句与次句韵脚同在第三字,而末尾是语助词“矣”,也算韵,王力先生称这为“富韵”。另外第一、二章首句与第三句韵脚同字。第三章则是第一、二、四句押韵,也可见本诗用韵富有变化。

  诗经齐风鸡鸣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①“匪鸡则鸣,②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③“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④甘与子同梦。”⑤“会且归矣,⑥无庶予子憎。”⑦

  译文:

  “公鸡喔喔已叫啦,上朝官员已到啦。”“这又不是公鸡叫,是那苍蝇嗡嗡闹。”

  “东方曚曚已亮啦,官员已满朝堂啦。”“这又不是东方亮,是那明月有光芒。”

  “虫子飞来响嗡嗡,乐意与你温好梦。”“上朝官员快散啦,你我岂不让人恨!”

  诗经齐风鸡鸣的注释

  ①朝:朝堂。一说早集。

  ②匪:同"非"。

  ③昌:盛也。意味人多。

  ④薨薨(hōnɡ 轰):飞虫的振翅声。

  ⑤甘:愿。

  ⑥会:会朝,上朝。且:将。

  ⑦无庶:同"庶无"。庶,幸,希望。予子憎:恨我、你,代词宾语前置。

猜你喜欢:

1.中英文版对照诗歌品析

2.诗经国风鸡鸣

3.敝笱原文翻译及赏析

4.经典中英文诗歌对比赏析

诗经齐风鸡鸣赏析

《国风齐风鸡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以男女对话展开,创意新颖,构思巧妙,好似一出小品,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接下来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诗经齐风鸡鸣赏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诗经齐风鸡鸣赏析 本诗的主题,《毛诗序》以为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诗经齐风赏析
    诗经齐风赏析

    《南山》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风格同《诗经》十五国风中的绝大部分作品一样,是一首群众创作的民歌。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

  • 诗经淇奥赏析
    诗经淇奥赏析

    《国风卫风淇奥》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赞美男子形象的诗歌。此诗运用大量的比喻,首章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第三章如金如锡,

  • 诗经秦风黄鸟赏析
    诗经秦风黄鸟赏析

    《黄鸟》,《诗经秦风》的一篇。此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双关语的运用,增强了凄惨悲凉气氛,渲染了以人为殉的惨象,从而控诉了人殉制的罪恶。接

  • 诗经褰裳赏析
    诗经褰裳赏析

    《褰裳》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用的是富于个性的口语描摹,故涵咏之际,只觉女主人公泼辣、爽朗的音容笑貌,如接于眉睫之间

27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