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百科知识>

古代人读书的特点

时间: 蓝俊22 分享

  平素喜读书,书卷常随身。常读古书,从古人的诗句和观点中,可以看出读书的重要性。古人读书有很多的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代人读书的特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人读书的特点

  唐代颜真卿《劝学》有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年轻时不知道要勤奋读书,到年老白头的时候那就太迟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年轻时要早起勤读,这也是我们的读书之道。

  宋人朱熹读书有“三到法”,即要口到、眼到、心到。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他还说过:“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这些读书法都是非常好的,是我们在读书学习中经常运用的。宋朝陆九渊有诗曰:“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读书切戒匆忙、慌张,要细心体会、琢磨、推敲,反复品读,读书的同时,要认真地思索。这样的读书法,会让我们有所得,有所获。

  “一意求之”读书法是苏轼推出的。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抓住一点,即阅读经典的著作,每读一遍,只需要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读书做学问,为了避免精力分散,一意求之,这种定向阅读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古人读书的条件很差,没有现在读书的环境,但古人却勤奋好学,珍惜每一寸光阴。西汉大学问家匡衡凿壁偷光,晋代车胤囊萤映雪,在非常坚苦的条件下,他们也不放过任何一点学习的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值得我们称道。

  古代人读书的方法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

  破卷取神

  宋代王安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崇拜者,他编《四家集》时,将杜甫列为第一。有人问道:“老杜诗何故绝妙古今?”答:“老杜固尝言之矣。”对方不大明白,王安石大声地吟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两句诗是杜甫三十七岁时写的。“破”不是把书翻烂,“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清代袁枚语)。古之学者,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能“破”而取神,这种破卷取神的读书方法,对后人不无启发。

  熟读精思

  宋代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他还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里蕴含着一种如梦初醒的意味,读书之法总是可寻的。读书不得法,就如隔着一层纱或一层烟雾不知所云,反之,集大成者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而且开创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淡然独与神明居。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今人借鉴与参考…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一、“思·问·习”读书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①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学习者那就更疑惑难解了。而我们正确的读书方法博学慎思,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②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③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④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⑤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二、“假物”读书法。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三、“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

  (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读书法。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析]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五、“提要钩玄”读书法。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析]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六、“计字日诵”读书法。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七、“一意求之”读书法。这是苏轼提倡的。

  [析]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这是朱熹所提倡的。

  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②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③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九、“五类四别”读书法。这是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

  [例]唐彪把书分为“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考之书。”他认为分类读书有利于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这种“五类”读书法与古代有些学者所提出的“四别”读书法相类似。“四别”指的是分出“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研究),手治之书(不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写下来)”等四种类别的书。

  十、“五要”读书法。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①一要天天读。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②二要夜夜读。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③三要老年读。蒲松龄到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好,能派用处,借以翻书阅读,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诗为证:“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他《寂坐》诗中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

  ④四要抄书读。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当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

  ⑤五要分类读。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有的书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有他的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

古代人读书的特点

平素喜读书,书卷常随身。常读古书,从古人的诗句和观点中,可以看出读书的重要性。古人读书有很多的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代人读书的特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人读书的特点 唐代颜真卿《劝学》有诗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古代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古代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古代人的生活不比我们现在这么好,那么古代人的生活究竟怎样的呢?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代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 古代人的礼仪
    古代人的礼仪

    我们的古人是很讲究礼仪的,都有哪些礼仪呢?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代人的礼仪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人的礼仪 谦称: 1. 自称:

  •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

    在通信不便的古代,他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呢?又留下了哪些故事?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代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 中国古代人生四大喜事
    中国古代人生四大喜事

    中国古代,所谓四喜,即久旱逢甘露,它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点没错,每一项都是人们渴望企盼的喜事,前两项关乎生命的每一次惊喜

2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