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绿林赤眉起义简介大全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打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绿林赤眉起义简介,希望你喜欢。

  绿林赤眉起义分析

  中文名称:绿林赤眉起义

  参战部队:莽军、绿林军

  战争结果:绿林军胜利

  时  间:西汉末年(公元前185)

  地  点:绿林寨

  人  物:樊崇 王匡 王凤 刘秀 王莽

  绿林赤眉起义详情

  简要经过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荆州(今河南南部,湖北中部,湖南西部)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

  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百人,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

  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

  第二年,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还有一半只好离开绿林山,后来分作三路人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兵和下江(长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队伍又强大起来了。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琅琊(在今山东诸城)有个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海曲(今山东省日照市)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

  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吕母死了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义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义军一直打到泰山郡(今山东泰安)

  ,在青州(今山东中部)和徐州(今江苏北部)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义军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事件详述

  天凤四年(公元17年),南方发生饥荒,饥民们被迫流亡山泽之中。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兄弟深得饥民信任,被推为渠帅 (即大帅),聚众数百人起义。不久,南阳人马武、王常、成丹等也率众参加。他们占据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劫富济贫,除霸安民,深受百姓拥护,被称为 绿林军.这支起义军在数月间便迅速扩大至数千人。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荆州牧率官兵二万前往镇压,绿林军在云杜(今湖北沔阳)将其击败,歼敌达数千人,缴获了全部辎重。绿林军乘胜一举攻克重镇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又转击云杜、安陆(湖北安陆县北)。当起义军胜利回师绿林山时,队伍已发展到五万余人。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瘟疫,起义将士病死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起义军分两路向外转移: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向北进入南阳郡,称“新市兵”;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向西南进入南郡,号称“下江兵”。七月,新市兵进攻随县(今湖北随县),得到平林(湖北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等人领导的平林兵的响应,平林兵与新市兵合兵一处,声势愈振。

  正当绿林军纵横于湖北、河南一带时,东方也爆发了樊崇领导的赤眉军起义。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琊(山东诸城东南)人樊崇率领一百多人在莒县(山东莒县)起义,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转战于黄河南北,得到青、徐一带饥民的响应,民多弃乡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壮者入‘贼’中,义军很快在一年时间内便发展到万余人。次年,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等聚众数万人,一起归附樊崇,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吕母死后,其众也加入到樊崇的起义军中。起义军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只是以言语相约束,共同遵守“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的纪律。起义军内部分为三级组织:最高首领称“三老”,其次为“从事”,再次称“卒吏”,彼此间称“巨人”。

  地皇二年(公元21年),起义军与翼平连率(即北海太守)田况的军队在姑幕(今山东诸城西北)展开激战,田况军大败,被歼一万余人。为剿平樊崇领导的起义军,王莽在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廉丹率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经定陶、无盐(今山东东平附近)南下,在成昌(山东东平西)与义军展开激战。这次战役,双方的兵力都在十万左右,是农民起义军与新莽政权第一次大规模的较量。由于王匡轻敌冒进,被义军打得大败,廉丹及其部下汝云、王隆等二十余名将领被击毙,王匡仓皇逃走。

  在这次会战中,为了同官军相区别,义军将自己的眉毛染红,此后,这支队伍便被称为“赤眉军”。成昌大捷使东方战场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赤眉军改变了从前被围剿的局面,乘胜向西发展,控制了东至莒城、西至陈留、南达汝南、北到濮阳的广大地区。

  农民起义的迅速发展,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本来,由于王莽改制损害了豪族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已经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而遍及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则更显示出王莽政权已失去了保护地主统治集团的能力。各地一些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便开始自寻出路。他们纷纷结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据。如南阳郡湖阳人冯鲂,“聚宾客,招豪杰,作营壍,以待所归”;陈留东昏人虞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梁国蒙人夏恭“以恩信为众所附,拥兵固守”。他们虽然名为防御“盗贼”,但当起义军迅速发展以后,很多人,尤其是刘氏宗族便纷纷打出反莽的旗号。

  在这部分人中,以南阳地区的刘縯、刘秀兄弟最为典型。

  居住在南阳的刘縯、刘秀兄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虽然从其曾祖时起即不能承继封爵,但其父刘钦还曾担任过县令,刘縯兄弟二人也都是南阳地区拥有大片土地的豪族地主。王莽夺取汉政权、排斥刘氏宗室,特别是实行“王田”,“私属”以及“五均”、“六筦”等措施,严重地侵害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利益。所以,当绿林军活跃于南阳地区时,刘氏兄弟便与其周围地主李通、邓晨等人商议:“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于是,在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邓晨起于新野、刘秀与李通等起于宛、刘縯起于舂陵(湖北枣阳南),这支地主武装共约七八千人,号称“舂陵兵”。刘縯还派宗室刘嘉与新市、平林兵首领王凤、陈牧取得联系,相约联合作战。舂陵兵与新市、平林兵一起,合攻长聚(今河南唐县境内),杀新野、湖阳两尉,并攻占棘阳(河南南阳南),取得了初步胜利。十一月,刘急于求成,进攻南阳首府、战略要地宛城,被守将甄阜和梁丘赐击溃,退保棘阳。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甄阜、梁丘赐率大军十万南渡潢淳水(今唐县城西),企图一举剿灭驻扎于此的绿林军主力。新市、平林兵与舂陵兵齐心同力,乘夜偷袭敌后方,夺得敌军全部辎重。接着在第二天发动总攻,斩杀甄阜和梁丘赐,歼敌二万多人,余部纷纷溃逃。联军乘胜击败前来救援的严尤、陈茂部,进围宛城。

  绿林军的组织本来并不十分严密,而他们与舂陵兵之间也只是一种协同作战的关系。棘阳大捷后,联军发展到十余万人,将领们越来越感到“众虽多而无所统一”的状况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已成为迫切的任务。在天命皇权思想的影响下,选择刘氏宗室做皇帝的意见占了上风。刘縯依仗舂陵兵的实力,自称“柱天大”,准备争夺皇帝的位置。

  南阳地主也大多欲推他作皇帝。但绿林军将领却不拥护他,他们推举了一个“避吏于平林”的刘氏宗室、更始刘玄作皇帝。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月初一,新市、下江、平林、舂陵等各路义军正式推举刘玄当了皇帝,国号“汉”,改年号为“更始”,以公元23年为更始元年。历史上称这个政权为更始政权。

  更始政权以刘玄的族父,即刘秀的叔父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他将帅“皆九卿”。至此,更始政权的组织机构便初具规模了。更始政权的建立,对全国各地的反莽义军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史称“是时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更始政权于三月派出多支队伍,向正北和东北方向的颍川、汝南及沛郡等地展开进攻。成国上公王凤、太常偏刘秀等率军北入颍川,接连攻克昆阳(河南叶县)、定陵(河南舞阳)、郾(河南郾城)

  等地,前锋进抵距洛阳不远的阳关一带。义军在昆阳等地获得了大量物资,“多得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转以馈宛下”,有力地支援了围攻宛城的军队。五月刘攻克宛,刘玄便将宛城定为国都。

  刘玄称帝,对于刘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南阳地主集团也对此十分不满,对刘玄“多不服”,刘縯的部将刘稷公开扬言:“起图大事者,伯升(刘字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随着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南阳地主集团与绿林军将领之间的矛盾开始公开化。早在更始政权建立前,平林兵曾进攻新野,但久攻不下。新野城宰宣称:只要有刘縯一封书信,即可交出新野城。更始政权建立后,刘玄派刘前去攻打新野,当刘縯率兵至新野城下时,新野宰果然开城门投降。

  五月,刘又顺利地攻占了宛城,“自是兄弟威名益甚”。刘縯在更始军内影响的迅速上升,引起了更始帝群臣对刘的猜忌。绣衣御史申屠建在一次聚会上曾暗示刘玄早下决心除掉刘縯,但刘玄犹豫不决,将其放走。但双方的矛盾并未就此了结。不久,更始政权授予刘稷以抗威之职,但刘稷竟抗命不受。当更始群臣要杀掉刘稷时,刘縯又公开出来保护。在这种形势下,刘玄在申屠建和朱鲔的坚持下,将刘稷与刘縯一起处死。

  绿林赤眉起义的历史背景

  西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和官僚地主疯狂地兼并土地,贪官污吏巧取豪夺,加紧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逼得农民难以得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大地主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就把政治野心家王莽抬出来,打着改革政治的招牌欺骗群众。王莽乘机发动宫庭政变,夺取汉朝政权,改国号为“新”。王莽上台后推行一条反动路线。在政治改革的招牌下,大搞复古倒退活动。在“收复绝属,存亡续废”的旗号下,大封诸侯王,复辟分封制。他以禁止土地和奴隶买卖为借口,宣布“王田私属制”,即按井田制的规定,把土地收归国有,更名为“王田”,把私人奴隶改名为“私属”,实际是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恢复了奴隶主既占有土地、又占有奴隶的井田制,要把汉代的封建社会拉回到西周时期的奴隶制社会。王莽还采取一套搜刮人民的经济政策,建立了“五均六管”,实际上是把由国家控制物价、统一调运物资和借贷大权,交到官僚、商人、高利贷者手中,使他们可以利用国家机构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大放高利贷,残酷地剥削人民。王莽还多次改革货币制,滥铸铜钱,对人民进行野蛮掠夺,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的恶果,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遭到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转移视线,王莽又发动对兄弟民族的掠夺战争,引起了兄弟民族人民的反抗,增加了内地人民的负担。人民已是财竭力尽,无法生活,又加上水利长期失修,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农田荒废,农民倾家荡产。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尤为严重,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荆州地区人民的粮食早已被搜刮一空,平原上的草根、树皮都吃光了,广大贫苦农民只好扶老携幼,成群结对逃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靠挖野菜充饥度日。可是灾情越来越重,到山里来的人也陆续增多,野菜也被挖光,人们眼看着就要饿死。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也在穷苦的饥民当中。他们向群众宣传只有起来造反,才可能求得生存,得到了群众的信任与拥护。在他们的宣传发动下,几百人的起义队伍很快就组织起来了。大家共推王匡、王凤为渠帅(大帅),在公元17年(天凤三年),举起了反对王莽政权的革命大旗。王匡、王凤领导的这支革命队伍,因为起义于绿林山,便称为绿林军。不久,南阳的马武、颍川的成丹也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数月之间,起义军就发展到七、八千人。他们凭借绿林山区的险要地势,开展了武装斗争。公元21年,王匡率领农民军在云杜(今湖北仙桃西北)附近痛歼王莽的荆州军,斩敌数千,缴获了敌人的全部作战物质,取得了重大胜利。起义军又乘胜攻下竟陵(今湖北天门)、云杜、安陆。当起义军凯旋回到绿林山时,队伍已扩展到5万多人。 公元22年夏,起义军遭到疾病的袭击,无法在山里坚持下去,王匡、王凤又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新的措施,决定走下山来,向面积广阔的平原进军。命令成丹带一支起义军西去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王匡、王凤、张昂率领主力军进入南阳地区,称“新市兵”;平林(今湖北随县北)人陈牧等也聚众一千多人起义响应,号称“平林兵”。

  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一些豪强、官僚、贵族也打起反莽的旗号,乘机混进了革命队伍。破落贵族刘玄就混进了平林军。南阳地区的大地主兼商人、旧贵族刘演、刘秀兄弟,抱着复辟地主政权的野心,在南阳拼凑了一支军队,号称“舂陵兵”,参加了新市兵。在当时,面对着王莽反动政权,王匡、王凤采取容纳刘演、刘秀和一切反莽力量的策略,是符合革命发展需要的,因为它壮大了革命力量,孤立了敌人。但从此,在革命队伍内部埋下了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革命队伍的生存。

  公元22年冬,绿林军在比水(唐河下游)又打了一个大胜仗,一举消灭了王莽反动军队十几万人,并乘胜包围了南阳首府宛城(今河南南阳)。绿林军的节节胜利,进一步鼓舞了广大群众。为了最后消灭王莽政权,需要建立一个具有权威的领导机构,于是建立政权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了。但是,绿林军建立政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激烈的斗争。当时,一些钻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地主阶级野心家,为了夺取农民革命胜利成果,炮制出了“刘氏复兴”的谶语,大造反革命舆论。这种反动宣传,在农民军中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绿林军建立政权时,就一定要立一个姓刘的当皇帝。然而,在立哪一个姓刘的当皇帝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混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南阳地主集团,主张立刘演;而以王匡、王凤为首的农民将领主张立刘玄。 农民将领认为,刘玄单身投入平林军,人单势孤,不敢违背农民军的意志;而刘演有南阳地主集团作支柱,有舂林兵作后盾,有复辟地主政权的野心。因此,王匡、王凤一马当先,坚持要立刘玄;而南阳地主集团一定要立刘演。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争论不休。这时王匡、王凤就想出了一个果断的对策,他们先召集农民将领开会,在会上作出了立刘玄的决定,然后在大会上宣布了这一决定。刘演一看大势已去,就想出了一个拖延战术,他振振有词地说:“赤眉军在山东势力很大,王莽政权还没有消灭,现在最好称王不称帝,等到将来局势稳定了,再立皇帝也不晚。”刘演的这个计谋非常清楚,是为他们将来篡夺农民政权打掩护。

绿林赤眉起义简介相关文章:

1.绿林赤眉起义简介

2.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3.绿林赤眉起义简介

4.五斗米道起义的历史

5.西域都护府简介

绿林赤眉起义简介大全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打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绿林赤眉起义简介,希望你喜欢。 绿林赤眉起义分析 中文名称:绿林赤眉起义 参战部队:莽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白登之围简介

下一篇:诸吕之乱简介

精选文章

  • 大泽乡起义简介
    大泽乡起义简介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以下是

  • 秦末农民起义简介
    秦末农民起义简介

    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始于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其后各地响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推

  • 斯巴达克起义的评价
    斯巴达克起义的评价

    斯巴达克起义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此战以失败告终,并且起义军被全部击溃。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

  • 斯巴达克起义的简介
    斯巴达克起义的简介

    斯巴达克起义,是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古代社会大规模奴隶反抗事件,在

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