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鄢陵之战中逃跑的国君是谁

时间: 卫文34 分享

  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鄢陵之战中逃跑的国君是谁,希望大家喜欢!

  鄢陵之战中逃跑的国君

  鄢陵之战对于晋楚两国之间国力较量具有一局定胜负的意义,鄢陵一战后,楚国大败,国君楚共王在伤亡惨重的境遇中连夜逃离。

  鄢陵之战是一场晋楚两霸主国为争夺附庸小国而挑起的战争,晋国原本处于弱势的一方,抓准楚国的弊病后,反败为胜,一战成名,巩固了其霸主地位。他们首先做到了知己知彼,摸透了楚军的六大弱点,这六个弱点中几乎每一个都是致命的。比如主帅不和,在两军对垒的残绘战斗中必然会令出两端,弄得士兵不知所措。比如贵族子弟参战,这些个公子哥儿养尊处优惯了,趾高气昂,志满意得,却吃不了苦,没有战斗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样一来,对敌方的弱点了如指掌,因此胸有成竹,才能打胜仗。

  晋厉公在其谋臣苗贲皇的支招下,改变军中严整的军容,制造出一种军机溃散的假象,以迷惑敌方,诱使楚军攻打晋军布军最为强盛一支力量,牵制其全部军力后,调动左右兵力,趁其深陷包围时,一举歼灭。在混战中,楚共王双目被箭所伤,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追击中晋下军将军韩厥数次几乎生擒楚王。激战自晨至暮,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士兵,准备鸡鸣再战。后因主帅子反醉酒,不能商议军机,楚军被迫夜遁。子反因贻误军机自杀。直到战争结束,鲁、卫两国都未发一兵一卒,晋军在回师的时候,齐国的盟军方才赶到。

  晋楚鄢陵之战简介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历经城濮之战、邲之战两此正面对战后,两国主力军队第三次于鄢陵县正面交锋,此次鄢陵之战是晋楚之争中最后一次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公元前575年春,楚人诱使郑国叛晋归楚,唆使郑国进攻晋国的盟友宋国。五月,晋厉公与齐鲁卫等国相约伐郑,楚共王领兵救郑,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军采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时突然逼近晋军营垒,晋军营前有大片泥沼。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应战。由楚逃晋的苗贲皇献计晋厉公。他认为楚中军兵力强大,左、右军分别为郑军和蛮兵,队列不整。应首先改变晋军中、下军严整的军容,诱使楚左、右军进攻中军,这时,晋中军先分兵进击楚左、右军,俟其陷入包围时,再由上、下军配合中军聚而歼之,然后集中上、中、下军与新军共击楚精锐的中军王卒。晋厉公听从了苗贲皇的计谋。楚共王见晋军兵力薄弱,遂率中军进攻,遭到抗击。共王伤目,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追击中晋下军将军韩厥数次几乎生擒楚王。激战自晨至暮,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士兵,准备鸡鸣再战。后因主帅子反醉酒,不能商议军机,楚军被迫夜遁。子反因贻误军机自杀。直到战争结束,鲁、卫两国都未发一兵一卒,晋军在回师的时候,齐国的盟军方才赶到。

  鄢陵之战使晋国巩固了霸业,楚国削弱了霸权。晋军创造的攻弱避坚的战术,成为古代战争中著名的范例。

  晋楚鄢陵之战解读

  这是一场晋、楚两国为争取小国附庸而进行的战争,最后以晋军获胜结束。这场战争真正充分证明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古训。彼此间的争斗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可言,无非是为了捞取各自的好处。

  使人感兴趣的不是谁胜谁负,而是对立双方在交战过程中的表演。

  士燮所说的“外宁必有内忧”,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有靠不断地进行对外战争,才能保证自己国内的安宁。换句话说,如果治理不好国家内部,就靠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人们的视线和注意力。当国家命运的决策人当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已经到了黔驴技穷、山穷水尽的境地。

  认真的想,这实在是一种强盗逻辑,都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同强国打仗、吞并弱小国家之上。或许,这种强盗逻辑在春秋时代行得通而在现在则行不通。统治者的主要职责是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此可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太多了,必须要付出太多的精力。

  再说,内患并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在根本上是由统治者自己造成的。如果天下太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统治者廉洁奉公,谁也不会无故造反。还是《水浒传》当中那句话说得好: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老百姓盼望的是过和平安宁的日子,要是生活能够和平安宁老百姓也不会造反。

  国家的内乱,要么是政治腐败、治理无方、统治者荒淫无道,致使民不聊生造成的,要么是由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试图以对外扩张和侵略来治病,充其量是治表而无法治根,甚至更有可能加重内乱,使毛病积重难返,直到病入膏育,不可救药。

  话虽然这么说,晋军毕竟会打仗,最终获得了鄢陵之战的胜利。他们所凭借的,不是正气和道义,不过是正确的战略战术罢了。这同政治腐败、扩张野心膨胀是两回事。他们首先做到了知己知彼,摸透了楚军的六大弱点,这六个弱点中几乎每一个都是致命的。比如主帅不和,在两军对垒的残绘战斗中必然会令出两端,弄得士兵不知所措。比如贵族子弟参战,这些个公子哥儿养尊处优惯了,趾高气昂,志满意得,却吃不了苦,没有战斗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样一来,对敌方的弱点了如指掌,因此胸有成竹,才能打胜仗。


猜你喜欢:

1.秦收复河西之战的过程

2.战国门客朱英的故事

3.高楼寨之战过程及影响

4.战国时期蔺相如的著名人物

5.浅谈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

鄢陵之战中逃跑的国君是谁

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鄢陵之战中逃跑的国君是谁,希望大家喜欢! 鄢陵之战中逃跑的国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秦晋崤之战的知识点有哪些
    秦晋崤之战的知识点有哪些

    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隘道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

  • 柏举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柏举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 项羽在彭城之战中的表现怎么样
    项羽在彭城之战中的表现怎么样

    彭城之战在汉高帝二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

  • 邯郸之战秦国的败因是什么
    邯郸之战秦国的败因是什么

    邯郸之战又称邯郸保卫战,是公元前259至公元前257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邯郸

50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