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古迹>陵墓>

清朝爱新觉罗.胤祥陵墓在哪里

时间: 世芳35 分享

  在康熙帝晚年的时候,各皇子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打得不可开交。胤祥是康熙帝的第十三个儿子。他的结局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清朝爱新觉罗.胤祥陵墓,欢迎阅读!

  清朝爱新觉罗.胤祥陵墓

  怡贤亲王墓位于保定市涞水县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镇东营房村西云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该陵寝也叫十三爷坟。

  怡亲王胤祥,生前谨慎忠诚,实心任事,勤奋奉职。雍正帝继位后,加封胤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后晋封为怡亲王,先后总理户部三库,总理户部等重任。雍正三年,他曾总理京畿水利,对于防治防治河患、开辟营田,成绩颇多,而屡受恩赏。雍正八年,皇帝又来亲书“忠敬诚直,勤慎谦明”匾额予以褒奖,当年又加封为首任军机大臣,深受雍正的依赖和器重。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怡亲王胤祥和总督高其倬奉命为雍正皇帝选陵。选中易州境内泰宁山(后改为永宁山)的太平峪,(即现在易县清西陵泰陵陵址)。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为‘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阅后大悦:“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遂决定将陵寝建造于此。遂降旨对怡亲王胤祥嘉奖,赐其距雍正泰陵东北面六十华里处一块“平善之地为墓地”,即现在的涞水县东营房村云溪水峪——怡贤亲王园寝。

  胤祥园寝坐西朝东,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虽不高峻,却十分青秀。神道竟长达3华里左右,神道最前方是神道碑,龙首龟趺。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神道碑”15个大字,一边是汉字,一边是满文。

  园寝处于丘陵地带,三面环山,依山傍水,林木丰茂,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园寝背西向东,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全部建筑物30余座。建筑用料全部采用红砖绿瓦,其规模浩大,布局严谨,工艺精湛,气势宏伟。周围松柏参天,涛声瑟瑟,庄严肃穆,华贵典雅。在清代王陵中独树一帜。整体布局自东向西依次为:三华里神道,沿神道依次为神道碑亭、火焰牌楼、五孔石拱桥、四柱三门石牌坊、平桥、华表、元宝山、偻佝桥、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井亭、值班房、月台、宰牲亭、朝房、宫门、南北焚帛炉、隆恩殿、宝顶等。神道两侧松柏参天,园寝四周环以绿瓦红墙。

  神道以西为火焰牌坊,三门四柱,全为石制,每门的上额枋上正中有一个火焰宝珠。火焰牌坊后是五孔拱桥一座,过了五孔桥就是石牌坊,三门四柱七楼,石牌坊建造得极其精美,可以与清东陵、清西陵二陵的石牌坊相比,在清代王爷坟中有两座牌坊的也为数不多。

  牌坊再往西有擎天柱一对,分列两旁。擎天柱即华表,此擎天柱与皇帝陵的大碑楼的擎天柱有所区别。皇帝陵的华表,柱身上盘绕着一条云龙,须弥座环以石栏杆。而怡亲王园寝的擎天柱,柱身虽然也是八棱的,却是每面各雕二条龙,上面的龙头朝上,下面的龙尾朝上,龙头又抬起。柱身上有8个侧面,共雕龙16条。石座周围也无石栏杆围绕。原来华表后还有神道碑亭一座,上刻雍正御制碑文,在清代王爷坟中一个王爷有两座驮龙碑仅此一处。亭后还有神厨库、井亭、值班房、月台、朝房、宫门、南北焚帛炉、大殿、殿前石雕麒麟一对,大殿后为圆形宝顶。

  园寝周围还有八旗驻军守护。

  大清王爷墓之和硕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墓

  康熙皇帝的二十二子,序齿排行老十三。历史著名的十三爷,清朝第九大铁帽子王怡贤亲王。前有清穿系列,后又步步惊心。整的这位爷在现在名气不亚于当时。

  怡亲王墓坐落于涞水县东营房村,距北京87公里。现存有神道碑,火焰牌坊,石桥,五柱三门牌坊,华表,墓坑,从神道碑到墓坑走路约一个小时,可见十三爷墓当时的规模。此墓雍正皇帝亲自主持修建,逾制地方颇多,足见当时的雍正皇帝对这位十三弟的疼爱。

  雍正八年五月(公元1730年),雍正最亲爱

  最倚重的皇十三弟怡亲王胤祥逝世。雍正悲痛欲绝,亲临其丧,并辍朝三日悼之。封谥为“贤”,明配享太庙。诏令怡亲王名仍书原“胤祥”,以志思念。命将御书八字加于谥上。恤葬从优。雍正帝在诸兄弟中,为确保王位,严厉打击其政敌,唯独对怡亲王允祥恩宠有加,情同手足生死与共。先后推崇其为“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乾隆时期,又定为世袭罔替“铁帽子王”。由此可见,雍正与胤祥的关系远远超出普通的君臣关系,更非一般兄弟王子的关系。

  园寝处于丘陵地带,三面环山,依山傍水,林木丰茂,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园寝背西向东,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全部建筑物30余座。建筑用料全部采用红砖绿瓦,其规模浩大,布局严谨,工艺精湛,气势宏伟。周围松柏参天,涛声瑟瑟,庄严肃穆,华贵典雅。在清代王陵中独树一帜。整体布局自东向西依次为:三华里神道,沿神道依次为神道碑亭、火焰牌楼、五孔石拱桥、四柱三门石牌坊、平桥、华表、元宝山、偻佝桥、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井亭、值班房、月台、宰牲亭、朝房、宫门、南北焚帛炉、隆恩殿、宝顶等。

  原来怡亲王墓的松柏很多,1927年怡王府来人砍伐卖点,1936年6月,碑亭和神桥来人拆毁。九县专员王做舟盗墓的时候,王爷宝顶七尺多高,红色,有的地方露出黄色,地宫门框是风磨的铜渗金,石券门三米宽,里面有悬棺,四角还有四口棺椁,后来为了对日作战,八路军将王陵拆除。

  怡贤亲王,康熙时期为贝子,深的康熙宠爱,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胤祥带往。仅此即足以说明,康熙帝对他是另眼相看的,并未封。后因废太子事件遭到圈禁,词中有多种说法。前半生豪放的性格,被康熙称为拼命十三郎,但10年的圈禁生活是让这位皇子性格大变,成熟稳重,谨慎低调。雍正即位后,升十三爷为亲王,从此胤祥从一个闲散皇子变成了雍正朝的二把手。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为雍正的台柱。其理事之才绝非常人能及,识人之明达,手段之老练,完全不像个从未与政的皇子。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为雍正的台柱。其理事之才绝非常人能及,识人之明达,手段之老练,完全不像个从未与政的皇子。可以说当时的怡亲王是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的总理事务大臣。

  雍正元年,胤祥受命总理户部。该部所司直接关系国计民生,而且事务繁多,头绪复杂,康熙末年以来积存的许多弊端都亟待解决,胤祥自上任伊始,便勤奋理事,不稍懈怠。此外,胤祥在蠲免诸省不合理赋税、整顿两淮盐务等许多方面也都有不凡的建树,为了制止各地官员在税收赋敛中任意加派,中饱私囊,胤祥疏请取消加色、加平等积弊,减轻了百姓的额外负担,也限制了官吏贪污受贿之风。很多人只知道康、乾盛世,其实康熙晚年政务和国库都成了烂摊子。雍正接位时,国库只存银八百万两,到雍正八年却高达六千两百多万两。胤祥死后雍正九年打了西北大仗,最后留给乾隆的还有三千四百多万两库银。

  治河患、兴水利,是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的国家大计之一。雍正三年冬,胤祥受命总理水利营田事务,他不避风寒,经过一冬春的实地勘查,从疏通河道,筑堤置闸,开引河,开挖入海直河,到区域田土疆界,开挖沟渠,他都详细规划,制成水利图进呈。经奏准,设立了营田水利府,将直隶诸河分为四局管辖。胤祥亲临指导,修河造田,辟荒地数千里,募民耕种。还聘请南方农民教种水稻。一年初见成效,数年之后,使京畿灾荒洼涝地区,变成了千里良田。水灾相对减少。雍正五年(1727),直隶水稻丰收,北方民间不习惯吃稻米,胤祥奏请政府拨款按价收买,以鼓励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

  选武官是兵部武选司的职责,是兵部最重要的权力,然而事实上,雍正七年以前全国中低级官吏(三品以下)的铨选权不在兵部,而在怡亲王。雍正为了对准噶尔用兵,于雍正七年(1929)六月,设立军需房(即军机处的前身),命胤祥主其事,胤祥参予了作战规划,他对路程得远近,山川得险易了如指掌。更重要得是他及时有效地保证了转运军事供应,不仅理财有方,而且调度得宜。数以千万计地军需,概出于国库,没有向民间另行摊派。胤祥经常采取让晋商秘密购办军需的方式,和雍正及地方政府配合默契,从没出过差错。 “挽输数年,海内未尝知有用兵之事。”

  西北用兵一事,从雍正四年开始就在秘密筹划,看往来奏折,非常有趣。雍正四年想入兵西藏,当时怡亲王去办水利,没在北京,雍正也没商量,就在给岳钟琪的朱批里吐露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意思,于是岳钟琪进呈了一份入兵计划,雍正还廷议讨论通过了,结果怡亲王一回京就给否了,雍正又赶紧给岳发旨纠正。

  怡亲王在北京,雍正突然想到一个用兵的办法,和众大臣商量,大家齐声称赞,只有怡王说说:“此言不足恃...”雍正说:“朕深以王言为是...”然后发文岳钟琪讨论,岳钟琪说根据当地情况,皇帝的看法是有问题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多看法和怡亲王相同,于是雍正朱批:“朕偶有此意,廷臣皆以为然,唯怡亲王与卿论同,所以谕问,所议甚是。”

  胤祥还承办了大量繁杂事务。他处事周密,勤勉不怠,雍正对他极其信任,故委任他的实也多,如管领汉侍卫,督领圆明园八旗守卫禁兵,养心殿监理制造,诸王子事务,雍正旧邸事务,选择雍正陵址等均交给胤祥经营。胤祥竭尽全力,事必躬亲,克尽臣弟之道。雍正夸他办过的实情:“无不精祥妥协,符合朕心。”

  十三爷的政绩人品可以概括为用人行政,多加辅佐,谦恭谨慎,安分自处 。

  爱新觉罗·胤祥的一生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户部。自此即全力辅佐风根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5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受宠皇子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胤祥出生于北京紫禁城,生母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十二岁的胤祥第一次跟随康熙帝去盛京谒陵后,直至康熙四十七年

  (1708年)九月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胤祥带往。[1] 仅此即足以说明,康熙帝对他是另眼相看的。胤祥在雍正年间作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种种表现,也充分表明他除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是难得的人材。胤祥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但流传至今的作品甚少。只有《交辉园遗稿》中少量作品流传下来。[2]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随驾。某日,康熙帝在行宫召集大臣和皇子们研习书法。不仅亲书大字对联当场展示,还邀请众人观赏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书写的对联,据说,诸臣环视,“无不欢跃钦服”[3] 。如此惊叹的举动,自然有阿谀逢迎的成分,但两位皇子擅长书法确是事实。这一年,胤祥17岁,如果不是心里有底,玄烨又怎么会让他同皇兄一起当场献技呢?胤祥继承了满洲人的传统技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有记载提到,他“精于骑射,发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猎,一只猛虎突出林间,他神色不动,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见者无不佩服他的神勇。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前后,皇八子允禩的老师何焯在给家人的信中,也提到十三殿下为皇帝所钟爱者,前途无量。不足20岁的胤祥受到皇父的器重,连供职清廷的汉族文人也一清二楚。但在第一次废太子时,胤祥不知为何,失宠于康熙,终康熙之世,既无重用,也没有受封。

  失宠遭禁

  胤禛和胤祥早年的关系,虽然没有太多史料可寻,但可以肯定兄弟俩是亲密无间的。雍正给胤祥的祭文中提到胤祥的算学由他亲自教授,“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逢塞外扈从,兄弟俩“形影相依”。当康熙帝出巡只带他们其中一个扈从时,即使短暂分别,两兄弟也会诗书往还。雍正还把他和十三弟唱和的诗作收在诗文集中,使胤祥的少数作品得以传世。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后,胤祥受到了第一次废太子事件的波及,被短

  暂的囚禁了一段时间(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四十八年),废掉太子胤礽后康熙帝对诸皇子信任大减,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这次随扈开始采用轮班制,每个人都要轮流陪伴康熙帝出巡,以免结党营私,许多皇子因此都陪同了康熙帝进行巡视,但是胤祥是特殊的。康熙帝的轮班制似乎并没有用到胤祥身上。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实行轮班制开始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胤祥每次依然作为皇子陪驾,但是在这一时期康熙帝却并不怎么喜欢胤祥。

  从康熙五十年(1711 年)开始,根据能够找到的些许记载,胤祥至少在这一时期是身体出现了问题,胤祥腿部生了一种毒疮,并且“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4] 。康熙帝在回复胤祉奏折当中也问询到 “胤祥疮如何了?”[5] “看起来并不好啊?”[6] 等一系列关心慰问的语句。胤禛也曾为胤祥遍访名医,并交代总督鄂尔泰“若知有精于医理之人,可资送来京,以为调摄颐养之助”。[7] 胤祥的病其实直到雍正二年(1737年)也没有完全好,雍正帝曾对年羹尧说:“王(胤祥)今春夏只觉瘦弱”[8] 。由此可见,胤祥的身体状况是极其糟糕的。所以直到康熙帝逝世,胤祥也没有得到什么机会的一种原因吧。胤祥在康熙一朝可谓经历了大起大落,有过辉煌,更有过落寞。康熙前期胤祥得到了开阔眼界的机会,在康熙后期胤祥更是在长期的压抑当中磨砺了自己的性情,胤祥在康熙朝受到挫折抑制后,对政治权力的残酷有所认识。因此,胤祥在康熙朝虽然处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却为日后在雍正朝的有所作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入承皇位的雍正帝便任命胤祥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同日晋升为和硕怡亲王。[9] 在遭受十几年冷落之后,得到雍正如此厚待,胤祥当然竭全力报效,以偿知遇之恩。

  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为雍正的台柱。其理事之才,识人之明达,手段之老练,完全不像个从未与政的皇子。这也坚定了雍正继续重用他的决心。康熙晚年,经济、军事、赋税、刑狱等均已出现危机,哪一件都极为棘手,并非得到新皇帝倚重信任的人就一定能搞好的。雍正初年到三年,胤祥开始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处理康熙、孝恭仁皇后丧事,总管会考府、造办处、户部三库、户部,

  参与西北军事的运筹,办理外国传教士事务。雍正三年底,会考府解散、总理大臣卸任,胤祥除了继续以前的各项兼职外,加议政大臣,总理营田水利,领圆明园的八旗禁军,办理胤禛藩邸、陵寝事务,密谋筹办军需,还要承担皇帝临时交办的审断案件,代行祭祀等诸多差务,可谓职任繁多。雍正帝曾经十分感慨地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胤禛、胤祥兄弟君臣之间的至诚相托和忠心以报,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也是极少见的,世人经常用“棠棣情深”来形容二人兄弟情谊。

  雍正元年(1723年),胤祥受命总理户部。该部所司直接关系国计民生,而且事务繁多,头绪复杂,康熙末年以来积存的许多弊端都亟待解决,胤祥自上任伊始,便勤奋理事,不稍懈怠。首次清理过去遗留的旧案,由于数量颇大,胤祥打破以往常规。采取规定限期和奖励勤勉相结合的办法,将几千宗旧案都理出头绪。当时中央新设会考府,专门负责审核财政出纳,办理清查亏空、收缴积欠的事务。胤祥深知此事至关重要,遂尽职尽责,认真办理。同时,又查出户部亏空银250万两,经奏请皇上,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情况,采取诸如直接查抄;把亏空官员的职位全部冻结,“如限内交完,伊等应升之缺听其升转”;以类似于分期付款的方法逐年减扣官员奖金等方式分别加以解决。对一些与造成财政亏空有直接关系的王公亲贵也毫不容情,连履郡王胤裪等人都被勒令变卖家产清还亏欠。有人因此责怪胤祥过于苛刻无情,然而也正是凭着这种不徇情姑息的认真态度,他才较好地贯彻了雍正皇帝旨意,使亏补欠还,整顿财政取得显著成效 雍正三年(1725年) ,擢任议政,当年冬,又负责直隶营田事务。

  积劳而逝

  雍正七年(1729年)秋冬,胤祥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雍正令太医院使刘声芳任户部侍郎,就是让他在胤祥身边为其随时诊疗病情。可胤祥还是亲自和高其倬一起翻山越岭,“往来审视”费尽辛苦,胤祥怕烦扰百姓“常至昏夜始进一餐”。这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加重了他的病势。

  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初八,北运河青龙湾修筑减水坝,胤祥想要去现场勘察已不可能,只好奏请将此事交与侍郎何国宗(清朝数学家)督理监修。当时,怡亲王对其一同办理水利的下属说“本图遍治诸河,使盈缩操纵于吾掌之上,岂期一病沉废,已矣何言。”三个月后怡亲王就因病去世了,这番话听来让人不胜感慨,其事业心之旺盛、责任心之强可见一斑。同年二月,先农坛的亲耕礼胤祥没有参加(此前他每年都参加)。三月,雍正连下两道圣旨,让别人代理营田和传教士事务。胤祥病后,雍正对他“医祷备至”,他为了宽慰雍正,“旬月间必力疾入见”。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胤祥病故,年仅四十四岁。


猜你喜欢:

1.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谁

2.乾隆皇帝是雍正的第几个儿子-学习啦

3.乾隆皇帝究竟是汉族人还是满族人

4.清朝最美的皇后排行榜 相

清朝爱新觉罗.胤祥陵墓在哪里

在康熙帝晚年的时候,各皇子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打得不可开交。胤祥是康熙帝的第十三个儿子。他的结局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清朝爱新觉罗.胤祥陵墓,欢迎阅读! 清朝爱新觉罗.胤祥陵墓 怡贤亲王墓位于保定市涞水县以北12.5公里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清朝爱新觉罗.溥仪陵墓在哪里
    清朝爱新觉罗.溥仪陵墓在哪里

    溥仪作为清朝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他的一生都受到了后人的关注,死后他的墓在哪里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清朝爱新觉罗.溥仪陵

  • 康熙皇帝陵墓
    康熙皇帝陵墓

    景陵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的陵寝,位于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东陵之东稍南二里许。今天学习啦小编在这里为大家介绍康熙皇帝陵墓,欢迎

  • 嘉庆皇帝陵墓
    嘉庆皇帝陵墓

    清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 清西陵的泰陵之西。它的神道在泰陵圣德神功碑亭南与之相接,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

  • 河北清东陵墓
    河北清东陵墓

    清东陵是清朝三大皇家陵园中规模最大、葬人最多、最具特色的一座。位于遵化市西北昌瑞山南麓。今天学习啦小编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河北清东陵墓的相关

5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