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古迹>名胜古迹>

安徽淮北名胜古迹有哪些

时间: 乐平37 分享

  淮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四千多年前,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建城于相山南麓,发文明之滥觞,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淮北的名胜古迹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淮北的名胜古迹

  双堆集烈士陵园、隋唐大运河遗址、柳孜运河遗址、宋运河码头遗址、双堆集烈士陵园、隋唐大运河遗址、柳孜运河遗址、宋运河码头遗址

  淮北的文化

  淮北梆子戏

  淮北梆子戏,原名沙河调或沙河梆子。当地人俗称“高梆”。

  淮北梆子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与河南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莱芜梆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淮北绑子戏源于河南豫剧豫东沙河调。主要流行在皖北、豫东和苏北的一些地区。鼎盛时几乎县县都有专业剧团。成立较早而影响较大的剧团,主要有抗战时期的翻身剧团、拂晓剧团等。由于豫东与淮北毗邻,长期的艺术交流,使豫东沙河调逐渐吸收了淮北民歌和民间小调的有益成份而演变成今天的淮北梆子戏。淮北梆子戏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感染力强的特点,有二百多种曲牌。演唱分大本腔与二本腔(二本腔即假嗓),在伴奏乐器上除弦乐和鼓板之外,另加枣木梆相击作声,藉以增强声调之节奏。在艺术表演程式上受京剧的影响较大,但仍具有地区特色。淮北市梆剧团,淮北市的厂矿、郊区、农村剧团在演出剧目时绝大多数是演唱淮北梆子戏。

  泗州戏

  泗州戏原称“拉魂腔”,源于苏北鲁南地区,传入淮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建国前基本上是由民间小班社在农村演出。这种班社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建国后才逐步进入城市登上舞台。泗洲戏的唱腔具有加快、爽朗、委婉的特色。在农村中流传有这样的歌谣:“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我不唱。”由于它的唱腔优美动人,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淮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又因为泗洲戏的老一辈艺人多数生长在泗县一带,所以这一剧种在语言运用上又具有泗县一带语言粗犷、幽默的特色。  泗洲戏的剧目:传统大戏约有80多出;传统小戏和折子戏约有60个左右。除此,还有二百个“篇子”。优秀的生活小戏如《拾棉花》、《走娘家》、《借水瓢》、《钓水鸡》、《野姑娘》等,都是根据这些“篇子”整理改编出来的。建国以来,除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剧目,如《结婚之前》、《两面红旗》、《摔猪盆》等外,还整理改编了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传统剧目,如《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拾棉花》、《走娘家》、《打千棒》等;这也是有代表性的剧目。

  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2007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淮北花鼓戏和淮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北琴书

  淮北琴书是地方曲艺的大曲种之一,它源远流长,积累丰富,旋律优美,板式繁丽,而且曲腔对文学载力强。既能说唱传奇大书,又能咏唱抒怀寄情的曲段。它是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流行为苏西、豫东、皖北、鲁西南一带。

  淮北琴书的音乐曲牌有《大八板》、《小五板》、《垛子板》、《慢板》、《快板》、《喜调子》、《哀调子》等曲牌。琴书开场前,先合奏一段曲牌《大八板》,群众称为“打闹台”,艺人称“拉拉场”(把观众吸引过来听书),优美、动听、欢快的音乐把观众吸引过来以后,即开始演唱小段,然后“开正本”(唱大部书)。淮北琴书在演唱小段之前,还有一段和观众交流的语言和唱段,以表现艺人谦虚和蔼的态度。

  淮北琴书演出流传曲目多以人文戏为主,地方群众称其为“鞋筐子戏”。由于琴书历史悠久,加上老艺人不断创新,在演唱中也逐步出现了一些武戏。淮北琴书的曲牌《八大板》曲调鲜明,高低起伏,变化无穷,特别是坠胡伴奏,充分显示出它的特点。

  淮北的历史沿革

  夏禹分天下为九州,淮北市境属徐州。公元前21世纪,助禹治水有功而成为商部落首领契的孙子,商汤十一世祖相土为进一步向东扩张,由商丘迁徙至此,作为别都,此后山即为相山、城即为相城。商汤伐桀,灭夏建商,商沿夏制,相城仍属徐州所辖。周武王伐纣更商分封诸侯,以纣王兄微子启代殷,立国号宋,相属宋。公元前588年至前576年期间,宋共公瑕为避水患,曾将国都由睢阳(今商丘)迁至相城。战国时期,齐、楚、魏灭宋,相归楚国。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在相城和临涣镇分设相县、铚县,同属泗水郡,相城为郡治所在地。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郡治仍在相城。元狩六年(前117年),在今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闸闸河西设梧县,属沛郡。地节元年(前69年),梧县改属彭城郡,后改属楚国。王莽篡汉后,尽易天下郡县名,改相县为吾符亭,沛郡改为吾符郡,梧县为吾治。东汉建武二十年(44年)改沛郡为沛国,国都仍在相城。梧县先后改属楚国、彭城郡国。

  三国时,相城属魏,相县和铚县先后属魏陪都谯郡(今亳州谯城区)西晋属谯国(今亳州谯城区),归豫州。梧县仍属彭城郡国。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沛国,建都相县。东晋皇室南渡,相县先后归赵、前燕,归属屡有更易。梧县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的彭城郡。太元八年(384年),梧县未再恢复。南北朝时,相县先后归属宋、北魏、北齐,属徐州沛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相县,为相城乡。

  梁普通六年(525年)置临涣郡,治所在今临涣集。梁大通元年(527年)梁伐魏,攻克竹邑城。梁将陈庆元从铚县率兵数千人追击魏军至洛阳。北魏永安二年(529年)6月北魏军数千人夜袭临涣郡,城内梁军无备,死伤惨重,仓皇出逃。此地复为北魏所辖。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析临涣郡置白掸县、涣北县,治所分别在今魏集乡和宋庙乡境内。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废临涣郡,新置临涣县;废涣北县,复置竹邑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竹邑县废,并入符离县。开皇九年(589年)符离县属彭城郡。大业元年(605年)春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夫百余万人,开掘通济渠。渠经今铁佛、百善、四铺3个区,过境长42.8公里,渠面宽40米,堤上广植柳树。是年废白掸县,并入临涣县。本地分属彭城郡萧县、符离县、蕲县和谯郡临涣县。

  唐初,本地分属徐州之萧县、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之临涣县。武德四年(621年)析符离县置诸阳县。贞观元年(627年)废诸阳县复入符离县。元和四年(809年)以徐州之符离县、蕲县、泗州之虹县置宿州。元和九年(814年)析亳州之临涣县属宿州。本地分属徐州之萧县,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相地渐趋衰落,成为边远闲塞之地相城孜。唐咸通十年(869年)4月,庞勋率桂林戍卒起义军与唐军7万战于柳孜镇。义军败,转战临涣、亳州一带,庞勋战死。

  五代时,隶属与唐代略同。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宿州升为防御。开宝元年(968年)为保静军节度,属淮南路。宋天圣十年(1032年)柳孜镇天王院修砖塔1座,高80尺,临涣县令、县尉、主簿,柳孜镇巡检、盐酒税等人主修。时柳孜镇有大小庙宇99座。熙宁五年(1072年),分属淮南东路。元丰五年(1082年)徐州分属京东西路。本地分属淮南东路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京东西路徐州之萧县。南宋时,长江淮河以北沦为金地,本地分属南京路宿州防御之符离、临涣、蕲县,山东西路徐州武宁军之萧县。宋绍兴十年(1140年)8月宋将杨存中引兵500骑夜袭柳孜镇,遭金兵伏击,大败,退至泗水一带。金人占据宿州。金天兴元年(1232年)元兵3000骑猛攻临涣城,县令张若愚率全城民众死守。后因城内粮尽和外无援兵城破,张若愚自杀。临涣城被元兵洗劫一空。

  元初,本地分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徐州之萧县,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至元二年(1265年)撤符离、临涣、蕲县,并入宿州,本地分属徐州之萧县和宿州领辖。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本地分属中都临濠府宿州和徐州之萧县。洪武七年(1374年),中都临濠府改称凤阳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徐州直隶京师。本地分属凤阳府之宿州和南京徐州之萧县。

  清顺治二年(1645年),置江南省布政使司,本地分属江南省徐州之萧县和凤阳府之宿州。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分设左右布政使司,本地分属左布政使司凤阳府之宿州和徐州之萧县。康熙六年(1667年)改设江苏省、安徽省。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直隶徐州为徐州府,本地分属江苏省徐州府之萧县和安徽省凤阳府之宿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府州建制,本地分属安徽省宿县和江苏省萧县。民国三年(1914年)置道,本地分属安徽省淮泗道之宿县和江苏省徐海道之萧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本地复归安徽省之宿县和江苏省之萧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成立行政督察区,本地分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后改第四区)之宿县和江苏省铜山行政督察区之萧县。

  1949年6月,本地分属华东局皖北行政公署宿县和萧县。1950年7月,析宿县西部置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属宿县专区管辖。1958年5月,淮北煤矿筹备处成立。1960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以蚌埠专区的濉溪县和萧县部分地区组建濉溪市,市名借用濉溪县县名。市人民委员会与濉溪县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同时将萧县杜集、高岳、朔里公社全部和永堌公社、闸河以西4个大队、吴庄公社闸河以西7个大队划归濉溪市管辖。1961年1月13日,濉溪市正式成立,将濉溪县北端的方顶大队和渠沟大队划归濉溪市管辖;6月17日,成立濉溪市郊区,辖相山、杜集、高岳3个公社。1963年12月16日,宿东办事处成立,辖宿县专区宿县东部部分区域,所辖区域划归濉溪市管辖。1964年4月27日,市郊区撤销。1965年,濉溪县的任圩公社和烈山公社之二郎庙、杨庄、洪庄、烈山、黄桥、吴山口大队划归濉溪市管辖。1971年1月,恢复市郊区,同时成立相山区。1971年4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濉溪市更名为淮北市。1976年,将萧县郭庄公社的官庄、任庄、任土楼、李洼、孙庄6个大队90个生产队划归淮北市管辖。1977年2月22日,宿县地区所辖濉溪县划归淮北市管辖。1980年3月29日,设立杜集区、烈山区。1984年3月27日,郊区撤销,将其所属相山、蔬菜、任圩3个乡划归相山区;烈山乡和新增设的青龙山镇划归烈山区;杜集乡和原矿务局代管的高岳、朔里、毛庄、窦庄、北山、牛眠、坡里、钱楼、孟庄9个乡划归杜集区。时濉溪县辖9个区、4个镇、65个乡,遂形成市辖三区一县的区划格局。1985年7月15日,淮北市撤销宿东办事处,所辖区域划归宿县地区管辖。2012年12月,经省民政厅批准,撤销濉溪县四铺乡,设立四铺镇,面积、人口和隶属关系不变。四铺镇成为淮北市第18个建制镇,标志着淮北市乡的历史结束。
猜你喜欢:

1.大清一统志的基本信息大全

2.安徽适合元旦游玩的好去处

3.安徽省十大考古发现

4.初中地理模拟试卷及其答案

5.欧洲文化论文

安徽淮北名胜古迹有哪些

淮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四千多年前,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建城于相山南麓,发文明之滥觞,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淮北的名胜古迹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淮北的名胜古迹 双堆集烈士陵园、隋唐大运河遗址、柳孜运河遗址、宋运河码头遗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安徽阜阳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安徽阜阳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阜阳代表文化是淮河文化,是甘罗、管仲、鲍叔牙、吕蒙、刘福通的故里,晏殊、欧阳修、苏轼曾在此为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阜阳的名胜古迹简介

  • 安徽凤阳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安徽凤阳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凤阳是全国较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举世闻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的成仙之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

  • 安徽的古迹包公园简介
    安徽的古迹包公园简介

    包公园,简称包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72号,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3年),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园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包公

  • 安徽砀山名胜古迹有哪些
    安徽砀山名胜古迹有哪些

    砀山,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古称下邑,历史悠久、资源富集,自秦置下邑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砀山名胜古迹简介,希望

55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