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三皇五帝>

帝喾设立二十四节气

时间: 炜基15 分享

  帝喾三十岁的时候兴起于高辛,成为高辛氏。帝喾成为部落首领之后,能够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他体察民意,为老百姓着想,体察疾苦,迁都到亳州,制定二十四节气,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帝喾设立二十四节气,希望对你有帮助。

  帝喾设立二十四节气

  帝喾迁都亳州是因为他体察民情,在农业社会,农耕经济就是最主要的生产来源,为了能够拥有沃土,让百姓免于洪水的灾害,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迁都亳州。亳州有着优越地形,亳州是由平原和丘陵构成,四分山丘,六分平原。一旦山下起了洪水,百姓可以迁移到高山上,让百姓免受水患。此外,他平复共工氏的余部,将其从黄河流域赶到了长江流域。在亳州建立都城之后,他击退了犬戎部落,开始着手内政,让内部团结。

  帝喾为了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他设立二十四节气,注重农业水利发展,懂得天人合一,在帝喾之前,百姓都是根据太阳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农业生产,当时虽然有一年四个季节的概念,但是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艺畜牧都是一样的生活劳作规律,百姓没有休息,没有科学的时间顺序,制约了生活质量。帝喾看到这件事情之后,开始学习天文地理,探索天象,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按照春夏秋冬划分二十四时令,从此人们按照二十四节气规划自己的农耕畜牧活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让华夏时期的农耕文明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帝喾的二十四节气起源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帝喾的二十四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冬至雪纷纷。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另有清淡明智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帝喾设立二十四节气

帝喾三十岁的时候兴起于高辛,成为高辛氏。帝喾成为部落首领之后,能够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他体察民意,为老百姓着想,体察疾苦,迁都到亳州,制定二十四节气,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帝喾设立二十四节气,希望对你有帮助。 帝喾设立二十四节气 帝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帝喾为何三次喜当爹
    帝喾为何三次喜当爹

    帝喾,乃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这个帝王血统高贵,他是黄帝的曾孙子。帝喾之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皆因他不仅前承炎黄,后启尧

  • 帝喾和帝俊是同一个人吗
    帝喾和帝俊是同一个人吗

    帝喾和帝俊都是古代神话故事里的人,不仅是因为读音相似,还因为帝喾字俊,因此会有人问帝喾和帝俊是不是同一个人,帝喾和帝俊简介,下面是学习啦

  • 五帝之一帝喾的简介
    五帝之一帝喾的简介

    帝喾(k),中国历史中的传说人物,为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殷人称夒,华夏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

  • 揭秘颛顼与帝喾之间的关系
    揭秘颛顼与帝喾之间的关系

    颛顼和帝喾都是我国上古时代中的著名的帝王,并且都为了华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都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的帝王,下面是学习啦

3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