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古代诗人>

曹丕曹植关系_曹丕为何要杀曹植

时间: 学康27 分享

  同父异母的曹丕与曹植,为了获得曹操的认同,互相竞争,因此失去了兄弟之间的血脉亲情。他们各自聚集了文人谋士,为自己谋划策略,为争取曹操死后的继承权而彼此斗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曹丕曹植关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曹丕曹植关系

  同父异母的曹丕与曹植,为了获得曹操的认同,互相竞争,因此失去了兄弟之间的血脉亲情。他们各自聚集了文人谋士,为自己谋划策略,为争取曹操死后的继承权而彼此斗争。

  两人个性不同各有优劣。在文学造诣上,曹操气魄昂然,曹丕却文风婉约,字里行间始终带有一丝公子哥作派,曹植则文采过人,字词透露着壮志报国的傲骨。文才上曹丕始终比曹植略差一点。建安十五年,曹操带领子臣们游玩铜雀台。心情一高兴叫曹丕曹植各自写文助兴,曹植文思敏捷,挥笔而就,所写之文为臣子里最优秀的。曹操很是为之骄傲,想好好栽培曹植,希望他除了能写诗作赋之外还能具备治国才能。因此曹植被封为平原侯,赐予招纳人才的资格。曹丕则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虽然没有被封爵位,可是却因此进入朝政,由此积累了治理国家的经验

  杨修、丁仪是曹植的拥护者。然而曹植等人始终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不善权谋,没有到达政治家的高度。曹植在为人处世方面任性为之,不加约束。接待邯郸淳时竟然顾着梳洗,轻慢他,乘公车又不守规定,只为好奇,故意从禁令的司马门出宫,行天子礼,虽然是无意为之却仍然胆大妄为。曹操因此大怒,斩杀公车使,对曹植也心存不满。曹植团队中的杨修也恃才傲物,作风得罪曹操。在这场夺位之争中,暴露了曹植不善权术的性格缺点,说明他不具备政治家的能力。

  曹丕颇有心计权谋,得到了贾诩,司马懿和吴质的支持。自身性格又善于矫饰;为了权力能够隐忍而不择手段。曹丕处心积虑,最终得到了曹操的继承权。曹操死后,曹丕心狠手辣,意欲杀害曹植,当面逼迫曹植七步之内作诗,否则处死。所幸曹植聪颖,立马就写下一首暗讽曹丕残害手足的诗歌: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就是历史上流传的著名的相煎何太急的故事

  曹丕为何要杀曹植

  在老大曹昂死后,开始了长达将近十年的世子之争。在曹操临死之际方才结束。期间记载在史书中的,也就几件。而且都是以曹丕获胜而告终。最后一次交锋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值关羽进攻曹仁所部,曹操命曹植前去救曹仁。曹植因酒误事,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而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就去世了。

  大家注意到没有,曹植的谋臣是杨修,杨修厉害之处是小聪明。曹丕的谋臣是司马懿,厉害之处在于隐忍。那么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至少大部分时间,可以推测曹植都是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起对曹丕的攻击,而曹丕只能小心翼翼防御,以防被抓到把柄。

  然而最后坐在龙椅上的是曹丕。本来就招到曹丕的妒恨。再加上曹植非常的有才华,后人评价曹植,李白,苏轼拥有的是“仙才”。必然拥有很多崇拜者。在那个时代,曹植的崇拜者们都是士族,大部分都是地主阶级。在曹植身边很容易团结一股巨大的力量。这样,会威胁到曹丕的皇位。

  对于威胁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铲除,但是碍于母后卞氏和舆论的压力,不能直接杀死。只好让他不停的换封地。不能让他积蓄属于他自己的力量。文章憎命达,历史就是如此神奇,或许对曹植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是对整个中国的文化而言,却是一大幸事。在经过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名垂千古。

曹丕曹植关系_曹丕为何要杀曹植

同父异母的曹丕与曹植,为了获得曹操的认同,互相竞争,因此失去了兄弟之间的血脉亲情。他们各自聚集了文人谋士,为自己谋划策略,为争取曹操死后的继承权而彼此斗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曹丕曹植关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曹丕曹植关系 同父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曹植字什么_曹植怎么死的
    曹植字什么_曹植怎么死的

    曹植,沛国谯人,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三子,三国时期曹魏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集大成者、代表人物之一。那你知道曹植字什么吗?曹植最后是怎么

  • 曹植诗歌风格_曹植的杂诗风格
    曹植诗歌风格_曹植的杂诗风格

    曹植是魏晋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其诗歌辞赋作品骨气奇高,后世对其在文学上的建树评价很高,那曹植诗歌风格是怎样的,曹植的杂诗又是怎样的?下面是

  • 曹植前后期诗歌特点_曹植后期诗歌代表作
    曹植前后期诗歌特点_曹植后期诗歌代表作

    曹植是三国魏晋时期著名的才子,他在诗作、散文等各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间段,那曹植前后期诗歌特点有什么不同?下面

  • 曹植洛神赋赏析_曹植作品有哪些
    曹植洛神赋赏析_曹植作品有哪些

    曹植的这篇《洛神赋》作于曹丕登位之后的第三年,当时曹植去面见曹丕之后回返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河畔,有感而发,作下了这首千古闻名的佳作,下面

3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