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 > 历史事件 > 中国历史事件 > 近代历史事件 >

大东沟海战的兵力介绍

时间: 漫柔0 分享

  大东沟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那么你了解大东沟海战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大东沟海战的兵力,希望能帮到你。

  大东沟海战的兵力情况

  大东沟海战兵力在中国方面表现为:主力军舰北洋水师共12艘巡洋舰,其参战军舰吨位共计三万两千三百九十六吨,而且其中除了“镇远”和“定远”两艘军舰吨位达七千多吨,其余军舰排水量都在三千吨以下。北洋水师军舰航行速度慢,机动性也较差,且航速在十八节以上的军舰相比较,中国军舰和日本军舰的比例是2:5。中国所派参战人员明显少于日方,在大口径火炮数量上比较,中日双方比例是42:43,中方略显劣势。在此次海战中,北洋水师可用的弹药总量只有半个基数,其余的都是用减三装药的教练弹替代,弹药严重缺失以致对日本人最有威慑作用的305mm主炮只装备了3发榴弹。北洋水师在购买“致远”、“经远”等军舰后直到战争爆发前再未购置一舰。

  大东沟海战兵力在日本方面表现为:日本联合舰队12艘,其参战军舰吨位共计四万零八百四十九吨,除了其主力“比睿”等三艘军舰,其余军舰排水量也都在三千吨以上,日本舰队在机动性和航行速度上均占优势,在装备的速射炮数量上比较,中日比例是0:97,日本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日本直到战争爆发前仍然不遗余力的购买军舰。

  大东沟海战兵力部署从客观上来看,日本以绝定性优势占据着主导性地位,中方的失利从战争开始就已经注定,但是在装备这样明显的条件下中国将士仍然顽强杀敌、誓死保卫国家主权,是值得后人称颂与铭记的。

  大东沟海战济远舰的介绍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清军和日军除了在陆地上的战争外还有一场在海里的战争,这场战争包括了黄海海战,丰岛海战和大东沟海战,而最著名的莫过于大东沟海战,这场战斗又被称为中日甲午海战。

  也正是因为在这场战争中的失利,导致了中国在海上失去了话语权,当时的海军部队一蹶不振。由于黄海制海权的失去,导致了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大东沟海战济远舰,成为了唯一一艘在当时参加所有海战却还完好的船。

  著名的大东沟海战济远舰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同样在这次海战中致远舰、经远舰等五艘军舰在日军的炮火下先后沉船。济远舰是由德国的一座叫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一开始济远舰在计划中应该是成为“定远”级的一艘军舰,与定远舰和镇远舰属于同一批次订购的。但是后来因为经费的短缺缩水不得不改变计划,最后改订为穹甲巡洋舰。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济远舰上的管带名为方伯谦,但是济远舰参加了包括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的几场战役之后,管带方伯谦由于惧怕所以临阵逃脱,后来被斩首示众,继任的管带林国祥也不是什么有能力的人。在后来的战争中,济远舰成了日军的战利品。从此,以前的大东沟海战济远舰就不再是北洋军队中赫赫有名的军舰了,而成为日本的第三等海防舰。

  大东沟海战的影响

  大东沟海战的影响对日本方面主要体现在:日军在此次海战中指挥有方,战术运用灵活,充分发挥了其舰队射程快和航速高的优势,始终掌握着战役的主动权,并且损伤相对中方较少,自此之后黄海海域的控制权也被日本所掌控。

  大东沟海战的影响对中国方面主要体现在:因为战场指挥频频失误,以及采用了不利于作战的战法,致使其在作战后不久便失去了控制权,海军及舰船的损失较为惨重。但是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在此战中表现出了不畏强权、顽强抗敌的英勇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惧侵犯、誓死反抗的民族气概,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与铭记。此后中国失去黄海制海权,这也是甲午战争中不利于中国取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大东沟海战的影响对海域作战方面体现在:这次海战中中日双方所采取的作战战术及现场指挥,都对世界海军的海战理论及作战装备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战中可以看出铁甲舰依然是海上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主力舰,北洋舰队虽然在火炮口径方面占据优势但其射程较短,而日军的中口径速射炮弥补了大口径火炮的缺点,所以各国海军在日后的战舰设计中,都开始着重提高大口径火炮的射程,并加强中口径速射炮的火力。而且从中日双方采用的的不同作战阵列及最终成败得出,海上战役中纵向阵列比横向阵列更能将火力发挥到最大。

4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