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中国历史>南北朝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

时间: 学良775 分享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

  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文化成就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南北朝文学——作品选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城要素

  从上述三十六个大小都城的地理位置以及迁都的过程,可以看出当时各政权在都城选址问题上所考虑到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

  ①凡控制了黄河流域大部分土地并又欲统一南北的政权,往往建都于洛阳。因洛阳“居天下之中”,建都伊水、洛水可以通漕四方。既可控制黄河流域,又便于征伐南方。魏文帝曹丕为了统一南方,舍弃曹操经营了十多年的邺都而迁都董卓劫献帝以来荒芜了三十年的洛阳。魏孝文帝元宏自平城南迁,一度曾考虑都邺,但最后终于定都于永嘉乱后荒芜达一百八十年之久的洛阳,也是为了便于南伐。

  ②凡统治黄河流域西部地区的政权,往往定都长安,因长安自西汉以来即为全国政治中心,有四塞之固,进可攻,退可守,利于制内御外。十六国前赵、后秦、北朝的西魏、北周均都此。前秦虽拥有黄河流域大部分土地,但其根据地在西部。350年苻健攻入长安,即建为都。以后苻坚盛时其疆域南至邛僰,东抵淮泗,西极西域,然关中终为其心腹之地,故仍都长安。

  ③凡统治黄河流域东部地区的政权,往往定都于邺。因邺处于古代“山东”(一般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的中心,背靠山西高原,东、南、北三面为经济最发达的黄淮海平原,居高临下,有建瓴之势。再自战国西门豹等人引漳灌溉和曹操开白沟、利漕渠后,邺城周围的农业生产和水运交通十分发达。故曹操弃其多年经营的许而定都于邺。十六国时后赵、前燕和北朝的东魏、北齐据有山东之地,都以邺为首都。

  ④凡统治西南地区的政权必都于成都。这里是战国以来西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三国蜀汉、十六国成汉皆然。凡据有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政权都以建康为都城。因建康前临大江,南有重岭,所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形势险固,进可以规图中原,退可以划江为守。同时以长江为天然航道,西引荆楚,东连三吴,可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故孙吴政权自211年从京口迁都建业以后,虽两度迁都中游武昌,都不久即还都建业。因其地理位置远不及建业。东晋咸和年间发生苏峻、祖约之乱后,建康遭受严重破坏,“宫阙灰烬”,有人建议迁都豫章(今江西南昌)或会稽(今浙江绍兴),均未获同意,东晋王朝仍都建康。以后宋、齐、梁、陈沿袭不改。

  ⑤原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魏晋南北朝时即成为控制这一区域的割据政权的都城。如河西的姑臧原为凉州治,东汉以来,因“通货羌胡”,成为河西富邑。十六国时为割据河西地区诸凉的都城,酒泉、敦煌亦然。有的城市虽为地区中心,因自然条件或社会因素的不利,难以成为一个政权的中心。如江陵和武昌为长江中游两大军事重镇。侯景之乱后,梁元帝以湘东王、荆州刺史在江陵即帝位。因地处江北,无险可恃,不出三年即为西魏所灭,三国孙吴政权曾两次迁都武昌,然离东吴政权的根据地三吴地区过远,最后在江东世族地主的舆论“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康死,不止武昌居”的压力下,还都建康。可见两地虽为一方重镇,但不宜作整个南方政权的首都。

  ⑥边区游牧民族在其政权建立和势力逐渐进入中原地区的过程中,在都城的选址问题上,往往表现为不断从边区向内地迁移。如汉、前赵从离石迁左国城又迁蒲子再迁平阳最后都长安;前燕从大棘城迁龙城再迁蓟最后都邺;北魏从盛乐迁平城又迁都洛阳。这种迁移的过程也就是这一政权逐渐稳定和汉化的过程。

  ⑦有些边区民族在建立政权的军事征伐过程中,仍保留浓厚的游牧民族迁徙不定的习俗,故其政治中心也不断迁徙。如河西鲜卑秃发利鹿孤据有河西走廊东部和湟中一带,史称南凉。他认为“建都立邑,难以避患,储蓄仓库,启数人心;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邻国弱则乘之,强则避之”,故其都城屡迁。陇西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亦同。赫连勃勃于407年自称夏王,部下劝其定都,他以为“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不如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后,救后则击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故初无定治,至413年才筑统万城而都之。
猜你喜欢:

1.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3.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特征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特征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本文是魏晋南北朝的思想

  • 中国南朝时期发展特点
    中国南朝时期发展特点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下面是有中国南朝时期发展特点,欢迎参阅。 中国南朝时期政治经济 南朝相对北朝,局

  •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欢迎参

  • 南朝梁国皇帝列表
    南朝梁国皇帝列表

    南朝梁(502年-557年),中国歷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梁朝後期国势败坏,北齐和西魏相继来攻,失去了大片土地,註定了北犟南弱之势。下面是

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