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 > 励志文章 > 励志正能量文章

励志正能量文章

时间: 鸿宇671 分享

励志正能量文章

  当你觉得生活无趣,可以看一些励志正能量文章来激励自己,那么励志正能量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励志正能量文章:所有的苦,以后都会笑着说出来

  作者:阿春牧羊犬

  周末参加了一位企业家的宣讲会,讲述的是他们公司的情况和理念,受益匪浅。但更让我难忘的,是他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他说,自己现在身家千万,有房有车,很幸运也很感恩。但你可知道,如此功成名就的他,也曾在工地搬过砖,在公园里流浪过,在餐馆里吃过剩饭。那时事业刚起步,需要大量资金,他就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投了进去,最后失败失去了所有。

  那段日子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刻,身无分文的他被赶出了出租房,找不到工作就露宿公园,没钱吃饭就到餐馆前等着别人的剩饭。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就去工地搬砖,很累很苦,但至少有个可以睡觉吃饭的地方。

  有时候,追梦的路上,除了要坚持、肯努力外,还得吃得了苦。咽得下多痛苦的经历,才扛得起多沉重的梦想。

  多年后,当这位企业家再次回忆那段苦涩的过去,他是面带微笑的,仿佛那时候的痛都不曾伤害过他。他说,很感谢那些年吃过的苦,正因为经历过,才知道自己现在拥有的是多么幸运和幸福。苦尽甘来,熬过了,你我终将看见希望。

  曾有个大学同学出身贫寒,从山洼的小村子里考进了大城市。他家很穷,问村里借遍了钱才凑够学费,他看着佝偻身躯的父母、躺在床上的奶奶以及刚上初中的弟弟,倔强地说不去上大学了。结果是,父亲给他一顿狠打,然后不容置疑地说,这学一定要上,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上。

  等到了大学,他申请了贫困生资助,领到了学校的补助,每个月几百块,够他的生活费。从没看他上网买过衣服,除了生活必需品,他的宿舍几乎一片空白。有同学送了他一部二手的旧手机,他为此感激了好久。在空闲的时间,他总能找到各种兼职,每次赚到的钱,他都小心翼翼地折好放在枕头下,等到月底就寄回家,让家里还点债。

  他以为只要熬过这段时间,等毕业了就能工作赚钱,就能给家人带来好的生活。可命运总是爱开玩笑,在他大三那年,噩耗突然降临,老爸在工地上从高空坠落,需要截肢。他当时完全慌乱了,一个人躲在角落哭,他不知道为什么生活要这样待他。

  终究,他还是继续了自己的学业。辅导员知道他的情况后组织了一场募捐,老家的政府也给了他家一定的资助。虽然生活依旧艰苦,但至少还有出路。

  此后,他变得更加努力,毕业时获得了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称号,并得到了一家著名公司的offer。毕业那天,他请全班吃了顿饭。餐桌上,他第一次那么痛快地喝醉,醉眼朦胧中,他站起来向所有人鞠了个大大的躬。他带着笑说,感谢大家在最黑暗的日子里给了他光亮,让他能坚持走到最后。

  他说那段时间,他真的完全崩溃了,但最终熬过来后,才发现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现在,他的生活正在好起来,虽然仍是一刻都不敢放松,但他不再抱怨生活。既然命运给了他这副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打好。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抱怨生活,觉得命运如此不公,自己拼了命地努力,吃尽了苦,却还是不能变得更好。但你真的还年轻啊,你现在所经历的苦难都只是人生路上的一点考验罢了。一生路,长漫漫,苦难艰辛都不可怕,怕就怕一点点小挫折就让你吓破了胆,慌乱了阵脚,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如果你连自己都不再相信,又该拿什么来面对整个世界?

  所以啊,现在吃点苦,未必是坏事。尝一尝苦涩的人生,才能更加感恩生活,才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多少苦楚终将过去,只要我们再走一步,再坚持一下,跨过去了,就是远方。只要那些磨人的苦楚没有将我们按死在过去,我们就还有希望,就有翻盘的可能。

  励志正能量文章:阅读这个习惯

  文:Kyle

  昨天下午,我和一名读者见面,他16岁,已经关注了我1年,受我写过的文字的影响,他已经开始系统安排自己的时间,每天抽出1个小时阅读,今年已经读完了3本英语原著,还在自学日语。我心里想,这个小孩子前途无量啊。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从3年前开始做时间管理,每年花大概300小时在阅读上,看50本书左右,虽然并不多,这几乎是我做的事情中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了。

  我们在他高中附近的咖啡厅分别时,他希望我给他关于阅读的建议,我只想到了两个点,坚持读,坚持写,我告诉他一定要好好坚持这两件事情,将来一定有大的进步,我期待他进步后的分享。

  正如我从来没有想过,阅读会改变我的生活一样,我不知道自己的文字竟然能真的影响到这位16岁的少年成长,我在他的身上,看见了自己过去的影子。

  前段时间在大理旅行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位职场妈妈A,她在享受公司项目结束的假期,我和她在洱海旁的小饭馆一起吃饭时,她告诉我每天的生活,上班,下班,煮饭,家务,洗漱,哄孩子睡觉,每天晚上10点,才开始有自己的时间,但是她还是会抽1-2个小时进行阅读,即使在大理,她也随身带着一本萧秋水老师的《这一生,静待时光检验》,正因为我也很喜欢这本书,才鼓起勇气搭讪。

  朋友B是一名职场新人,她经常找我讨论阅读的问题。B总是抱怨:“我这周又加班了,根本没有时间读,我应该怎么办?”,但是看了一下她的朋友圈,却充斥着逛街,吃饭,看电影,旅游的各种照片,加一晚班,已经发了2条朋友圈。

  你并没你想象中的勤奋,默默努力的人也从来不会晒加班,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自己工作低效的惩罚,而不是炫耀的资本。

  职场妈妈A每天坚持阅读,还把自己感悟写出来,发布到微信平台上,两年的坚持终于有收获,今年她的第一本情感励志书即将出版。

  你认为没有时间阅读,只是因为你觉得阅读不那么重要而已。

  以前我喜欢待在图书馆读书,除了读不完的书,我更喜欢那个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环境的确对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但随着我对阅读的喜爱不断加深,我的这个观念完全改变了。

  一本好书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我不介意随时,随地的享用它。

  因为搬家,我远离了附近的图书馆,我不能经常去那儿待一个下午了,只能每个月借3本书,读完还了再借,为了读更多的书,我必须挤出各种时间,我开始在各种场合读书,公交上,地铁上,课间,床上,每次去图书馆还旧书,借新书时,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心智在一点一点成长。

  如果你一定要在舒适的环境中才能阅读,那只是你给自己偷懒的借口,生活不会永远都让你舒服,而阅读可以改变命运。

  小的时候我总喜欢往学校的图书馆,附近的新华书店,周围的杂志摊跑,那个时候没有零用钱,每天回家不坐车,省一块钱路费,一个月就能买到1-2本喜欢的书,或者干脆在那里看到别人赶我走。

  那个时候的阅读我全凭感觉,觉得哪本有趣我就读哪本,这些有趣的书是我童年最好的朋友,我喜欢和书里的主角对话,我会去脑补自己在故事的拐角处如何选择,我会为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惊叹,流泪,我也因此成为了一个脑洞大开,热爱冒险的人。

  毕业工作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朝九晚五的外企白领,我有大量的业余可支配时间,为了提高自己在职场的竞争力,我的阅读开始往实用,系统靠拢。

  当我不知道如何开始阅读时,我读完晦涩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应用里面的方法。

  当我意识到我的时间观念不足时,我用主题阅读的思路用半年读了20多本相关的书,建立了理论基础。

  当我知道到读英文原版可以提高英语水平时,我花4年时间读了44本英语原著,成绩突飞猛进。

  You are what you read.阅读分两种,一种是有趣,一种是有用,通过阅读,我成为了一个既有趣,又有用的人。

  我开始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写出来,一开始是在日记本,后面是在QQ空间,微博,豆瓣,简书,公众号。我的读者从只有自己,拓展到身边的人,再到远在其他城市的朋友,从0开始到现在积累近8万读者。

  我也曾经和很多人一样,对互联网的世界充满好奇,这是一个让我好奇,向往,同时又充满未知的领域。

  我从来没有想过,从外企离职后,一家非常棒的互联网的初创公司CEO邀请我以第一位成员身份加入,竟然也是因为我写过的一些文字。

  过去一年是我快速成长的一年,我不仅学会了阅读书籍,还学会阅读人,阅读社会,感恩。

  因为阅读这个习惯,我改变了自己人生轨迹。既然已经决定在路上了,为什么不勇敢一些呢?

  励志正能量文章:22岁年薪150万

  作者:DennyLiu

  今天是22岁的最后一天。几个月前,我从沃顿商学院毕业,用文凭上“最高荣誉毕业”的标签安抚了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妈,然后转头辞去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跟一家很受尊敬的公司、还有150万的年薪道了别,回到了上海,加入了“刚毕业就失业”俱乐部,开始了一天三顿盒饭的新生活,中间许多精彩剧情暂时略过。我肯定不是第一个做过这样事的人,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所以在说自己的一些有趣故事前,我想借用大家(包括30岁甚至40岁以上的朋友)的一点时间和一点平和的心态,和大家分享过去一年以来一直没说的一些话。所以前两部说的是对于一些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关键词的理解和体会。他们是:欲望、外界、标签、天才、时间、经历、人生目标、后悔、和现实。

  这可能会是一篇科普文,也可能会是一篇长篇小说,但我不想这篇文章变成一篇励志文,大家都审美疲劳了。所以我想忽略阳春白雪,尽管信息量很大,但是至少说一些实实在在的经验和故事,说一些效果立竿见影的观点,再说说活捉林志玲什么的,总之让大家多看一点就多获得一点实际的价值。

  关于欲望

  这些是我们内心里和人生理想一样真实的东西:学历、工作、房、车、财富、以及爱。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了这些欲望去付出,无论付出的是汗水、鲜血、还是身体健康、又或是其它你懂的。尽管我们付出的方式可能不被社会主流认同、可能没那么具有有戏剧性,但你和我、北大图书馆里的学生和网吧中奋斗的少年、职场杜拉拉和夜场里跳舞的小姐、韩寒和芙蓉凤姐(韩少躺着也中枪-_-),我们谁没有为了一个目标连续熬夜奋斗过呢?我们谁没有为了得到一样东西而撕心裂肺地付出过呢?谁没有过那种拼命得快受不了的感觉呢?所以我们最不缺励志的故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付出领域的专家。

  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跑得越快,越是无法考虑我们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

  北野武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他说他没出名之前想有一天有了钱,一定要开跑车,吃高档餐厅,跟女人们睡觉。而真正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发现开保时捷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好,因为“看不到自己开保时捷的样子”。结果他就让朋友开,自己打个出租车,在后面跟着,还对出租司机说:看,那是我的车。

  我想说,过去几年里我认识的、深交的、共事过的所有人,包括身边一批又一批二十出头收入一百多万的金融朋友、三十岁左右收入几百万的前辈朋友、以及简历金碧辉煌得已经不在乎收入的大BOSS、以及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两件事:

  一,顶级学校的文凭、顶级公司的工作、顶级的收入、顶级的房、顶级的车、顶级的声望,这些都无法满足人类。

  二,无论是通过爸妈,通过运气,还是通过奋斗得到这些顶级的东西,人类都不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接着北野武的故事说下去。想象一下:你今天骑在一辆助动车上,一个小山村来的年轻人经过,说你的车好帅,你不会有任何的满足感。十几年的奋斗后,你坐在一辆你今天都叫不出型号的保时捷的驾驶位上,一个路人经过,说你的车好帅,相信我,你也不会有任何的满足感。你不在乎他,就像你今天不在说你助动车帅的人。你的视角在变。每当我们考虑许多年后能够取得的成就,我们总是习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衡量幸福感和满足感。你今天的视角只是错觉,却让你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这是我们最容易跑错方向的时候。

  人类的需求是很奇特的。我们吃第一个面包的时候的幸福感,和我们吃第一千个面包的时候的幸福感,是差不多的,前者甚至比后者还多一些。同样的感觉适用于我们赚到的第一笔一万元和第一笔一千万元,第一辆十万的车和第一辆一千万的车,第一个女孩和第十个女人,第一个男生和第十个男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著名的马斯洛五大需求中,你从任意一个细分需求里获得的幸福感只能有那么多。

  我们清楚地知道快感和幸福感的不同,我们也知道欲望和需求是两个东西(你从来没有听说过“马斯洛五大欲望”对不对?),但是我们的不幸福却是因为不小心把快感当成了幸福感,把欲望当成了需求,而这就是因为我们常站在现在的视角去想象未来的感受。事实是,就好像我们不需要很多的面包一样,我们不需要很多的财富,不需要很多的爱。因为他们很难给你带来更多快乐。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去拔高理想和自由的重要性。你可以尝试着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五种需求是否真的有高低之分,思考一下,是否连最贫穷最饥饿的人们,都一直在生活中同时追求着这五个高低层次的需求。你会发现其实这五种需求一样真实,离你一样近,也一样远。然后你需要找到一个可以同时实现这五种需求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只属于你的奔跑方向。这篇文章会实实在在地帮你找到这个方向。但在这之前,我们先谈一些别的。

  关于外界

  外界带给我们生活最大的影响是嫉妒和比较。

  我们一直高估了嫉妒。举个例子,没有人嫉妒雷帝Gaga。雷帝Gaga应该要比我们都更有名、更有钱、坐更好的车、住更大的房子,比我们更随心所欲,而且也比我们更有才华。但你不嫉妒她,对么?我们没有人嫉妒雷帝Gaga-因为她实在是太雷了。她奇怪得让我们完全不能把我们自己跟她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名利和才华面前没有自卑,也没有嫉妒,更没有仇恨。反而,我们会去思考,觉得她挺有趣的,挺发人深省的,不是么?

  所以当你见到好事情发生在了那个他或者那个她身上,嫉妒的小火苗在你心中扑哧扑哧的时候,不如把TA当成那个很奇怪的雷帝Gaga吧。因为这样的时候,我们就会懂得抛开个人的杂念,去真正思考别人的亮点。

  至于比较(SocialComparison),我们可以选择努力向那个绩点4.0的同学看齐,努力向那个年薪几十万的旧识看齐,努力向那个不断得到提拔的同事看齐。或者,我们也可以选择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那些和我们一样年轻的人们。看上去像是有30岁阅历的阿呆Adele,19岁时出了张白金专辑《19》,21岁时出了全销量1200万张的专辑《21》,拿了两座格莱美。她出生于1988年。眼神和心态似乎已经像中年人那样淡定的杜兰特和德里克罗斯,两个毫无疑问的超级球星,他们也出生于1988年。如果你喜欢实用一点的,那么iPhone上用户量最大的个人开发第三方浏览器猛犸浏览器的开发者,是一个1992年出生的北京少年。如果你的视线中有一个世界舞台,那么你会看到上面的人物已经越来越接近你的年龄。

  我们不需要去看齐,我们只需要去“看”。去看到这个世界除了你现在正处在的那个若干平米的封闭空间以外,还有许多许多精彩的事正在发生。当你发现这个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你就会发现你跟你身边的那些“同类人”根本没什么好比的。这个世界太大了。你不是你自己的标杆,别人也不是。谁都不是你的标杆,这是一个没有标杆的时代。

  我们要做的是试着不去嫉妒,不去比较,更不要批判,但要试着去观察、去倾听,然后去思考、去沉淀、去让所有外界的信息在你大脑里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处理过程。在你的大脑还没有沉淀出你自己对一件事的观点前,不要发表观点,不要给出你的定论。我们可以不断在大脑中质疑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我们可以不断挑战自己的想法、挑战任何理所当然的存在,只要我们保证我们的大脑一直在思考,独立地思考。要记得,你和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样。

  关于标签

  “牛逼”是过去几年里笔者听到的比较多的一个形容词。当我们喜欢的人称赞我们的时候,我们总是P颠P颠的。在这里为自己开脱一下,觉得这挺好,说明活得挺真实。

  但笔者想用一个很好的朋友(自己来认领)去年当着我面描述我听的原话,来翻译一下这个已经被用得和“帅哥”“美女”一样烂俗的词。她说,“你想太多了(这是她一贯的开场白)。你只是有很多很牛的标签-上海中学、沃顿商学院、最高荣誉、黑石的全职Offer、百万年薪。至于你本身么,牛不牛就说不清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牛”和“帅哥”“美女”一样,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二、“牛”的从来都是那些标签,那些改变了金融产业的企业,那些通过培养人才改变了世界的学校,那些定义了时尚的品牌。虽然我无意改变大家打招呼的方式,但对于还没奔到三的人类来说,“高档”“精英”“牛逼”其实不如“做得不错”或者“挺有意思的”来得更实在。当然,等奔到了三,我们就更不想用这些词了。

  如果你曾经或者将来获得了任何标签,不管是高盛中金麦肯锡,还是北大清华常春藤,又或是GucciPradaArmani,有两件事值得思考一下。

  第一件事用来提醒自己:撕去这些标签,我们或许还未能为500强的客户们创造等同于我们年薪的价值,我们或许还未能用知识改变世界,我们或许还未能把那件衣服穿出五位数价格的范儿。

  第二件事用来看清自己:这的确是一个人人都用标签来识别对方的社会,但是我们要记住我们的价值和我们身上的标签没有半毛钱关系。成功不是你有什么标签,而是你用这些标签做了什么。(是的,文章开头的“沃顿商学院”“150万”“最高荣誉毕业”这些个标签让一部分人把这篇文章看到了现在,但无论如何,对于心理上被冒犯到了的人,在此致以诚恳的歉意)。

  总之,把标签用在正确的地方,创造一些价值,虽然不是大到改变世界,也至少带来一些存在的意义。就不展开来说了。

  关于天才

  不要去考虑什么天赋异禀,一切都来自经历和渴望。特别是这些年,当我认识了一些全中国、甚至全美国最“天才”的年轻人以后,才发现哪有什么天才,如果把他们的经历一个个说出来,大家肯定觉得完全就是一群苦逼啊。但这些苦逼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并且很嗨地追求着。


看了“励志正能量文章”的人还看了:

1.励志的正能量文章推荐3篇

2.励志或正能量文章精选3篇

3.去靠近一个给你正能量的人的励志文章

4.传递正能量文章推荐3篇

5.励志的正能量文章欣赏3篇

1156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