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日志文章精选3篇
励志日志文章精选3篇
作为一个社会人,要想过的潇洒,过的心安理得,要想获得平静、淡然、轻松与豁达,对有些事情又不必在乎。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励志日志文章精选3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励志日志文章精选:有趣是一种软实力
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李银河说,一辈子很长,所以要和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其实不仅仅是爱情,在我们最平淡的生活中,也需要一些有趣的人来让生活变得不是那么的枯燥。幽默的人总是会在人群中显得那么的充满阳光和正能量,“有趣”也渐渐成为了交朋友中重要的标准。所以变得有趣一点吧,这样生活才能处处都是简单的幸福。
对人最高的赞美不是你有钱有才,而是你真有趣。有趣,正在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生活与工作中发挥着隐形的力量。
一个有趣的人会向周围散发着一种迷人的气场,令人趋之若鹜,心情愉悦。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你将发现更多的乐趣,拥有更多的幸福——因为你开始关注与名利无关的生活智慧。
美国人不仅把幽默看作一种可爱的性格,更将其视为一种可贵的品质。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家里被窃,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中很平静,因为:第一,窃贼只偷走了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窃贼只偷走我一部分东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人是他而不是我。”这样的幽默着实令人钦佩,它折射的是一个人举重若轻的良好心态,这样的心态意味着更大的担当。
看看《猫和老鼠》之类的动画片就知道,美国人的确有幽默感,而且这种幽默感很普遍。看到一篇报报,“9·11”事件中,一个消防队员在世贸大厦90多层救出一名男子,随后两个人一起逃命。但楼层实在太高,两人跑得筋疲力尽,并且随时有生命危险。这时,男子边跑边递给消防队员一张名片:“亲爱的,如果我们逃不出去,到了天堂,一定要保持联系。”
有研究显示,现代人开怀大笑的时间是30年前的1/3,人们在对名利的追逐中失去许多快乐。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令幽默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
如何做一个有趣的人?备几个经典的小笑话,需要的时候用来“抢救”压抑的气氛,这当然不错。但真正的有趣,不是会讲几个段子那么简单,它常常是历经并过滤了人生的诸多不美好,呈现给自己与别人一个由内而外的微笑和一份化腐朽为神奇的幽默。
冯巩的妈妈是着名的大家闺秀,她说:“留万贯家产,不如让他拥有幽默感。”作为母亲,她饱经沧桑和磨砺,深知幸福其实很简单。老人家所说的幽默其实就是有趣,她教导儿子有趣的背后是对生活的有心。
人生难免“摔跤”,有心人也不能避免,不同的是对待“摔跤”的态度。一位获得奥斯卡奖的女演员在上台领奖时被长裙绊了脚而摔倒,面对全球直播的摄像机镜头,她说:“为了走到这个位置,实现我的梦想,这一路我走得艰辛、坎坷,付出了很多代价,包括有时跌跌撞撞。”她的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直接展示了用幽默感化危机为神奇的巨大威力。
人们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这个人有趣,很有意思。”这是一个在美国知识阶层很认同的标准说法,反过来,批评一个人最狠的话莫过于说“他是一个无趣的人”。那些有趣的人,比起有能力、有才智但了无生趣的人,多了一份勇气、智慧和深刻。
事实上,有趣被很多人视为有钱有闲后的附属品,其实它是零成本、零门槛的。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你将发现更多的乐趣,拥有更多的幸福——因为你开始关注与名利无关的生活智慧。
励志日志文章精选:人生不必在乎的五件事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应该非常在乎的,比如做人的尊严,做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价值取向等等。然而,作为一个社会人,要想过的潇洒,过的心安理得,要想获得平静、淡然、轻松与豁达,对有些事情又不必在乎。
一、宠辱不必在乎
人生是个曲折的过程有的就有失,有升就有降,可以让人宠信,也会遭诬受辱,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故而,达观者宠亦泰然,辱以淡然。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胸襟。
二、名利不必在乎
名利不是坏东西,但一个人做了功名利禄的奴隶。你就一定一定活得很累。如果我们做的淡泊一点,做事量力而行,从容而搏,坦然自若的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个真实,那么,就会有也自然,无也自然。如淡月清风一般来去不觉。这样,人也就活得轻松了。
三、成败不必在乎
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若不正视,也可能变为失败之母。这些都是智者哲人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懂得了成败之间的这些辩证关系,我们便没有多少理由因失败而苦恼而沮丧。或因成功而骄傲而狂妄。
四、人言不必在乎
许多人举手畏触,投正畏坠,患得患失,诚惶诚恐,一辈子干不成大事,与其说缺乏才智,倒不如说是丧失自我。我们不必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脸色,不必在乎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应该停止自己的脊梁,选择好正确的人生方向。然后再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五、金钱不必在乎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这两句话,就说明了金钱的辩证关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金钱本不是坏东西,爱钱也不见得就是坏事,但要紧的 时取之有道,否则就要犯错误,或者犯罪。到头来只落得个“人为财死的”下场。《红楼梦》中《好了歌》说得好,“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终期只恨 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励志日志文章精选:冯唐:我在协和学到了十件东西
三十岁后,什么时候退休,是个大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国家规定,现行是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听说因为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退休年龄要延长到男性65岁,女性60岁;再比如,挣到够花,马上回家,当然,现在够花是否将来够花,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和欲望膨胀;我还有一种针对自己的算法,我的工作年限至少要等同我的上学年限,否则觉得愧对社会,内心不安。我小学中学义务教育十二年,协和医科大学义务教育八年,美国MBA教育两年,也是拿了美国提供的奖学金。
2014年春夏之交,我受协和邀请,去协和医大近百年历史的小礼堂,给小我二十岁的师弟师妹讲协和传统,我使劲儿想,协和八年大学教育,我学到了什么。
我觉得我在协和学到了十件东西。
第一,系统的关于天、地、人的知识。
在北大上医学预科,学了6门化学,和北大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学的一样多。学了两门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和有脊椎动物学。我第一次知道了鲍鱼的学名叫作石决明,石头、明快、决断。学了一门被子植物学。还学了各种和医学似乎毫不相关的东西,包括微积分。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学基础医学,当时学了大体解剖、神经解剖、病理、药理等等,从大体到组织到基因,从宏观到微观都过了一遍。
在协和医院学临床,内外妇儿神都过了一遍。我们去北大之前,去了信阳陆军学院军训一年。当时我们学了如何带领一个十人左右的班级、如何攻占一个山头、如何利用一个墙角射击、如何使用三种枪支等等。进军校的时候,我身高1米80,体重108斤,出来的时候,身高没变,体重150斤,如果没有军训,我可能就活不到今天。军校期间,我看了11本英文原文的小说,包括一本劳伦斯的《Lady Chatterley’s Lover》。
现在回想起军训、北大、基础、临床,我常常问一个问题,学这些东西有球用啊?第一点用途,在大尺度上了解人类,了解我们人类并不孤单,其实我们跟鱼、植物、甚至草履虫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人或如草木,人可以甚至应该偶尔禽兽。第二点用途,所有学过的知识,哪怕基本都忘了,如果需要,我们知道去哪里找。因为我们学过,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存在,我们不容易狭隘。不狭隘往往意味着不傻逼。第三点用途,是知道不一定所有东西都需要有用。比如当时学植物,我还记得汪劲武教授带着我们上蹿下跳,在燕园里面看所有的植物物种,后来我读过一句诗,“在一个春天的早上,第一件美好的事是,一朵小花告诉我它的名字”。
第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务真的态度。
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学西氏内科的时候,老师反复强调,80%的病不用管它,自然会好,“nature cures”。这反而映衬了我们对很多疾病并不彻底知道成因,并不确定什么治疗方法如何有效,比如SARS,到现在也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消失,也不确知明年会不会再次出现。其次,面对这么多的未知,我们还是要给病人相对笃定的建议。
我们要给病人列出几个可选方案,要跟病人讲清楚不同方案的优劣,要给出我们推荐的优选方案。再次,不作假。不能说假话,不能作假数据。我现在一直坚信,如果没有真的存在,所谓的善只能是伪善,所谓的美也只能是妄美。我记得在协和教过这句话,说哪怕再难听的真话,也比假话强。最后,要有天然的谦虚。因为你不知道,你做不到的太多了,你要永远保持谦和。导师郎景和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妇科大夫曾对他说,“郎大夫,我做过很多妇科手术,我从来没有下不来台,没有一个病人死在我的手术台上。”郎大夫停了停,说:“尽管有些残忍,我还是要告诉你人生的真相。人生的真相是,你手术做得还不够多。”
第三,以苦为乐的精神。
学医很苦,原来有个协和老教授说,原来的协和校训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后来解放了,新社会了,校训只剩前半句,“吃得苦中苦”。我做医学生的时候,那些大我三四十岁的老教授,早上7点之前,穿戴整齐站在病房里查房,我再贪酒、再好睡,都不好意思7点之后才到。当时的协和不熄灯,教室在七八楼,住宿在6楼,食堂在地下室,晚饭4点半开,从5点多开始看书,一直到深夜。从那时候起到四十多岁的现在,我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
第四,快速学习一切陌生学科的能力。
最开始学神经解剖的时候,协和内科主任以过来人的身份去给我们鼓劲儿,我问,颅底十个大孔,您还记得哪个是哪个吗?哪个都有哪根神经、哪根血管穿过吗?我估计当时那个内科大夫心里非常恨我。他当时的回答是:我虽然忘记了一切,但是我学习过,我清楚地知道怎么学习。
第五,热爱实操
实操就是落实到底,把事儿办了。什么是临床?协和老教授讲,临床就是要临、床,就是医生要走到病人床边去,视、触、扣、听。书本永远是起点而已,永远难免苍白无力,一手资料永远、远远大于二手资料。
第六,追求第一。
协和在东单三条方圆这几十亩地,每年几十个毕业生,最初的两百多床位,至今的近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医学史。没有协和,就没有中国现代医学。如果问协和门口的病人,为什么非要来协和?病人常常会说,来协和就死心了。病人和死亡之间,协和是最后一关和唯一一关,所以这一关必须是最好的、最牢固的。这是荣耀,也是责任和压力。
第七,项目管理。
协和八年,尽管功课很忙,又忍不住看小说,我还是做了北大生物系的学生会副主席和协和的学生会主席。寒暑假基本没闲着,看小说之外,都用来完成一个个“项目”。比如,在北大的第一个暑假,同四个同学一起,和植物学汪劲武教授去四川和甘肃,寻找一种非常少见的山竹。我完全忘了那种山竹的重要性在哪儿,似乎找到之后可以改写被子植物史或者呼唤神龙。我记得的是,师徒五人,漫游二十天,每天住旅店,每顿有荤有素,最后在有限的预算之内,找到了那种山竹。
第八,与人相处,与人分利。
当时协和,一间宿舍,十平米,放三张上下铺的床,住6个人。当时协和,一届一个班,一个班30人,一个班只有一个班花。这种环境,教给我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与人相处,与人分利。
第九,抓紧时间恋爱。
大学期间,二十多岁,你会觉得时间永远静止,人永远不老。但是,这是幻觉。这段时间过得再慢,也会过去。大学的时候,班上的妇女是很美好的。奉劝各位男生,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协和往西不远,有东华门、筒子河、角楼、午门,傍晚牵了手走走,很好的清风朗月,从来不用一钱买。
第十,人都是要死的。
协和八年,集中见了生老病死,深刻意识到,人终有一死。这似乎是个废话,但是,很少人在盛年认识到这点,更少人能够基于这个认识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人是要死的,所以,一个人能支配的有效时间非常有限,所以,要非常珍惜,每一餐、每一天都不要轻易给无聊的人或事。因为人是要死的,所以,人不要买自己用不上的房子、不必挣自己花不了的钱。像协和很多老教授一样,早上在医院食堂吃碗馄饨,上午救救人,下午泡泡图书馆,也很好,甚至更好。
因为人是要死的,所以要常常叨念冯唐说的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以上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励志日志文章精选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了“励志日志文章精选”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