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会计审计论文 > 会计理论 > 大学本科的会计毕业论文

大学本科的会计毕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大学本科的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本科的会计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本科的会计毕业论文篇1

  浅析会计信息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

  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和趋势来看,现代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也开始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会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方向过渡。本文主要对会计信息化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实践策略。

  一、会计信息化相关理论

  在新经济时代,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都取得了很快的发展,类似于电子商务这样的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化成为了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形势下,企业的会计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不得不做出改变,原有的会计假设体系、会计业务的处理方式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单一的会计电算化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化应运而生。

  所谓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充分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融入到会计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存储、应用当中去,为企业更好的进行经营管理以及领导决策准确、及时地提供必要的信息,是一个现代化、科学化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相比会计电算化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更是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会计信息化具有互动性、集成性、实时性、重构性以及共享性的特点,通过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使企业财务经营管理以及会计过程变得系统化和科学化,使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更好的为领导决策和企业发展服务。

  二、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和企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必然途径就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首先,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并且可以被快速搜集、实时传递,实现会计信息的及时高效传输,方便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会计信息的使用。同时,信息化的会计信息数据可以更方便的进行浏览、查询、加工和处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资料,减少决策风险。

  其次,会计信息化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的设计,既具有核算经济业务的功能,又有管理控制和经营决策分析等功能,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人的参与。会计信息化不像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简单模拟的仿真系统,而是一个人与计算机相互作用的智能化系统,实现了人机交互。

  然后,会计信息化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会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实现了只要权限允许,就可以合法地获得信息资源和会计数据。在企业内部,每一个部门都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共享,及时地使用和传递各自所需要的信息,促进企业内部的沟通,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三、会计信息化建设实践策略

  (一)做好会计信息化的准备工作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实施以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软件运行的硬件平台。在会计信息化硬件系统配置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进行网络设计,一定要做好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网络适配器、传输介质等必要的硬件网络设施的配置,为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其次是设置会计信息化所需的软件环境的设置。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在这一环节一定要选取或者开发与本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相适应的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然后才进行系统的安装、账套初始化等相关操作。

  (二)会计信息系统初始化

  会计信息化系统一般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在使用之前必须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初始化,比如账务处理子系统、报表子系统、工资子系统、采购销售库存等,其初始化流程都比较类似,主要是在相关的会计模块中进行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相关公式、岗位分工(账号权限、密码设置)等的设置,其次,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进行账套设置,最后进行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数据的初期导入。

  (三)相关人员培训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支持。因此,企业必须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会计人才。首先,在会计信息系统正式运行之前,企业就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指导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操作,使他们更快的适应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流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在培训结束之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之后才能上岗操作。另外,企业在日常管理中也要注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储备充足的现代化的专业人才。

  大学本科的会计毕业论文篇2

  浅谈内部控制质量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1.1 研究背景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不断的发展壮大,才能在严苛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市场规律中生存下来。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并购是促使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迄今为止,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的洗礼。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的第一次并购浪潮,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每一次并购浪潮无论是在数量和规模上还是在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作用上都是一次胜过一次。如今,世界范围内的第六次并购浪潮正在袭来,把握住这样的成长机遇已成为各国企业的共识。

  我国的企业并购活动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从 1984 年至今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经过了这么些年的发展,企业并购活动在我国越发规范、有活力,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并购活动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屡创新高。 但是企业并购活动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并购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风险,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控制和管理风险。内部控制这一概念由美国会计师协会于 1936 年首次提出,并在二十世纪得到快速发展。在 2001 年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等舞弊事件发生后,更是受到了整个国际市场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注。

  自2002 年美国颁布了萨班斯法案,许多其他国家包括我国也相继颁布了本国版的萨班斯法案,这些文件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披露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内部控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归根结底是因为内部控制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重要机制,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内部控制可以说是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必然会对并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较好的内部控制质量是否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企业的并购绩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作出进一步的研究。

  1.2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企业并购绩效、内部控制质量以及二者关系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了丰富和补充。基于对企业并购活动的关注以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分别对企业并购绩效和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但从目前来看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在上述背景下,在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并开展了关于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是否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企业的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推动企业并购与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内部控制质量与并购绩效关系的研究,能为企业重视自身内部控制建设、我国市场监管部门有效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提供参考依据,进而防范和控制企业并购活动中的风险,提高企业并购绩效,真正实现并购活动应有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虽然我国企业并购活动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其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迅速,如今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管理并购风险,实现更高的企业并购绩效、达成预期的并购目标,进而实现企业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个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所谓事件研究法,也被叫作是市场研究法,其是借助验证并购活动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个方法最早是由 Fama 等人(1969)进行了完善,并由此被广泛使用[1]。在这一研究方法中,其提出某一个特定的事件对所研究的对象造成的影响能够在相应的股价波动上得到体现。它的影响的具体程度可使用非正常收益来进行衡量。事件研究法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很好的表现出市场投资者对研究对象企业在未来发展的预期,这种预期都能够借助股价的变化来表现出来。

  这一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对并购绩效进行的研究中,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的文献认为并购活动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即企业获得了正的非正常收益,如 N Kohers和 T Kohers(2000)[2]、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3]。有的文献则认为并购活动并未为企业创造财富,反而损害了企业价值,即企业获得了负的非正常收益,如 Houston等(2001)[4]、张新(2003)[5]。还有的文献认为并购活动既没有创造价值,也没有损害价值,即累积非正常收益为零,比如 Franks 等人(1991)。

  但是,这一方法的基础是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得到了保障。因为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其市场有效性已经初步具备,股价能够反映出企业的业绩情况,所以,国外的学者常常使用事件研究法这一方法去分析在企业的并购活动发生前后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了超额的收益。与国外相对规范与成熟的资本市场进行比较,我国当前阶段还不具备成熟的资本市场,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与以前相比也许我国股市目前已经实现了弱势有效的状态,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西方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相比较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我国的资本市场运用事件研究法还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另外,事件研究法对于参与收购的各方的盈利变化情况没有办法进行全面的反映,只能单一表现企业股价的变化。

  2.2 内部控制评价

  纵观较早时期国外研究人员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所进行的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都是基于审计人员个人判断与执业经验,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如 Gaumnitz 等人(1982)[16]、Hamilton 和 Wright(1982),这就意味着主观性问题存在于评价结果中。后来,很多的学者在其研究中以构建评价模型的方式来判断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但是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即评价模型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评价指标依然需要依靠学者们进行主观挑选、判断与赋值,虽然与以往研究相比评价模型更科学,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的问题。在 1992 年的时候,美国发布了 COSO 报告。此报告作为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一个较为完善的一个标准,和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进行比较,COSO 报告在实践及理论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但是,此报告也有着局限性。学者 Thomas (1993)在其文献中提出,该报告主要是出于满足企业管理者进行自我评估的需要,而对内部控制的要素与相应范围进行的总结,该报告在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方面依然有所欠缺。

  因此,在实践方面,COSO 报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世界通信会计的丑闻事件,严重的削弱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为了扭转这个局面,美国政府与国会快速的通过了《萨班斯法案》。在这一法案的 404 条款对管理层关于内部控制的责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应当成立和维持应有的内部控制结构。与法案配套的实施规则对评价企业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其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限度设置为:如果管理层识别出一个或者多个的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的重要缺陷,就不能将内部控制认定是有效的。

298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