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艺术理论>

当代艺术本科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出现。当代艺术以一种区别于传统艺术形态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相比之前延续“”面貌的中国美术创作形态来说,当代艺术的创作思想内涵深刻,创作手法丰富多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艺术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代艺术本科论文范文一:青花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关键词:青花;青花瓷板;艺术表现

  1 绪论

  1. 1 青花概论

  1.2 青花在艺术表现中的特点

  青花作品用其简练的形象、夸张多变装饰手法以及精练概括的纹样处理,表现出了异常丰富的艺术形式,虽然没有新彩等多色表现手法的绚烂,但却用最简单的单色渲染出了画面的深浅笔触和形象, 是中国传统绘画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现。青花瓷 追求线条流畅和笔力稳健,通过线描和染色可以把 不同的图案包括山水、花卉、人物和飞禽走兽表现得 淋漓尽致,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 粗略的点缀几笔,却能将人物的表情刻画得栩栩如 生,只在圆圈上点一点浓料就把小孩天真的头型表 现出来,整个画面色彩浓淡适宜,使这个青花瓷作品 看起来大气饱满和且具有层次感。

  由于青花是在泥坯上绘制,而泥坯的吸水性较强,因此在绘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颜料的浓度是否合适。另外还要注意绘制的速度不宜忽快忽慢,太快则线条缺乏弹性且无力;太慢泥坯则会吸住笔尖上的颜料待烧制成功后形成黑点。因此,青花瓷的绘制技术含量极高,需要有一定国画绘画基础的人通过长期训练方能掌握。

  2 青花在当代艺术表现中的应用

  2.1 青花在当代艺术表现中的应用

  传统的青花指的是用世代相传的工艺方式制作 出来的青花瓷,不论是从胎质、颜料、器皿造型和装 饰纹样上都是按历史时期的模式制作。而在当代的 青花艺术瓷和高档日用瓷等其他范围的应用中,青 花既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同时又根据人们 审美 观念的变化进行了变革和创新。

  在使用范围中,青花渐渐从陶瓷器皿纹样中过 渡到其他行业里,最常见的当属青花瓷板画。虽然 青花瓷板画在传统的青花艺术表现中占有很大的比 重,但是经过创新和改革之后的青花瓷板画更多地 从最初的纯艺术品转变为一种引领时尚潮流的装饰 品,在其本身的存在意义上也有了质的变化。青花 瓷板画以其素雅清秀、妙趣天成的艺术魅力,一直受 到世人的推崇和喜爱。作为一种绘画艺术,青花瓷 板画也有别于其他的画种。首先青花的色调鲜明, 采用蓝色和白色互相辉映,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 效果;其次,在画面布局上,青花图案疏密相间,动静 结合,层次错落有致,纹样聚散适宜。青花作品所表 现的艺术形式有的含蓄而抒情,有的在写实中表现 奔放,在艺术表现力上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在用笔技巧上也十分巧妙,有表现具象的工笔画,也有表 现抽象形式的写意画,当然还有表现规则形式的几 何形图案,各种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任意组合起来, 能够产生变幻无穷的艺术效果。如今,更多的设计 师将青花瓷板画运用到室内和室外的环境设计当中 来,服务于人类的生活环境。景德镇陶瓷学院 国际陶艺中心的大厅中,由各种不同形态,摆放错落 有秩的青花瓷板画组成的陶瓷画墙,运用青花瓷和 采用陶土制作的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青花瓷的光 滑洁白、细腻优雅和陶土的粗糙大气、肌理丰富,再 加上日光灯光的照射,使整个墙面层次分明而不显 得突兀孤僻,青花瓷板画面的图案和造型衔接也十 分的合理。同样,青花瓷板画在室外的运用也十分 广泛,走进瓷都景德镇,你可以看见和以往不一样的 街道,最显眼的莫过于矗立在街道两边的青花陶瓷 灯柱,这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看不到的壮观景象,这些青花瓷灯柱都是工匠们通过 手工制作又经1 300多度的高温烧制后再将其一节 一节拼接起来的,每一节的长度大约1 m,几节连接 在一起形成一个灯柱。由于青花瓷日晒、雨打就生锈 或是产生斑点,反到使青花陶瓷灯柱更显得光彩鲜 亮,加之周边配以景德镇市树—樟树,给景德镇街 头抹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绘制着龙纹的青 花灯柱似乎也象征着这个城市的陶瓷技法是世界独 一无二的。

  如今,青花再一次成为全世界焦点则是因为一 场世纪盛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在本次 奥运会中各个场景和角落都有青花的身影,如绘有“青花瓷”特色的出入口、青花元素的电话厅以及下面要谈到的奥运礼仪服等等,越来越多的设计正在 不断的注入青花元素,使得青花这一传统装饰手法 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青花元素经过时代的洗礼,已 经不再是陶瓷器皿的专利,在世界的各个领域如现 代建筑和服装设计等方面的应用都展示了它独特的 艺术魅力。

  北京奥运会的盛大开幕不仅成就了中国奥运健儿的光辉成就,同时也成就了中国服装图案行业新 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是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青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奥运颁奖礼服在造 型上秉承了传统青花瓷器器形优雅的特征,坎肩采 用瓷器瓶颈的设计,连衣裙下摆则是现代感十足的 A字裙造型,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使礼服在视觉效果 上给人以美的感受,充分展现出了东方女性的气质 和韵味。再加上青花蓝白相间的花纹图案搭配,使人 眼前一亮,礼仪小姐古典秀丽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 致。既在奥运会中展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强国的 风采,同时也向世界宣扬了青花的千年文化底蕴。最主要的是青花元素的应用在服装行业掀起了一股“青花热”。服装图案开始采用青花元素,这一现象在时尚界风靡一时,众多娱乐界明星成为引领这一时尚的带头人,并以能够身着此类青花元素服装为荣,青花图案结合最能体现女性优雅气质的旗袍,将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露无遗。青花图案布满整件服 装的表面却不显拥挤,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丰富饱 满、高贵典雅的感官享受。相信此类青花图案服装 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服装市场的主流元素,被更多 的人们欣赏和受用。

  另外,在北京奥运会中青花元素也已开始应用 在金融领域中。如今世界各大银行的ATM自动取款 机正以各式各样的造型和特色不断更新变化,在花 旗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汽车造型的ATM自动 取款机以后,更多的自动取款机正以奇特的造型和 别出心裁的材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例如,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数台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太 极青花瓷”ATM自动取款机正式在奥运媒体村中亮 相,这几台ATM自动取款机的主要作用是为观看奥 运会比赛的国内外观众,以及各国奥运会成员和新 闻媒体工作人员提供VISA卡的各项服务的。这一套ATM自动取款机的设计,在设计技法上结合了中国传统书画的“泼墨写意”手法,在造型创意上则打破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ATM自动取款机呆

  板的外观印象,整个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氛围烘托了北京奥运会主张“人文奥运”这一主题思想。 青花蓝体现了 中国古老文化的古朴和含蓄,在视觉上带给人们简约飘逸的感官效果,与此同时,它的设计又与VISA品牌原有的蓝白色调相辅相成,在设计界是一次艺 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5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青花”艺术也在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创新。它是中国古代 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艺术工匠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青花艺术在继承了自身艺术价值的同时,发展到当代仍然能够保持其古朴自然、奔放洒脱的本质,通过 不同创作材料、产品造型和图案装饰的创新和相互 搭配,展现出了当代青花艺术的时代特色。作为新时 代的“青花”创造者,必须要与时俱进,在创作理念和 创作技法上不断学习和更新,才能够弘扬“青花”的时代精神,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将“青花”这举世闻名的艺术精髓发扬光大,才能使中 国久负盛誉的“青花”艺术这朵艺术奇芭盛开的更加 鲜艳美丽。

  当代艺术本科论文范文二:浅析纪录片《个园记忆》中声音元素的表现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纪录片中声音的介入,声音的真实性,声音的艺术性,以及声音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融合等几个方面,从声音的探索、声音观念的形成、声音的真实性运用、声音的真实与表现力、声音的艺术性制作、声音的艺术表现力入手,研究了我的毕业作品《个园记忆》纪录片中声音元素的表现力。从而得出了纪录片中声音元素的表现力——真实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是展现纪录片艺术魅力的很好的表现手段的结论。

  关键词:纪录片 声音 真实性 艺术性

  引言: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作为视听艺术的纪录片无论是画面语言还是声音语言都是为纪录片的真实性服务的。与此同时,艺术上的加工也是必要的环节,但艺术上的加工是要求在不脱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现与再生。有人只重视画面语言,对于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认为只是“配音”而已。其实声音和画面在表现力方面上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声音来说,它在片中与画面一样是形神兼备的独特元素,声音在纪录片中有着它特殊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感染力。

  1.纪录片中声音的介入

  翻开纪录片历史的书本可以得知纪录片是随着电影的诞生而诞生的,从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影片——《工厂大门》(图1)的上映就标志着纪录电影的诞生。但是仅仅只有画面有时无法传递更多的信息,于是“讲解员”出现了。在影片放映的时候,他们会站在银幕旁对影片的内容进行介绍,而这种讲解形式就是旁白的雏形。虽然这时候的“讲解员”对画面的解说并不属于纪录片本体,但是它的出现也恰好体现了观众对电影中的有声语言的渴望。就像电影刚出现时电影虽然是无声的,但是在放映现场却存在着配合影片画面的音乐一样,以满足人们对“视听”体验的需求。

  1.1 声音的探索

  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纪录电影大师吉加.维尔托夫认为:电影声音也是电影的一种素材,它不能不加考虑地堆砌在影片中,需要导演做出取舍和加工。维尔托夫于“1916 年创办了个人音响实验室,以便进行音响和语言的蒙太奇组接实验”[1]。在他的两部纪录片《热情——顿巴斯交响曲》和《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中进行了声音创作的探索。在《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中维尔托夫对声音的探索拓展到了音乐的领域,他利用音乐风格及情绪的变化来传达影片的情绪,由音乐来控制段落之间的转换,由音乐来确定整部影片的基调,但是声音的运用是建立在影像传达的基础之上,两者相互影响和配合。这种声音创作的探索使得电影声音渐渐具有了各种艺术表现力——真实性的再现,控制节奏,表达情绪,参与叙事。

  于是受维尔托夫的启发,在我的作品《个园记忆》(图2)中,我对整部影片背景音乐的选择上进行了探索。从我的主观想法和作品中的画面上出发,呈现出来的内容是富有自然 清新与古典气息的,我也想呈献给观众优雅与古典的场景,听到声音便可领会到绿竹丛丛,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我想到了古筝曲。古筝曲往往给人清新,优雅的感觉,而我希望我的纪录片正是这种基调。

  1.2 声音观念的形成

  说到纪录片创作不得不提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约翰.格里尔逊。在纪录电影领域中,格里尔逊除了对影片内容、主题等表现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拓展,更表现在其对形式的开拓与创新。例如,“在《锡兰之歌》、《夜邮》、《彼特与鲍特》、《采煤工作面》等影片中对声音的使用都极富想象力,声音观念和实践都远远超过当时在摄影棚拍摄的影片”[2]。

  格里尔逊同时又创造了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即“画面+解说+音乐”。通过这种形式,由画面与解说以及音乐的不同组合关系, 也使得纪录片的风格产生相应的变化。但是,格里尔逊的创作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对后世的纪录片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有的时候这种模式由于常常运用权威性十足的、说教功能强大的画外解说词进行宣教,太过于明显地强调了创作者的意图和理念,使声音,尤其是解说词遮蔽了画面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美国电影理论家比尔.尼柯尔斯曾经在《纪录片的人声》一文中指出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解说词与画面的脱离。所以,二战之后, 格里尔逊模式便销声匿迹了, 继之而起的是所谓‘真实电影’派。不过, 虽然‘真实电影’能够向观众提供现场实况和豪不掩饰的生活状况,但缺少对生活的思索和对背景的开掘。于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快便出现了访问谈话式和个人追述式两种新的模式”[3]。

  在这个过程中, 纪录片中的声音经历了从“说给观众听”到带着大家去生活中“寻找生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而不论是哪种创作模式,声音都为纪录片的真实性、艺术性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国家也渐渐出现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纪录作品,比如《望长城》、《话说长江》、《沙与海》、《英与白》、《故宫》、《小人国》等作品。在了解到这一转变观念过程的我的作品中就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不论是在影片解说词的设计上还是背景音乐的选择上,我都特别注意还原个园一个给人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特征。因此,在影片解说词的设计上我经历了呆板的描述到个人有感而发的过程,以我的亲身经历与感触写下我想要达到的声音解说词的理想效果。

  2. 纪录片《个园记忆》中声音的真实性

  2.1声音的真实运用

  “纪录片是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真实纪录人类社会生活为根本宗旨, 真实性和客观性、体验性和思考性是它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4]在纪录片创作中,同期声的使用不仅是纪录片再现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也是表达情感、进行故事叙述的重要手段之一。虽说不用现场同期声,而用解说词的话,艺术魅力会大大的减弱,但是在我的创作作品中却弱化了同期声带来的效果,强化了解说词的魅力。因为我的主题是个园这样一个风景人文的、纪录人的观赏情感的纪录片,因此我更多的是想通过我的探索与研究以普通游人的观点真实的纪录下来,再以解说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到真实的个园,这或多或少也代表着普通大众的看法,所以更能贴近观众的的内心,让大家通过我的纪录片中的解说对个园有一个更具体更清楚的认识与感受。就像前段时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图3)一样,不看画面先闻其声我就能真实的感受到那食物的美味。当然这与解说人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解说人情感、语调的等真实流露对整个纪录片的好坏与否都有着莫大的关联。

  因此在我的作品解说人的选择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大问题。一开始,我觉得用自己的声音就行,因为我自认为普通话发音什么的还是比较标准的,于是我就先录了一遍我自己的声音做解说词放在我的作品中试听了一下,没有想象中的感觉理想,可能因为是自己的声音再加上录了很多条有点听觉疲劳,感觉不出什么毛病。于是我就立马渲染出影片发给了指导老师,让指导老师给我指一指当中的毛病。果不其然,指导老师一听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我的解说词的配音发音虽然没什么问题但解说时没有加入自己的情感,整个解说平平,无法让人有种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声音的真实性的表现完全没有,同时老师也建议我找个男声来配可能效果会更好。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前期录音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纪录片最后的表达效果。于是我重新思考了作品中声音的真实性到底该如何表现出来。这时我脑海中已经有了配音的人选,曾经和我一起参加过诗歌朗诵的我的同班同学——***,他的声音很富磁性且平时说话听起来也很温和,和我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很谐调。因此我找到了他,在配音当天不像我第一次那样飞速的读完就收工,我们一起讨论着,反复推敲着,我们也一起看了《国家宝藏》、《舌尖上的中国》等电视纪录片,研究了里面声音的处理,学习并探索着录完了解说词。随后就立马配到我的纪录片当中,效果果然立竿见影。声音并没像先前那样脱离了画面与解说的真实性,反而有提高了我整个作品质量的感觉。闻声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像是一个温柔的倾述者提醒着你个园的魅力所在。同时我又发了一份给指导老师,老师也很满意这样的效果。我的心里也充满了欣喜,因为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声音的真实性在我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更加促进了我继续深究的动力。

  2.2 声音的真实与表现力 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在于真实,它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真实纪录人类社会生活为根本宗旨。因而,真实性和客观性、体验性和思考性是它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纪录片的真实不仅在于内在的内容与逻辑真实,也和外在的画面与声音真实息息相关。那么,在纪录片创作中,声音的真实与表现力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呢?下面我就做一个简单的举例分析。

  随着当代纪录片创作观念的变化,使纪录片更加强调真实与表现力的作用。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吃粽子的细节。粽子有清新的粽叶味道,香气扑鼻的糯米味道,但糯米黏性带来的食欲,我们不会特别注意。当粽叶与糯米分离时的那个声音,也是引起食欲的一种体现,听到粽叶与粽子分离的声音时,视觉与听觉互动,声画同步,其表现力给人最大限度的真实性感受。

  对于真实性的体现,各种体现客观本质的同期声都是重要的元素——无论是被采访者的现场谈话,还是现场的各种音响。同时在创作中还会涉及一些非同期声音,包括解说词、无源音乐[2]和音响资料。再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倒绿豆的声音,用到的是鱼粮,把鱼粮倒在一个防晒服上,来模拟一捧绿豆倒在袋子里。摄制组使用的生活音效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生活,用的东西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比如说木桶、脸盆等。如此组合起来的声音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现场。其真实的表现力也发挥的恰到好处。

  那么,在我的这样一个纪录风景人文,以纪录人的观赏情感的作品中,该如何将声音的真实与表现力展现出来。在上面一个小结我提到了我尝试了弱化同期声带来的效果,增强了解说词的魅力,于是声音的真是与表现力就要在解说词中体现出来。比如在解说“个园之名甚‘个’据扬州人讲当年园主人为求园名,花了不少银子,才有了个园这个名字。清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而园主又爱竹,于是乃取竹中之个且形似竹叶才有了这个名字。其实个园的用心还远不止于此。„„”这一句时,解说人的情感基调是淡淡的的讲述,但是其中又有从疑惑到明了到感慨的一个过程。细微变化中让人深深体会到个园的每一处用心。如此解说词与解说人声的结合也最大限度的还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真实与表现力也是我所想要传达出来的。

  3.纪录片《个园记忆》中声音的艺术性

  3.1声音的艺术性制作

  纪录片音乐的选取一定要与纪录片所表现的真实主题为基础,再加上艺术性的处理从而能从一个侧面来体现纪录片的艺术风格特点。纪录片《故宫》(图4)中声音的制作是兼民族与大众、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于一体的艺术性创作。既带有浓郁的中华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又有世界性、流行性很强的音乐,能够更好地吸引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层次的观众。著名作曲家苏聪、唐建平、张广天等人为《故宫》专门创作了100多分钟的各种主体的音乐片段。音乐中所描述的环境和氛围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能更好的体现影片的内容,每段声音都带有艺术性的制作。比如朝廷的祭奠就用了凝重庄严的声音,孩子的游戏就用了欢快活泼的声音,战场的杀戮就用了激烈残酷的声音,宫廷的阴谋就用了阴暗灰蒙的声音,历史的厚重就运用了浑厚雄壮的声音„„这么多声音的完美组合,很好地表现了影片的内容,由此可见声音的艺术性制作对纪录片中声音的表现力有着极大的作用,并将声音的艺术表现力在纪录片中运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在没有那么多专业人才和设备的我的个人毕业设计作品中,如何进行声音的艺术加工,又能在我的纪录片作品中很好的发挥出来成为了继解说词后又一个需要我深入研究与思考的重大任务。

  首先,在声音的探索那一小结中我有提到我给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定位是富有自然清新与古典气息的,并且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编辑与处理。于是,我想到了古筝曲,古筝曲往往会给人一种古典、清新、优雅的感觉。又有前人留下的典范,比如纪录片《老舍先生》京味十足的单弦音乐的运用以及纪录片《龙脊》中富于民族气息的民歌《四季歌》的运用,都很好的利用了音乐来凸显的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更坚定了古筝曲是我的不二选择的想法。经过很多次的筛选,最终确定了《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作为我的主题音乐。听到高山流水很多人会想到伯牙与钟子期的至真友情,“伯牙摔琴谢知音”不也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同等道理,对于我真实的表达我作品也有着促进的作用。我的纪录片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春山苍翠,夏山香浓,秋山飘丹,冬山飞霜的内容,在声音的截取与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对之进行艺术性的加工与处理。春景我截取制作运用了生机盎然、轻快明亮的音乐,夏景我截取制作运用了热情洋溢却又有点清清淡淡的音乐,秋景我截取制作运用了美好明丽的音乐,冬景我就截取制作运用了静静的又有点惆怅的音乐。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声音的制作再加以艺术的整合,我觉得也能很好的表现影片的内容。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声音的艺术性的加工与制作,使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纪录片中的声音都不是随随便便出来的声音,都应该有他的真实意义与艺术意义的存在。声音的艺术性制作也就是这么一个神奇与巧妙的存在。

  参考文献:

  [1][2]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第214,39页

  [3][4]陈国钦主编:《纪录片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157,15页

  [5]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加>:《通讯中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112页

  [6]王禹偁<宋> :《官舍竹》

当代艺术本科论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出现。当代艺术以一种区别于传统艺术形态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相比之前延续文革面貌的中国美术创作形态来说,当代艺术的创作思想内涵深刻,创作手法丰富多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艺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大学生艺术欣赏鉴赏论文范文
    大学生艺术欣赏鉴赏论文范文

    艺术教育在育人方面,特别是在大学生人才素质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艺术欣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 初中艺术课题研究论文
    初中艺术课题研究论文

    艺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艺术课题研究

  • 城市环境艺术概论论文
    城市环境艺术概论论文

    随着城市环境艺术审美和设计水平的提高,生态设计在以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正逐渐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下面

  • 玻璃艺术设计论文
    玻璃艺术设计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对于美的追求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也在不断提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玻璃艺术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玻璃

91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