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艺术理论 > 艺术硕士论文

艺术硕士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艺术硕士论文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长期的思考与探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研究的领域,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艺术硕士论文范文一:情感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融入与呈现

  摘要:知识时代背景下,艺术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绘画艺术与艺术设计在现代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毫无疑问是现代艺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绘画艺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琴棋书画”之说,绘画艺术一直以来都十分受到欢迎。绘画艺术之所以能够如此受到欢迎,和绘画艺术的艺术特性有着直接关系。绘画艺术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不仅能够给受众视觉冲击,更能够利用画面营造气氛,引发受众内心的震撼与共鸣。而绘画艺术表现力的营造离不开对情感元素的运用,绘画是一种能够抒发情感的艺术。本文将针对情感元素在绘画艺术创作及艺术设计中的融入与呈现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艺术设计;绘画艺术;情感元素;融入与呈现

  绘画艺术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和审美都发生极大转变,绘画艺术风格与形式越来越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对情感元素的呈现始终未变,不论古代绘画作品,还是现代绘画作品都运用了大量情感元素,画家们在作品中投入情感,通过对色彩、线条的运用表现情感,通过各种表现方式将情感元素展现给受众。不同性格的艺术家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对情感元素运用的方式也会不同,所以才会有“画如其人”的俗语。另外,现代艺术设计也重视对情感元素的运用与呈现。情感元素在绘画艺术创作及艺术设计中的融入与呈现值得研究

  一、绘画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

  (一)绘画艺术创作

  绘画艺术创作是忠实于客观物象,对客观物象采用高度概括与提炼具象图形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1。绘画艺术作品具有鲜明形象特征,是对现实对象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绘画艺术创作通常以图形化的方式组织处理描绘对象,以抓住对象精神气质,强化形象形态特征,对其进行表现,是一种单纯、鲜明的艺术表现方式2。绘画艺术创作的图形表现方式较为自由,充满个性,通常立足于生活,关注生活,关注时代,但同时也注重思想的解决,想象的发挥3。绘画艺术作品是最打动人心的艺术创作形式,但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是那些最平凡,与生活最贴近的事物。对生活感悟越深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越能感动受众。绘画艺术创作不仅属于艺术行为,更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在表现艺术的同时,还能够传达人的情感,洗涤人的灵魂。情感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是绘画艺术创作的关键,是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价值。一副优秀的绘画艺术作品,代表艺术,代表时代,代表作者,同时还代表着情感4。翻看名师大家的作品,无不感受到作品艺术魅力中蕴含的情感。绘画艺术创作要诠释生活,表现内心真实感受,发挥想象,才能获得成功。例如,罗中立的《父亲》,刻画了一个农民形象,紧贴时代与生活,反映出了一个时代,反映出了当时中国基本国情和一个普通劳苦大众,他用绘画创作语言记录了这一时代发生的事,将自身情感融入画面,用情感元素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对生活的感悟。“以人为本”是绘画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从古今中外绘画历史来看,都在贯彻人本艺术思想理论。

  (二)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目前仍属于边缘学科,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有别于传统艺术门类,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学科,涉及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其审美标准也会随着影响因素变化而产生变化,其中较为重要得的影响因素是文化与社会环境5。艺术设计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用于日常生活相关事物的设计中,使之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审美功能。简言之艺术设计是一种为人服务的设计行为,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完美结合。艺术设计通过对艺术设计理论思维、造型艺术、设计原理的运用进行设计,来满足人们物质上、精神上的需求。设计中十分注重设计的生活性和实际性。艺术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服务性,它不同于传统艺术那般可以异想天开,艺术设计中的设计关键在于为人类提供服务,满足人们需求,追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有着本质区别。传统艺术品完全可以凭借灵感,凭空创作,而艺术设计则需要严谨的科学精神,设计师要对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考虑,调查自身设计观点与科学观点间的关系,追求艺术与生活需求的妥协,所以艺术设计作品没有绝对的艺术理想,往往是用体验和感受去征服受众6。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艺术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追求越来越高,对艺术设计作品带来的情感体验越来越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作品开始重视设计中情感元素的融入与呈现。

  二、情感元素在绘画艺术创作及艺术设计中的融入与呈现

  情感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人态度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比较复杂且稳定的生理体验,主要包括:道德情感和价值感两大方面。具体表现为:美感、喜欢、幸福、仇恨、爱情等等。梁启超曾在文章中提到“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情感是人心理变化的主要诱因,对人类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决定行为,影响着人的审美和个体感受,现代艺术中几乎都融入了大量情感元素,通过对色彩、材质、点、线、面等元素的组合,构建情感元素,从而对人的视觉、触觉、听觉产生影响,使其产生联想,引发情感共鸣,达到人与物心理沟通的目的,进行艺术表达,让作品带出情感,拉近人与艺术间的关系。艺术作品中情感运用非常重要,情感元素是增强艺术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能以非同一般的情感力量,诱发受众情感,使其沉着于艺术作品带来的欢快愉悦之中,对作品产生认同感。没有情感元素的绘画艺术作品或艺术设计作品就没有情感的注入,所以难以激起他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艺术没有灵魂,只是僵死的概念。不论是绘画艺术作品,还是艺术设计都要“以形感人、以情动人”,融入情感元素,给予受众视觉刺激,才能获得成功,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使受众产生兴趣。因此,设计师要加强对情感元素的运用,注重情感元素的呈现,将自身感情融入作品。很多享誉盛名艺术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艺术手法的精妙,更因为它融入了大量情感设计手法,十分注重情感表现,所以才深入人心,因此才能够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取得好的成绩。例如,著名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丽莎•乔宫多的肖像画《蒙娜丽莎》,被人们称为“蒙娜丽莎的微笑”。该作品的成功就在于画中人物的微笑,这一微笑赋予了人物“人情味”,使整幅作品有了生命和灵魂。画中人物姿态优雅,笑容微妙,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这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美术家们称为“神秘的微笑”。画中的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光线变化下,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有明显差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的内容及比例:高兴83%,厌恶9%,恐惧6%,愤怒2%。毫无疑问情感元素已成为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艺术家们通过对情感元素的运用,满足受众情感需求,使受众心理得到满足感和认同感。这些情感元素能够勾起受众联想和回忆,不同情感元素的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同。例如,在艺术设计中一些柔软材质的运用,能够给人一种亲切感,所以这种设计情感定位倾向女性和小孩。此外,艺术设计和绘画艺术创作中色彩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情感元素,色彩给予受众的视觉冲击和情感感受最明显,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不同。例如,黑色代表着愤怒、害怕、复仇等;白色代表着安静、祥和、平静,能够使人联想到天空、白云;红色则让人觉得热血、温暖、火热,所以色彩是现代艺术中唤起受众情感的主要情感元素。一些色彩独特的作品往往会使人眼前一亮,使主题更鲜明,有效吸引受众,刺激受众感官。例如,hellokitty色彩设计中多以粉色为主,而粉色在人们情感中是“可爱”和“萌”的代表,这种设计思路使情感与色彩完美融合,将情感元素呈现给了人们。因此,当人们看到艺术作品色彩时,内心情感和幻想便会被唤起。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精神享受和情感需求,所以人们更加看重艺术作品的情感价值。然而,目前很多绘画作品和艺术设计作品往往缺乏对情感元素的运用与呈现,艺术风格千篇一律,相互复制、相互抄袭,很多作品已丧失艺术特色,无法反应作品情感内涵,受众也无法感受到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想要提高绘画作品及艺术设计作品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就必须提升作品情感价值。通过正文的分析不难看出,情感元素在现代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性。绘画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有着很多共性,想要创作出优质的艺术作品,离不开对情感元素的运用。缺乏情感元素的艺术,往往是空洞无神,难以获得受众认同,艺术价值受到局限。绘画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想要获得成功应积极融入情感元素。

  注释:

  1.王丽君.花山岩画艺术在现代绘画艺术中的视觉表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11):119-124.

  2.王娅楠.抽象元素在现当代中国画艺术语言中的演变与发展[D].山东理工大学,2014(14):132-136.

  3.王艳,王国.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7):119-126.

  4.李晶.物性与神思的遇合—综合绘画材料的拓展与艺术呈现[D].东北师范大学,2013(12):103-104.

  5.蔡佐嘉,王希林.“虚实相生”的水墨意境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06):112-115.

  6.杨晶,韩庆祥.现代绘画的“错觉”形式对现代设计的影响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04):128-131.

  艺术硕士论文范文二:商品包装艺术设计中的我国传统文化运用

  【摘要】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诸多朝代的更替,我国的文化在不断的沉淀和融合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在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包装设计对社会的影响在不断的增加,为了开拓包装艺术设计的新局面,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独特性,把我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包装艺术设计中将会是一条必经之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 包装设计 艺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科技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也越来越丰富,许多商品日益趋向同质化,导致了许多商品因缺乏竞争力和独特性渐渐被人们所淘汰。时下,人们对包装不仅要求具有保护商品的作用,更看中包装的艺术气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运用到包装设计中,使得包装在设计上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人文气息。

  1现代社会中包装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理念也出现了变化,例如审美观、消费观、价值观等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常规性的设计理念及陈旧的设计意识都在逐渐被淘汰。在现如今的时代,包装更应该注重材质的开发以及创新。材质品种的多样化,为包装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随着包装技术和艺术的快速发展,许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第一,为了提高包装的效率,许多企业商品的包装注重的是速度,因此在包装上常常以次充好。包装的三大要素分别是造型、色彩、材质。随着包装方法及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现如今许多的商家轻视包装方法与包装材料,导致了商品包装粗糙[1]。第二,合格的包装设计应该拥有新颖的创意,独具一格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有很多设计师把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融进了设计中,创作出许多十分成功的设计作品。但是过多的精髓进行融合,将会对设计起到反作用,设计之中要有主次之分,不能过度设计,不能过度包装。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在包装中的功能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汉字及许多史书典籍都是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特色的文字,不断被记载的历史都是独一无二的传承,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其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2]。

  (2)中国传统文化在包装中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在包装中的功能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第一,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元化文化逐渐成为主流,面对市场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加。现代商品包装早已脱离了保护商品的单一功能,包装设计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更应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第二,审美功能,“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注重整体与直观的美感和体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体现,也是广大人们群众的审美观念。

  3中国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1)中国传统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传统的装饰图案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实践积累而成的。这些装饰有着其独特的图案,传统的装饰图案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其独特的图案,还因为其蕴含的吉祥意义。把这些传统的装饰图案运用在包装设计中,利用其蕴含的意义特征来传达商品的信息[3]。

  (2)书法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文字是包装设计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元素,文字可以是整个设计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因为文字原本就可以成为一幅成功的设计作品。具有强烈形象性与表意性的汉字,是世界上其他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因为汉字成就了独特的书法艺术,在包装设计中加入书法,加入经过精心设计的汉字,不仅能让商品更具有欣赏价值,同时还刻上了深深的中国风。

  (3)包装设计中的传统色彩。人们对于色彩的喜恶会因为国家、时代、年龄、性别等一系列的因素而不断变化,在包装设计过程中,色彩能体现区域特色。我国的色彩特色与西方国家的色彩特色就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从固有色到条件色再到科学的色彩分解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西方的色彩意义中,红色代表着危险、血腥、暴力,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是基本崇尚色,代表着吉祥、喜庆。

  结语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包装设计不仅要传达更多的东西,但重要的是能够吸引消费者,使消费者快速识别商品。包装设计需要涉及到色彩、图形、文字等元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包装,不仅能使商品具有独特韵味和艺术气息,也能更好地使中国消费者接受商品,识别商品,从而促进商品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石锁.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现代产品包装设计[J].华章,2012(17):108.

  [2]李丽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甘肃科技,2009,25(13):85-86.

  [3]杨柳.论中国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学术探索,2013(1):136-139.

91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