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电视电影 > 中国电影的论文样本(2)

中国电影的论文样本(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中国电影的论文样本

  中国电影的论文样本篇2

  浅议中国电影审查制度

  【摘要】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自建国以来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大陆的电影审查制度逐渐表现出与社会发展的诸多的不相适应。在美、英、日等国所拥有的完善的电影分级制成为了大众所期许的解决方案,但是电影分级制却长时间未能在中国建立。本文针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诸方面研究,结合中国国情,对审查制和分级制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并提出一些意见。

  【关键词】电影审查制;分级制;市场化

  一、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现状及弊端

  (一)电影审查委员组成老龄化高层化与电影受众的年轻化平民化

  我国在1997年设立电影审查委员会,负责影片的审查与修改,做出审查决定。电影审查委员会由36名成员构成,大多为国家各部委主管宣传的官员,只有一小部分是电影方面的学者专家。身处高职的政府官员在审查影片时,大多从政治角度考虑影片的思想性与价值判断,对于影片中关于暴露社会问题和边缘生活的情节,要求删减或者修改,从而抵制不良的思想倾向在社会蔓延。审查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则是做电影研究的学者与直接参与电影生产的导演,悬殊的名额分配产生了官方意志占主导意见的局面,单一化的人员设置和考虑问题的角度差异使得审查官无法从电影专业视角权衡电影其中的问题,若权力使用不当,容易产生两者的矛盾与对立,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中国电影创作本体上的发展。

  同时电影审查委员会的“老龄化”也是一个实际问题,其构成以中老年人成员为主,而现在进入影院看电影的消费主体大多以年轻人为主,两者之间易存在分歧。特别是由于成长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审查成员与年轻的电影导演之间易存在认知差异,所以年轻的电影导演会陷入被动的境地中。

  (二)电影审查标准的保守化,对美学评判的封建化

  我国电影审查首先表现在政治审查上,审查影片所暗含的思想倾向与当今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否相符合,影片中所流露出来的时代情绪与民众情感是否适合在社会上传播。电影审查标准条款逐步的细致化表现在各种既定情形下的修改或删减,电影表达的内容及程度深刻的限制,使得国产电影的创作丧失自我更新的能力与原创动力。性爱镜头通常是删除的对象,对伦理道德的维护是审查的重点。我国的电影审查标准对于涉及到政治禁忌、情色镜头的控制比较严格,相比而言暴力镜头就不那么严格了。比如3D《泰坦尼克号》的热映,让无数的人回忆,兴奋,渴望重温经典。但是,这个经典的作品来到中国就被那些广电总局删减了。十几年之前,这个都一刀未剪的东西为何到了现在思想比较开放的时代遭受如此待遇?电影审查制的保守化与对美学的封建化暴露无遗。

  (三)电影审查制导致投资者风险增大

  电影作为一种商业形式,也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做到投资回收。我国电影审查标准的操作性有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可能会使巨额投资拍摄的影片无法通过电影审查而血本无归,增大了投资者的风险性。而投资的规模直接影响到电影的生产规模。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没有真正的实现政治和社会的控制功能,整个审查过程并非法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人治的状态,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电影审查过程不透明,加之电影审查标准有时难以明晰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审查权利的滥用也难以避免。我国现行的电影审查标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产电影影片主题的深刻表达,都将电影中所暗含的隐形的意识形态倾向作为审查的首要任务,而电影创作者只能够根据电影审查标准,在影片的拍摄过程对涉及敏感的话题事件进行巧妙的回避或包装,以此逃脱电影审查的限制。

  二、电影分级制的必要性

  电影审查制度制约了文化娱乐市场的繁荣,扼杀了艺术思想探索,浪费了行政管理资源,使艺术受到破坏,电影完整性难以得到保留。它就像一碗大锅饭,只能使观众精神上达到温饱,而不能使观众对不同口味影片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而电影分级制度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法律基础上的,相比较而言,何种制度更为合理呢?所以,电影分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电影分级制度的缺失导致了我国电影市场种种乱象。面对如今受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电影类型不完善的现状以及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带来的种种机遇与挑战,推行切实可行的电影分级制度势在必行。

  (一)促进电影业发展

  电影分级制度是电影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通行的“游戏规则”,很多国家的电影管理实践已经证明了电影分级的合理性;分级制是应对电影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的最佳突破口,依靠电影分级把从非正规途径进入国内的限制级电影合法化,有利于遏制盗版和规范电影市场;分级制有利于繁荣电影创作和促进电影业良性发展,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二)拓宽电影创作空间

  分级制可以放宽电影创作限制,拓宽电影创作的范围;分级制有利于导演对所拍影片进行清晰的定位,不必再为所有受众负责,从而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分级制能够化解部分优秀“禁片”的不幸遭遇,通过明确审查分级标准,抑制电影主管部门审查的主观;电影分级制可以让电影人在把握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加工引导观众正视社会敏感问题,引发观众思考,而不只是为迎合官方审查和观众低俗趣味拍摄一些无关痛痒的电影。

  (三)增加成年人选择

  电影分级制有利于改变中国长期存在的“老少咸宜”,即成年人与少年儿童共享同样的影视作品的尴尬状况;电影分级制有利于丰富电影产品类型,在保护少年儿童的基础上,增加成年人观影选择的自由度。

  (四)保护儿童

  电影分级制可以保护儿童青少年免受色情、暴力等内容的负面影响;电影分级制可以祛除家长与少年儿童共看电影时遭遇暧昧、暴露镜头时的尴尬,有助于家长更好地为未成年人选择适合其观看的影视节目。1966年,电影分级制在美国获得批准实施,电影根据不同年龄的观众群的适宜度分级,最初的分级级别有四种:G级为老少皆宜,M级适合于成人和成熟的年轻人,R-16 限制级包含成人内容,儿童须有父母或成人陪伴,R级16岁以下免入。1970年M级被PG级所取代――须有父母陪伴,片中部分内容不适合儿童,该级别的电影基本上没有性爱、吸毒和裸体场面,即使有时间较短,恐怖和暴力场面不会超过适度的范围。1984年新推出了PG-13高于PG级,即是普通级,但不适于13岁以下儿童。1990年X级被NC-17 级代替,17岁或者以下不可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片。美国电影分级制经过二十多年的争论终于确定了完整的分级标准,这些争论的焦点无外乎在暴力与性爱暴露的尺度上,目的则是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监护人根据影片的级别来判断是否可以给青少年看。   (五)引导消费

  分级制的缺失,导致中国人在无意识中消费了很多限制级电影,尤其是暴力,如国外的《拯救大兵瑞恩》、《黑客帝国》和国内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电影分级有利于对外国引进大片和国内影片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归类分级引导影片消费;同时也有利于国产影片更好地走出国门,适应国外的电影环境和分级制度。

  虽然电影分级制是大众及众多影视创作者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呼吁之选,但是电影分级制在中国的实行面临着重重的困难。随着国外大片的不断引进以及国产影片的不断走出国门,国内没有电影分级制度的现实遭遇了很多尴尬:一方面,由于没有分级制度,所有通过的影片都能在电影院放映,并且“老少咸宜”,导致国外限制级大片在国内畅行无阻,以过度的暴力和过分的身体暴露、色情等刺激国内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睛;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影片遭遇国外细致规范的电影分级制度,被划为限制级或家长指导级别而损失了票房,如一些武侠片中打斗、鼻子口角流血等镜头的存在,被国外分级制度认为是过分暴力而无缘青少年市场。但是面对这种困境,是否要建立中国电影分级制度,也是一大难题,首先从中国的国情来看,我国有效的文化制度、有效的管理都还未建立以及受众审美整体素养并不是很高,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电影分级制度真正起到作用。

  三、建立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建议

  (一)法制建设方面

  建立电影分级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一整套与之相配合的健全的法律机制和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否则分级只是“一纸空文”,没有现实的可行性;这套法律机制系统中应该包括制作、发行、放映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管理细则,而不只是原则性的规范,以保障电影分级的真正落实;分级制应和《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现行法律相结合,协调好电影分级制与《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电影的相关内容;实行电影分级制必须以法律形式确定和保护民众的文化权利和艺术家的创作自由。

  (二)电影管理方面

  电影管理部门应该转变管理观念,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怕电影分级出台会出 “问题”(如色情、暴力泛滥等)而逃避面对问题。国外完善成熟的电影分级实践可以成为我国建立电分级制度的借鉴,虽然各国国情不同,但是保护儿童和促进电影发展的原则是相通的,而且其他国家也曾经历过“审查”与“分级”的艰难过渡,历史证明这种管理观念的转变是符合电影产业发展的。

  (三)电影审查方面

  我国建立的电影分级制应该是审查之上的分级,长期以来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使得我国电影管理不可能立刻放弃审查,让电影人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分级与审查并行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电影管理的现状。另外电影审查分级机构的设置应该倾听各方意见,不能完全由官方人士组成,其组成应该更多吸收包括普通民众、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和其他相关组织成员在内人员进入审查分级委员会,并且每个一段时间要对审查分级委员会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分级标准不宜过细:电影分级标准的制定应该听取业界、学界、公众等各方声音和意见,站在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以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接受程度等特点为作为划分等级的依据。在具体标准上,采取“宜粗不宜细”、“宜少不宜多”的原则,以涉及凶杀、暴力、恐怖、性爱等有损未成年人健康的内容为标准,以规范市场的准入为重点对各类影片(含进口片)进行分类管理。

  四、总结

  电影分级制度虽然对国内电影法制化建设非常关键,但是应该认识到分级制不是一切,不是唯一的救市良药。对于电影创作者,相对完善的分级与制作出具有精良艺术水准的影片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仅仅是对于界定影片创作提供一种相对透明的、标准化的依据;对于观众,相对完善的分级也仅仅是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标识,一种保护措施。事实上电影分级与未成年人观影中发生的问题也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并不是说只有解决了电影分级的问题,未成年人观影的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拯救电影的关键还是通过提高艺术和制作水平,降低成本,运作机制的转换以及加强宣传等基于电影本身的一系列运作。

  电影分级制度是在电影管理的法律范围内,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做出的受众群体分离的措施,从而拓展电影创作的自由空间,在电影创作与对未成年人保护之间形成了一个中间地带。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复杂化、市场管理执行能力相对薄弱等原因,建立电影分级制需要一个客观的审视,分级的前提一定是基于相应的国情、产业化发展的程度。分级制度的标准化制定是要首先思考的,这种标准的建立必定意味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所以中国电影分级必须要考虑国情与现状以及传统道德价值观。分级标准的提出也应当广泛听取业内人士与观众的意见,而不能是政府官员意图的直接反映,形成可执行的条文同时成立专业的电影定级机构,在行政部门的主管下,协调发挥专业人士、群众团体的作用,使得电影审查、分级的工作透明化、系统化、专业化。除此之外,在我国实行电影分级制度所带来的相关值得关注的,包括分级制对电影票房的影响,院线保障、分级标准的公正性、科学性以及执行的细部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分级制度与中国电影的命运。总而言之,在我国,良性的电影分级制度亟待建设。

  参考文献:

  [1]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3]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电影审查标准2001

  [4]赵民,对我国电影实施“电影分级制”的再思考 新闻周刊2003

  [5]程季华等,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猜你喜欢:

326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