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历史学 > 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

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日本的文化又是怎样的呢?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篇1

  浅谈日本企业与日本文化

  摘要:日本企业文化是日本社会文化的缩影,可以归纳为团队文化、道歉文化、规则文化、等级文化、细节文化等。本文叙述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对人们了解日本企业和日本文化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其中,大连、北京、成都是日资企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日本企业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这既是日本企业称雄世界的动因,也是约束日本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一、团队文化

  (一)喜欢加班的日本人。

  日本人喜欢加班,晚上加班一、二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是经常的,但这并不是说,日本人都是工作狂,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一是工作效率低。许多日本职员,表面上忙忙碌碌,但工作效率比较低,上级交办的任务,不能及时完成,因而不得不加班。二是骗取加班费。有些日本职员,自身的业务能力很强,按理说,不应当再加班了,但他们也加班,其主要目的,就是骗取加班费。三是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日本人喜欢归属于某个社会集团,喜欢与这个社会集团的成员在一起。其他人在加班,我也不走。

  (二)说比做更重要。

  在日本企业,员工向上级主管进行汇报是随时随地的。每天上班,员工要向上级主管报告,我今天打算做什么。下班时,员工也要报告,我今天做了什么,哪些没有完成,打算什么时间做。员工的创新也要事先报告,没有事先报告的创新是不会被承认的。因此,人们戏称,在日本企业“会干的不如会说的”。

  (三)只有你自己知道是不行的。

  在日本企业,每一个工作都必须至少有两个人能做。这样,假如一个人辞职后,另一个人还可以继续工作。例如,软件开发,一段程序需要两个人一起来编写,一个人写,一个人看,然后,两个人交换位置。因此,个人能力特别强的人在日企往往是没有市场的。

  (四)会议文化。

  日本人喜欢开会。他们认为一个团队需要交流思想,会议是思想交流的平台。除了周会、月会,还有许多莫名其妙的会议。当然,开会是讲究效率的,很多会是站着开的,有的会时间很短。

  (五)站在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

  一个员工给客户打电话之前,要把打电话的内容写到纸上,形成书面文字,然后交给自己的上级主管来审阅,当上级主管同意后,再按这个内容给客户打电话。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尽量少占用对方的时间。员工给上级主管汇报情况,常常使用MSN、电子邮件,尽量不打电话,因为你打电话时,不知是否打扰了对方。交流以不打扰对方为原则。

  (六)错误是大家的。

  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不会归结到个人的头上,而是大家共同承担。他们认为,之所以犯错,是因为团队交流不畅造成的。因此,错误是大家的,不是个人的。

  二、道歉文化

  (一)总是说“对不起”的民族。

  日本人很喜欢说对不起,估计是说“对不起”最多的民族。许多在日本生活的外国人都觉得,日本人似乎每天都在不停地说“对不起”,无论是否是自己的错,只要给别人添了麻烦就会说这句话,就连进电梯时也会因为影响了电梯运行速度而向电梯里的人道歉。

  (二)日本人的自省精神。

  中国有个笑话说,甲踩了乙的脚,乙却说:“对不起,硌着您了。”但这种事在日本真的可能发生,而且说的人并无反讽之意。一名中国同胞有一次在大街上,手不小心碰到一位日本女孩的坤包,还没来得及道歉,对方已本能地回头说“对不起”。即使错误是对方的原因,日本人也要道歉。

  (三)先道歉后找原因的企业文化。

  道歉是一种日本企业文化,是企业危机管理的一种手段。比如,一家电子商务企业,客户的个人信息不小心被泄漏了,他们马上在报纸上登广告道歉,并召开记者会,及时公布今后要采取的对策,道歉行为让消费者很快恢复了信心。适时的道歉起到广告以及与消费者进行交流的效果。

  企业的道歉常常和物质赔偿结合起来。某著名音乐经纪公司前不久因不慎把14万多人的邮箱地址、信用卡等信息泄漏,该公司在道歉的同时发给每人500日元的购物券。

  日本企业处理错误的标准流程是:先道歉,然后赔钱,最后找出错误的原因。

  三、规则文化

  (一)重视规则的民族。

  日本人重视规则,就连每天都会遇到的垃圾处理也不例外。在日本,倒垃圾是件麻烦的事情。比如:饮料瓶的瓶盖、瓶身要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桶里。刚去日本的外国留学生,如果想省钱,往往不用买家用电器,只要上街回收就可以了,一分钱不用花。因为在日本淘汰一台旧家电需支付的垃圾处理费是相当高的。

  (二)什么都要写下来。

  在日本,有各种各样的说明书,而且特别详细,即使是非常简单的操作,也要不厌其烦地写清楚。家电说明书极尽可能的列举了产品使用中各种危险的可能,如计算器不能当比基尼用、烤箱不能玩魔术、音响不能当枕头用等。令人捧腹之余,更为日本企业的严谨折服。当然,所有这些,源于日本企业对法律的畏惧和对危机的规避。

  日本企业对员工的聪明度要求不高,但要习惯写说明书。

  (三)写在纸上的东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员工出错时,上级主管会追问你,是否按规则要求操作?如果没有按说明书的步骤操作而造成损失,他会一直追问你,为什么不按纸上写的步骤操作,直至你觉得无地自容,甚至崩溃。

  (四)“聪明人”更可怕。

  年轻人最好不要标新立异。刚进日企的员工,最好不要尝试任何变化,因为这样会给老板留下不可靠的印象。在这一方面,中日是不同的,在中国企业,喜欢创新、鼓励改革,而日本企业要求只需按前人定下的规矩完成即可。

  如果一个人过分热衷于自我表现,不但会招致同事的反感和抵制,而且上司也可能感觉受到威胁从而无情打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中国哲理同样适用于日本企业。

  (五)任何错误都不是人的错。

  日本人认为,好的规则就是不让人有出错的机会。员工犯错通常不会扣钱或受处分,但会一直被问:为什么?直到找出规则的漏洞,从而修订规则或说明书。   日本人做事仔细并且讲究方法。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研讨一套办法来。研讨好了办法然后推行普及。员工只需依照一条一条的办法做就好了,不必动脑。当然,不是一切的人都不动脑,研讨办法的人当然要动脑,办法研讨好了之后,执行的人就不需要动脑了。

  四、等级文化

  (一)日企的等级制度。日企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员工地位从高到低依次按:工龄(经验)、年龄、性别(男性地位高于女性)、能力来划分,可见其能力是排在最后的。在日本,律师、医生、教师的等级较高,政治家次之,商人排名较靠后。

  在日本企业界和政界的高层,女性依然难以受到重用。在日本,女强人更多地是个贬义词。大多数日本人坚持认为,女性结婚后辞职照顾家庭,天经地义。

  (二)等级制度是日企加班的另一原因。有些日本职员,虽然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但上司还没有走,自己也不敢走,生怕给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自己今后的前程,因此只好陪着,你不走,我也不走,并且有意在上司面前,晃来晃去,以便让上司看到。

  在日本,“让领导先走”是不用喊出来的,这是人人皆知并付诸行动的社会准则。领导没走,员工就不能走,只有等自己的大大小小的领导都离开公司下班了,员工才能下班。

  (三)领导永远是对的。在日本部长可以任意指挥科长、社长可以随意训斥员工,下级对上级必须毕恭毕敬,不敢有半点不敬。当然,一旦出了事,承担责任的是领导,而不是具体负责这个事情的员工,也就是说“别担心,出了事领导会帮你担当的”。

  五、细节文化

  (一)错误不可能是孤立的。

  日本人对一个错误要进行深入调查,“诛连九族”,对类似问题的调查往往要刨根问底,直到找到错误的原因,以及可以避免类似错误的办法,因此有人戏称,“类似调查=累死调查”。

  (二)刨根问底的精神。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一家公司的老总在一次检查工作时,发现工作车间的机器忽然停止了运转,马上要求下属去检查,下属检查后报告说是保险丝坏了。老总对下属说,你去认真查一查,保险丝为什么会坏。下属回来说是机器负荷太重。老总说整个装置是按照标准配置的,怎么会负荷太重,你再去仔细查一查。下属回来报告说因为轮带之间有杂物,增大了摩擦力。老总说,你再查一下为什么会有杂物。最后查出来是因为过滤网坏了,及时更换了一个过滤网,解决了问题。我们深为这位日本公司老总“刨根问底”抓管理、解决问题不含糊的做法所折服。真是让人发疯的“为什么”?

  (三)层层检查。

  每一个员工都不会故意犯错,但人无完人,在工作中都可能会有失误。因此,每一项工作完成后,要经过层层检查,如:先个人检查,然后领导检查,再进行同行评审,最后经过外行检查,直到万无一失。

  (四)喜欢做计划。

  日本企业在做计划时,有一个“两日原则”,即制订“两天”的计划。这样的计划容易得到落实。如果是一个长期计划,就把它分解成多个“两日”计划。

  六、结语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文化因素。战后几十年,一批优秀的日本企业以其独特的文化、雄厚的实力、出色的经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造就了日本经济的繁荣。团队文化、道歉文化、规则文化、等级文化、细节文化融于一体,形成了既有原则又有信条和精神的独特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道歉是一种文化.日本留学生活百科.

  [2]日本企业的管理特色.世界商业评论.

  [3]领导干部要善于“刨根问底”[N].广西日报.

  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篇2

  浅析日本与台湾文化交流的历史表现与现实影响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介入台湾问题程度不断加深,台日实质关系明显提升。历史上,日本通过与台湾政治经济文化各种不同途径的交流与控制,尤其是文化交流,妄图割裂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以加强对日本的文化认同,进而将台湾纳入自己版图之下。重点介绍了日本与台湾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并对这种文化交流现象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研究,进而客观论述了日本与台湾的文化交流的现实影响。

  关键词:日本;台湾;文化交流;表现;现实影响

  一、日本与台湾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1.早期日本对台湾的侵扰和渗透。

  台湾处于日本和中国东南沿海贸易和交往的中枢地位,日本来往于中国东南沿海之间常以台湾为中转站。中日两国人员往来也常常经过台湾,“明末之季,士大夫之东渡者,络绎于途,而郑氏复有谓阳之谊,往来尤繁”[1]。

  早期日本虽然对台湾有垂涎之心,并不断对台湾侵扰和渗透,但由于当时中日两国总体实力对比中,日本还不具备与清政府对抗并占领台湾的实力,种种对台湾的图谋都碰了壁。然而到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整体实力发生了逆转,日本侵占台湾的阴谋得逞。

  2.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署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赔款2.8亿两白银。日本海军提出,“台湾全岛,无论如何都必须划归到日本版图之中”。

  为了实现对台湾殖民统治的永久化,日本殖民统治当局文武并用,恩威兼施,除武力镇压外,把重点放在从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上改造广大台湾同胞,企图斩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传统文化联系,把广大台湾同胞变成日本帝国主义的顺民和奴仆。日本殖民统治当局通过奴化教育促进文化同化,从而实现对台湾的彻底文化同化和永久统治。这就是日本殖民统治当局推行的文化同化政策和思想奴化教育。

  3.日本从亲台反华到弃台联华。

  二战日本战败后,对台湾问题的关注有其自身的特点,即采取间接、低调和隐秘的方式。1952年4月28日,日本吉田政府和蒋介石集团签订了非法的“日台条约”,建立了所谓的“外交关系”。日本与台湾当局依照美国的战略意图,在遏制新中国的目标下开始结成同盟关系” [2]。1957年2月,日本首相岸信介首次访问台湾,与台湾当局签署“共同声明”,宣布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对台湾提供1.5亿美元贷款,并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9月,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29日,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作为邦交正常化的结果‘日台条约’已失去继续存在的意义,可以认为该条约已经完结。” [2] 虽然日本在表面上与台湾“断交”,但是日本正在以另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影响台湾,与台湾在暗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式宣布停止。日本从自身的战略好处考虑,逐步调整对台政策,开始违反《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爱条约》中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政府所作的许诺,不断发展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使日台关系逐步走出禁区,出现日趋走强的态势。

  二、日本与台湾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

  1.社会生活。

  语言方面,台湾仍保留着诸多日本元素。一方面,台湾话里就掺杂着很多日本的发音。比如,海苔 = no-li:源自日本语“のり(海苔)”,便当 = pian-tong:源自日本语“べんとう(弁当)”(引自百度百科)。另一方面,台湾人很喜欢学习日语,喜欢说日语。在笔者交换学习的台湾义守大学里,就经常能看见本地生拿着小册子在学习日语,并且在外国留学生手册上面,除了中文说明,只提供两种外文翻译:英语和日语。

  饮食方面,近来日式拉面的热潮由日本飘洋过海吹进了台湾,在这阵热潮的带动下,大街小巷都纷纷出现拉面店的踪影。另外,台湾夜市里有许多小吃都是来源于日本。比如,黑轮是日本的关东煮,甜不辣是日本的天妇罗,香甜脆脆的可丽饼也是日本当地的小吃。

  衣着方面,台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哈日族,他们许多染着金黄色头发,穿着日本潮流的衣服,跟随日本的时尚,就连逛街都一定要逛日系的百货公司。台湾的每个商业圈都会有名叫“原宿”的商店。而台湾人,尤其是年轻人们,穿衣风格方面都偏好日本。

  生活方面,在台湾,使用的高科技产品,比如说数码相机、手机、空调,还包括汽车,大部分都是日本的。在台湾街头,满大街跑的都是丰田、本田、马自达、三菱、铃木等等,台湾人对日本车有着偏爱。洗温泉澡,是台湾居民喜欢的休闲方式,被称为“泡汤”。这与台湾的天然环境有关,但最早也是由日本人开发出来的。

  2.思想观念。

  台湾人崇尚日本文化。他们不仅衣食住行离不开日本,就在思想方面也与日本紧密联系。在台湾义守大学的校园里,笔者曾经见到有一个关于日本文化的学生社团做宣传,那些学生穿着和服,讲着日本话,脸上透露着自豪感。也有很多学生上前咨询该社团活动。由此可见,台湾人对日本文化的热衷。他们认同与倾慕日本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模式,纷纷效仿。

  台湾许多领导人的思想观念倾向于日本,并对台湾的政治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李登辉的媚日情结由来已久。自2001年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职务以来,李登辉先后五度访日,不顾两岸人民的感情一再参拜日本靖国神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李登辉虽然嘴上还挂着“中华民国”的词句,事实上,却早已放弃了虚幻的“中华民国”认同。在异化了的台湾认同支撑下,李登辉先后推出诸如“台湾生命共同体”、“阶段性两个中国”等模棱两可的名词作为“中华民国”的替代品。这些异化了的认同虚像实质上与民进党人的“台湾共和国”毫无二致,因此当然得到民进党人的喝彩――这也正是民进党内长期存在“李登辉情结”的思想基础。李登辉实现了民进党人想做却做不到的事[3]。

  三、日本与台湾文化交流的现实影响

  1.形成了台湾本土的皇民心态。

  台湾被日本割占后,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进行了一些殖民建设。到光复时,台湾的平均发展水平超过了大陆。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台湾民众的“皇民意识”开始发酵。在这些人看来,中国代表的是落后,日本及其统治下的台湾是先进的。一些“皇民”自诩为效忠天皇的子民,瞧不起中国大陆,这样就造成了台湾人民与祖国文化的隔绝,尤其是年轻一代普遍接受日本式教育,少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有“皇民意识”的台湾民众在行为、思想等方面都会认同日本,而否定甚至排斥中国。这样严重影响了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向心力。

  2.产生了青年群体的文化依附。

  在“哈日”的名义下,年轻世代感受到的是一种依附在日本这个亚洲第一强权下的优越感。他们崇拜与偏爱日本动漫,里面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台湾青少年,他们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等,更加倾向于日本,认同日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娱乐层面为日本流行文化所占领时,社会大众眼中的哈日族群产制出来的意义与认同不再只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整个台湾社会文化问题具体化后的呈现。年轻的哈日族群借由消费而产生的日本文化情结对于台湾整体社会政治生态有着特殊的含义。

  3.产生了对日经济依赖性。

  近年来,随着大陆经济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台商感受到了其中巨大的实际利益,其风向在逐渐发生变化。但大部分台湾民众由于对大陆没有直观的认识,认为大陆向台的给予姿态是建立在自身贫穷的基础上,是虚假的表态,毫无现实意义。依然更认同日本的经济现状。虽然日台贸易中台湾的获利呈下降趋势,但台湾政界人士在各种国际场合依然在对日贸易中表现积极。并且,台湾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政治色彩日趋浓厚。台湾当局越来越多地介入台日经济活动,包括直接以优惠条件独厚日商,借助“台独”色彩浓厚的亲日台商从事台日“民间外交”活动等[4]。经济史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与台湾经济交流密切,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台湾越来越依赖于日本。这样下去,早晚会使日本控制台湾的企图得逞。中国大陆应多加强与台湾经济上的往来。

  4.膨胀了台独势力的亲日情绪。

  “日本情结”已经不仅仅是存在于台湾社会中的一种比较朴素的文化心理现象,它往往成为历代当政者实现其政治目标的工具。日据时期,殖民统治者强力培养台湾居民的日本情结,是为了彻底征服台湾居民的心灵,造就出效忠天皇的顺民奴才,以使台湾沦为其永久的殖民地。而蒋介石时期,当局之所以助长日本情结,是为了博得日本的好感,从而发展与日本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得到日本的支持,实现其“反攻大陆”的政治目标 [5]。近年来,陈水扁当局乘中日关系出现困难之际,竭力拉拢日本,设法提升台日官方关系。陈水扁当局在一些重要政策出台前,也经常与日沟通,寻求支持。在今天的台湾,亲日情绪得以全面膨胀,并且当局把对日本的情感已拉到历史和政治认同的高度,这意味着台独势力的全面膨胀;意味着他们已开始利用日本情结这一工具,实现其分裂祖国的目的,并且意味着他们开始利用所掌握的权力,企图驾驭全体台湾同胞的思想,以使其“民意”转向。“日本情结”的产生与不断膨胀无疑对台湾政治生活产生了并将给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连横.台湾通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6.

  [2]姚文礼.日本与台湾关系[G]//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65-66.

  [3]孙云.台湾研究二十五年精粹政治篇[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319.

  [4]孙江涛.从行为地理的角度看台湾当局日本情结的由来[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外交部.本部单位主管例行新闻说明会纪要[Z],2005-12-01;立法院.外交部长于立法院第六届第三会期施政报告[Z],2006-03-09.

290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