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社会文化>

浅谈饮食文化特色旅游论文范文

时间: 宁静642 分享

  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中国的饮食文化成为了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饮食文化特色旅游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饮食文化特色旅游论文篇1:《天津民俗旅游中的饮食文化特色》

  摘 要:天津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六百多年的城市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浓郁的民俗民风和多彩的文化艺术。这为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把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成功并形成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全面深入的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充分融合饮食民俗的“津味儿”地域特征,开发出能够激起旅游者文化共鸣的旅游项目,从而实现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天津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全球性的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逐步由观光旅游转向人文旅游转变。民俗文化旅游是人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对中外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四大直辖市之一,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六百多年的城市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浓郁的民俗民风和多彩的文化艺术。这为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天津独具特色的民俗美食,极大地吸引了各地的旅游者,他们在品尝“天津三绝”――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的同时,也会产生了解天津独特饮食文化的欲望,所以说天津的饮食和与之相关的各种民俗文化因素都可以成为民俗文化旅游的资源。

  一、天津饮食民俗的形成与特点

  在天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饮食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民俗事象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是揭示和研究一个地区社会生产水平、社会文化水平、物产资源的种类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种最显而易见的佐证。

  天津人饮食习俗的形成首先同它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的天津是退海之地,古有九河下梢之说,因为水域宽阔,距海又近,故水产极为丰富,品种也多,鱼、虾、蟹、蚌类,应有尽有。天津人喜食海鲜、河鲜,就是由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养成的。天津人有两句俗语:“吃上一顿鲜,死了也不冤。”又说:“吃鱼吃虾,天津为家。”都说明了天津人对海鲜、河鲜的嗜好。

  天津饮食文化的形成也受着历史传承、居民变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响。金代贞佑元年(1213年),始被命名为直沽寨,开始形成市镇。随着海运、漕运的发展,其地位日趋重要,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改名为天津。至清代中叶,天津已成为漕运、盐务并重的商业繁荣的大都会。从饮食风俗上看,有浓郁的本地特色,同时由于商旅来往,晋、鲁、豫及苏杭的饮食,都对天津人的饮食有一定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国租界林立。辛亥革命以后,天津又成了封建军阀和下台官僚的聚集地。故而西洋饮食,宫廷、官府菜肴,闽、粤、江浙菜在天津都有一定的市场。

  天津物产丰富,经济文化发达,民间饮食习俗基本上属于中国北方类型。但由于其居民五方杂处,故无论在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以及地方风味小吃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仅清末以来各类典籍中记载的民间美味就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不仅如此,民国时期《天津志略》中的“生活民俗”曾专就“食俗”而述,这在以往的方志中并不多见。文载“津门人处五方,其食欲虽性有所不能强同,但津门究有其特殊之食品。春有蚬、蛏、河豚、海蟹,秋有螃蟹,冬有铁雀、银鱼、黄芽、白菜等,至青鲫、白虾则四时皆有,盖地域使然也”。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的饮食文化”。 天津自古以来,集五地徙民,荟八域食俗。从饮食习俗看,天津人以面食为主,特别是面条与饺子和喜庆聚散有关系,这同山西人以面食为主的习俗是一样的。天津菜包括汉民菜、清真菜、素菜三大部分。总的特色为擅长烹制海鲜、河鲜,注重调味,讲究时令,适应面广,口味以咸鲜、清淡为主,讲汁芡,重火候,质地多样。小吃品种丰富。

  二、天津俗语中的饮食文化

  1.“拼死吃河豚”和“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影响天津饮食习俗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正因为天津依河傍海,具备丰富的河、海两鲜,我们的先民长期以鱼虾等水产品作为重要食物来源,民谚“天津卫三宗宝,银鱼、紫蟹、大红袄”中之银鱼、紫蟹皆为天津特有的名贵水产品。如果我们看一看元、明两朝人咏直沽的诗篇,诸如“蟹忆霜时贱”,“鱼傍海潮多”,“白鱼紫蟹四时肥”,“桃花春水上河豚” 之类,便可以想象出古人的饮食习惯对自然依赖是很强的,正因如此,天津诗人周宝善的《津门竹枝词》中有“时逢节令馔求精”的话,则道出了天津人在饮食方面特别讲求“应时”、“应节”的习俗。

  津地饮食丰富,民众爱吃会吃,尤喜食海鲜,不仅留下了“贴饽饽熬鱼”的传统美食,而且留下了天津人“拼死吃河豚”和“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的豪爽气概!在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载了天津人爱吃河豚的风俗:当时河豚只有天津产的最多。当地人吃河豚,就像吃蔬菜一样。可是河豚虽味美却含有剧毒,不一定家家都善于烹饪,也常有人吃河豚中毒而死的事情发生。姨丈牛惕园先生说,有一个人特别爱吃河豚,终于中毒而死。这已是可怕的癖好。但死后其人还托梦给妻子,责问:“祀我何不以河豚?” 这里把天津人“拼死吃河豚”的风气推演到至死不悔的程度。

  天津卫的俗语“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形象地说明了天津人爱吃海货的程度,为了吃海货,不惜把家当送入当铺换钱。严格地讲,天津人所谓的海货,大部分并非海产品,更不包括深海捕捞的海产品,只是指塘沽、大沽、北塘直到汉沽运河口渤海湾一带的季节性水产品而已。天津人认为:穷,不能穷在嘴上,每年每季的海鲜、河鲜一定要饱一饱口福,即使为此进当铺,也要大快朵颐。而且能否吃上“鲜”也是一个人体面的象征。

  2.“下馆子”与“添菜”。旧时,天津曾是中国最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元代漕运的发展及天津本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客商云集、贸易往来频繁的商埠重地,而且当时不少前朝遗老遗少、文人、政客、军阀等寓居津门,商人之间的交易和达官贵人的宴饮,极大的促进了天津餐饮业的空前发展,从而形成了天津人好“下馆子”的时尚。下馆子,就是到饭庄摆宴席请客吃饭。康熙元年,天津八大成饭庄的第一家――聚庆成饭庄开张营业,它标志着津菜的正式形成。那时,商人为了洽谈生意,经常要在饭庄宴请外地来津的客商。凡来津的各地客商到自己的商号后,都得先派人陪同去饭庄用餐,热情款待一番。

  每逢熟人在饭庄相遇,还讲究“添菜”之礼。即在饭庄吃饭时遇到相识之人在邻桌用餐,此时,必得前去客套一番,而后再为对方点一二样的好菜让跑堂的伙计送去,并说明是“?菖?菖爷给?菖?菖爷添的菜”。此举既显示出其喜好结交的热情,又给朋友增添了光彩,进一步密切了双方的关系,同时还可能结识新朋友和合作伙伴,一举数得。在天津下馆子习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中华全国风俗志》是民俗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影响广泛,其中的两首风俗诗在津门传唱多时。“数到珍羞是食羊,西瓠饺子辣酸汤。今朝供客添佳味,烙饼加摊韭菜黄。”以及“每逢朔望家家面,围坐呼餐个个欢。例菜攒来同祭品,粉皮豆剔两三盘”。在谈及天津酒席兴盛的原因时书中认为:北京的达官显贵们遇有大型招待难免有拘束之感,京津地近唇齿,美食有佳,故成群结队来津畅饮欢宴,兴致颇高。清末民初之时,大大小小的饭店、酒楼、食铺等林立街衢,成为天津这座大都会的亮丽风景,令人流连忘返。

  三、天津的特色小吃与民俗文化

  从现存最早康熙十四年的《天津卫志》到乾隆四年的《天津县志》、光绪二十五年的《重修天津府志》等方志中,民间小食数不胜数。春饼、煎糕粉、玫瑰饼、藤萝饼、腊八粥等,早已成为节令、岁时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明清两代漕运繁忙,构成了鲜明的码头文化的特色。船只来往,装卸货物,不能久留,匆忙之中就出现了很多具有区域色彩和职业特征的方便食品,所以津门荟萃了像贴饽饽熬小鱼、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大麻花、炸糕、锅巴菜、煎饼果子、果仁张之类的小吃。在天津人的饮食习惯中,早餐喜欢吃面茶,可谓百吃不厌。长期以来,面茶多以糜子面或小米面为粉料,撒上芝麻盐、香油、麻酱等,细腻适口,味道香浓。然而,面茶的“茶”字令人费解,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的记述也许能说明一二。原来,早先的面茶并非糜子面或小米面,而是在熬好的香茶汁中加入炒面,再加芝麻酱或牛乳或油酥,最后放少许食盐,成为一碗饱蕴香茗之气的面茶。

  天津小吃的特点是便于携带,可以拿在手上边走边吃,这是在漕运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快餐,它不可能是七碟八菜、满汉全席。南来北往的商船你卸我装,随时启航,哪有功夫坐在饭馆里品尝慢炖细烹的饮食?坐吃码头,谁还去闯荡世界。跟其他菜系盛在碗碟中的饮食风格大异其趣,天津人就餐时不用碗筷,也不必正襟危坐,用荷叶一包或用纸一托,卷起来就咬,可边走边吃,既方便省时,又价廉实惠,吃起来瓷实,还不耽误干活――这就是码头文化在天津民间饮食上的典型体现。

  总之,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潜在市场是非常巨大的,而其中的代表――饮食文化更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要把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成功并形成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全面深入的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充分融合饮食民俗的“津味儿”地域特征,增加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知识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开发出能够激起旅游者文化共鸣的旅游项目,从而实现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口小勇.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2] 王兆祥.天津民俗文化刍议[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3] 林希.九河下梢说码头[N].今晚报,1999-07-09.

  饮食文化特色旅游论文篇2:《浅论开封饮食文化特色及其旅游开发》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对旅游业的发展日益重要。开封历史悠久,饮食文化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在对开封饮食文化的特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旅游开发对策。

  [关键词] 饮食文化 旅游开发 开封

  旅游餐饮作为旅游产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开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深度发展。因此地方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对一个旅游地的旅游业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开封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其他菜系的摇篮――豫菜的发源地,灿烂悠久的历史使开封饮食文化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同时也对促进开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作用较大。在此种情况下,加强开封旅游饮食文化的特色及旅游开发研究很有必要。

  一、开封饮食文化的特色

  开封位于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先后七次成为中国的国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开封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1.豫菜渊源,菜具中和之味

  开封的饮食文化是大众文化。开封饮食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官、商、寺、民肴馔的完整体系。七代王朝在开封建都,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名流高士、富商大贾云集汴京,从而使官府肴馔应运而生,官府之肴馔,高雅清淡,鲜奇滋补。商业性质的中小型店铺遍布全城,提篮推车的串街小卖更是不计其数。汴京佛寺、道观百所之多,素馔斋食是寺庙观庵的主要饮食。民食的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果说官府的肴馔是开封的精华,那么市肆、民间的肴馔则是开封肴馔发展的基础,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结晶。明清两代,开封是“中原首邑”,民国时期,开封又是河南的省会,开封仍然是是南北商贾交流贸易的热闹地方。饮食文化的发展仍在继续,具有鲜明特色的开封肴馔四处传播,成为中国著名菜系之一――豫菜的代表,又被誉为“汴梁风味”。

  开封地处中州,烹饪方面则相应形成“菜具饮食中和之味”的特点。“中和之味”适合中州人的生理习惯等方面的需求,于人体的五脏六腑调和适中,确属美味中之上乘。这是开封菜,也是豫菜所独具的特色,集众美于一身,自立于中国烹饪之林。开封菜坚持“五味调和制汤提鲜,技法讲究刀工精湛,选料精细取料广泛”的特色,强调色、香、味、形、器、营养六要素有机的结合。“五味调和,口味适中”源于中州,是开封菜独有的特点。烹饪之圣伊尹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提出“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要做到“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开封菜调味的尺度一直承袭这一宗旨,形成了不可过咸、过辣、过甜,要求亦甜、亦咸、亦辣,不偏不倚,不藏不露。所以,开封菜适应性强,男女老少适口,四面八方皆宜。

  2.选料精细取料广泛,烹饪技法高超

  开封菜选料严谨,取材广泛。长期以来,根据时令变化,更替不同的原料。任何时令鲜料,仅选用精、鲜之时,过时者不用。开封菜技法全面,烹调细致,刀工精湛。煎、炸、熘、炖、烧等皆有所长,其中特别讲究火候的运用。火力可大可小,火势可猛可缓,火度可高可低,火时可长可短,变化颇多,不一而足。如传统名菜扒广肚,讲究文武用火、锅内成形,号称“无芡自来黏”。而熘可使油水交融,用油不见油,如传统菜糖醋软熘鲤鱼焙面,将炸好的鱼对入清汤熘制,烘出的“活汁”,酸、甜、咸三味俱全。

  3.风味小吃名扬天下

  开封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制作精美。虽是小吃,均极为讲究,已成为开封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开封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开封不仅有名扬全国,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和“中国名点”的开封第一楼小笼包子,其他如桶子鸡、炒凉粉、黄焖鱼、杏仁茶等等风味小吃也各具特色,不一而足。说开封满街的美食一点都不为过,开封许多的美食店铺,大都随意地开在路边,方便实惠且物美价廉,让人随时随地换换口味,美餐一顿。开封晚上夜市更是生意兴隆,热闹非凡,在开封,最著名的夜市是鼓楼夜市,已入选为全国十大夜市。这里共有800多家摊点、铺位,其中经营小吃的就有l40多家,有l20多个品种,成为国内外游客游在开封、吃在开封的必经之处,而统一进场,l0分钟入场完毕的特有场景也成为鼓楼夜市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开封特色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

  民以食为天,旅以食为先。近年来,随着开封旅游业的兴旺与发展,开封地方饮食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之一,为开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在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的背后,开封地方饮食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知名度不高,缺乏精品和品牌、消费环境欠佳,以及文化韵味显现不足等问题。为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去进一步开发开封丰富的饮食文化。

  1.政府重视和扶持

  目前开封旅游餐饮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对开封饮食文化开发缺乏深入挖掘,同时开封饮食文化在政策的扶持与社会支持方面力度不够。开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还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与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有统一的政策。因此开封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开封饮食文化发展,政府必须明确开封旅游餐饮业在对开封旅游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建立旅游强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开封相关部门成立旅游饮食文化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开展旅游餐饮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提出扶持政策,促进其发展壮大。

  2.加强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规划

  首先对旅游饮食景观空间布局规划。饮食文化景观是借助餐馆特色、菜肴特色等多方面的物质形态来体现。由于开封饮食文化种类、类型、风味,以及档次的不同,开封在饮食文化布局方面要按照适当聚集又分散的特点来布局。如高档旅游餐饮应该布局在开封老城区,特别是开封宋街,以及景点附近,地方风味小吃应该集中布局,建设规划好鼓楼夜市,使之成为一个景观。此外也对饮食建筑景观进行规划。开封的饮食建筑景观突出宋代建筑的特色,是开封饮食业打造鲜明形象的关键之一。因此开封的一些酒店必须很好地和历史相结合,神形兼备地体现宋代东京建筑特色,才能有别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食文化旅游,使游客在开封能够体验到一种厚重的宋文化饮食就餐环境。

  其次特色旅游饮食的开发规划。开封旅游餐饮文化要做大做强,开发具有开封本地特色的饮食文化品种是关键。为此对开封悠久饮食文化内容挖掘整理是最基础的工作,组织相当的人力,在全市范围内对历史饮食文化进一步挖掘、整理,做到古为今用。二是根据开封饮食文化的历史,在地方菜肴和饮食品种方面的创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旅游餐饮品种,突出开封的豫菜渊源,菜具中和之味的特色。三是对开封小吃的规划,开封的小吃很有特色,应该对开封小吃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争取把开封鼓楼夜市规划开发成为闻名全国的夜市点,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要加强人才培养的规划。饮食文化的开发和发展,人才是关键。首先是餐饮企业管理者的文化素质的提高。目前开封部分餐饮企业管理者文化素质偏低,思想不够解放,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应该加强对重点管理人员的培养。其次是厨师队伍的培养和规划,目前厨师队伍老化、弱化,传统的名肴、名菜几近失传,厨师队伍要有教育培训作支撑,因此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培养适合现代市场经济,又熟知餐饮文化,掌握餐饮技术的人才是产业形成的关键。

  3.树立形象,加强营销宣传

  开封在旅游业对外宣传促销中,应把开封饮食文化作为不可少的内容。为此应做专题宣传,隆重推出,在旅游线路编制中,可以考虑开封饮食文化的介入,或穿插在一些线路中间,或编制饮食文化旅游专线。其次要将饮食文化与美食节与美食街的建设联系起来。美食节和美食街要突出特色和主题,具有号召力、吸引力的主题性美食节将会更快、更有力地吸引旅游者的眼球。二是开封可以通过举办“开封美食节”来弘扬开封的饮食文化。中国公认的四大“厨神”之一的伊尹就出生在河南开封,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宰相,精于烹饪,后人尊其为“烹饪鼻祖”,可以利用伊尹举办伊尹国际饮食文化节,招徕吸引更多游客。同时也要兴建开封的美食街和办好鼓楼夜市,使旅游者可以尽情领略当地的美食。三是开发生产开封饮食文化商品,把开封代表菜肴、食点作为重要土特产和旅游商品进行开发生产,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商品,注意增加文化含量,激发游客购买兴趣,提高旅游购物比重,广泛传播开封饮食文化。

  4.建设绿色消费环境

  优美消费环境对饮食文化的旅游发展至关重要,开封一定要注意开封的环境卫生的整治,给游客树立一个良好的饮食文化消费环境。首先是要做好开封的城市风貌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加强绿化,给游客一个干净卫生的城市印象。其次要在游客集中的景区、街区、车站码头,开辟餐饮区,加强对各个餐饮点的卫生管理,规范市场,搞好卫生,使游客吃的放心。

  参考文献:

  [1]吴长亮:关于振兴豫菜的思路探讨[J].决策探索,2007,(4):92-93

  [2]历史悠久的开封饮食文化[EB/OL].

  饮食文化特色论文:《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摘要】“民以食为先”,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在中国古老的文化背景下,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呈现了多元化特点,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关键词】饮食;文化;特色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一、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是指饮食与食物的搭配习惯,具体指酒、菜、饭的搭配。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最早的饮食结构已不可考,但可从古文献中找到些许线索。《礼制・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这说明当时的饮食文化结构已初具,并有一定的饮食习俗。从先秦开始,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就成为了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我国的饮食顶峰可谓是满汉全席。主宴为汉菜,菜肴总数为108件,其中南菜(主要为苏菜)54件,北菜(主要为鲁菜)54件,点菜不在其中,随点随到,副食为满洲点心,计大小花色品种共44道。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航录》中有一份满汉全席的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录。满汉全席包括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百宴和节令宴六种宴席。

  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讲究“色、香、味、形、艺”俱全,烹调方法极为讲究,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几十种方法,不胜枚举。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物产和风俗的差异,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改良和创新,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等,所有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独特的魅力,就是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四、营养保健

  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平常人们常常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总之,中国饮食不仅仅满足人们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而且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对美的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参考文献】

  [1]王新婷, 金鸣娟, 姚晚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赵洪恩, 李宝席. 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3]王爱民. 中国餐饮业发展新趋势[J]. 烹调知识, 2005(11).


猜你喜欢:

1.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作文

2.中国饮食文化礼仪

3.中国饮食文化作文

4.谈中国的饮食礼仪

5.阜阳的饮食文化知识

浅谈饮食文化特色旅游论文范文

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中国的饮食文化成为了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饮食文化特色旅游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饮食文化特色旅游论文篇1:《天津民俗旅游中的饮食文化特色》 摘 要:天津不仅具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1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