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

  保护和传承中国建筑文化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关系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崛起,及与世界建筑文化的交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一:闽西客家培田古民居的建筑与文化

  论文导读:此地居民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50多座宗祠、民居、书院,构成了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科学的布局规划,舒适安逸的功能,精湛的工艺,使法国一位建筑博士临此考察,称赞它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说,在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影响下,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保存和再生成“新”的地方识别性,延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代文化结合形成新的文脉,并使之得到延续,是进行城镇规划和建设时值得深思的课题。

  关键词:古民居,布局,建筑风格,传统文化

  1999 年在北京召开的主题为“21世纪的建筑”的UIA 大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北京宪章》明确指出:“建筑是地区的产物,其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使地方文脉发扬光大”[1]。国际建协也将跨世纪的建筑设计的主导思想确定为重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由此可见地域性建筑在建筑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最主要的载体便是传统民居。本文所述的培田古民居在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挖掘、研究、开发等系列工作的开展都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积极作用。

  1 背景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西南向约20公里处。坐落于一个闽西的客家山区里。相传,他们的祖先吴八四郎,于元朝末年为躲避战乱而迁移到这里,繁衍至今已历34世,时近700年。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此地居民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50多座宗祠、民居、书院,构成了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

  2 方位与布局

  培田坐落在宣和乡境内,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余脉三道绿色屏障,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怀抱,抵挡了寒流霜害、夏秋台风的侵袭;村外的五个山头,则似五虎踞护,护佑着培田的安宁。一条官道擦村而过,通往长汀、连城,培田便是长汀连城两县官道上的驿站。一条河溪环绕着以“九厅十八井”为代表的古建筑群,既供村边农田灌溉之用,又保村内生活所需。从建筑的外部空间和环境模式来分析,客家建筑的选址也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客家人在选择理想的宅基时,首先要观山势。这是因为,在风水理论中,山就是“龙”。山势的高与低、起伏与蜿蜒,就是“龙”的形态变化,“山脉”即“龙脉”,起伏、蜿蜒、运动的“龙”被认为可以“藏风聚气”[2]。其次是察水流,水流缓慢、平稳、弯曲、环绕,即是理想之水。

  九厅十八井是我国南方客家乡土建筑三大典型代表之一。这类形态的建筑在闽西培田最为常见,因其院落重重、天井众多而得名。这种建筑模式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及南方自然地理条件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免费论文参考网。九厅是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其厅、井布局合理,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会客接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饮沐。它集政、经、居、教于一体。九厅十八井的空间形态特点是:主厅堂面东,横屋南北朝向。朝向好、光线足、空间大,又采用一厅两房平面布局,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从这里反映出客家人的精明,他们既考虑到主厅堂华丽高大,满足礼仪的要求,又照顾到平时居家过日子的使用方便,可谓匠心独具[3 ] 。

  3 建筑与设计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古书院、2座跨街古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其中以“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为代表,占地面积均在6900平方米以上,是著名的“九厅十八井”。

  “大夫第”因主人吴昌同荣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厅高堂阔,宴请120张桌客可不出户。正厅偏厅厢房间均有厅门相通,开则连成一体,闭则自成一隅,通风采光,均为上乘。其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风、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雕刻工匠,三代相传。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特点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科学的布局规划,舒适安逸的功能,精湛的工艺,使法国一位建筑博士临此考察,称赞它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衍庆堂”为明代建筑。其建筑结构与“大夫第”大体相同,但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与北京四合院门前设置相差无异,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传承。

  “官厅”原称“大屋”,为吴氏接待过往官员所设,故称“官厅”。相传该厅为吴纯熙挖八窝金窖而建。“官厅”高墙耸立,四围封闭,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专供妇女洗涤之用。这里布局为前塘后阁式五进厅。前设月塘,一取水克火之意;二取“九厅十八井,井井水归塘”之缘;三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尽财源滚滚来”。“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巧。正厅设置“泰阶”,对不同级别的官员有不同的约束和规定,体现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中厅隔扇均为九重鎏金透雕。挑梁则为鎏金浮雕。梁柱间、桎枋间的雕花,全为双面对称镂空雕。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厅为宗放议事厅。左右花厅则专供主人休闲会友。楼下厅为学馆,楼上厅为藏书阁。

  培田村以千米古街为界,西侧并列着二十几座祠堂。尽管客家先人屡经漂泊,不断迁徙,却从不曾忘记“敬祖不敬神”的古训。免费论文参考网。所以,大凡客家聚居地必有家庙,即祠堂。在客家民居中,客家人总是倾其所有装饰祀奉祖堂或祠堂,祖堂敞亮而庄重,,培田祖祠的重要建筑特征是十分注重门庐构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斗拱垒撑立石柱雕梁,架飞檐翘角,安红门画彩栋,悬金字牌匾,绘木壁漆画,极为富丽堂皇。正中设置的祖龛金碧辉煌,祖龛上题堂号,两侧贴堂联,多点出发祥地或望族的郡号,或炫耀祖公功绩及劝勉后代[4] 。它反映了客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4建筑与文化。

  客家先祖本是中原世族,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风影响,重视文化教育。所以,崇尚教育就成为客家人文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5 ] 。这种特征也融入了客家的建筑之中,从而成为培田古民居不可或缺的建筑文化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培田古民居体系中的书院建筑与“容膝居”等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上。

  首先是书院。据载,明清时期培田有书院20多所,这显然与培田客家先祖崇尚“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的理念是分不开的。明朝成化年间,七世祖吴祖宽在培田创办“石头丘草堂”并逐步扩大,到清末,则发展为文有“南山书院”,武有“般若堂”为代表的文武兼修的教育局面。“南山书院”从顺治七年到乾隆三十年,培养出191位秀才,其中官位最高者达到三品。村里很多门楼和厅堂里悬挂着对联和扁额,文彩非凡,意境深邃。纪晓岚曾被官厅“来继治平”“斗山并峙”等气贯长虹的楹联牌匾以及培田客家人殷实的文化涵养所震撼。参观书院时,挥毫题下“渤水蜚英”题匾,成为培田千块名人名匾之一。

  另外,培田先祖没有忽视对妇女的文化教育和民间实际技艺的承传。他们又建了“容膝居”和“修竹楼”。“容膝居”成为三朝宗族妇女学校。在容膝居内,不但学习文化,而且“可谈风月”。“修竹楼”以交流技艺为主,培田先祖精湛的泥、木、雕、塑、剪技艺大都源传于此。可以说,明清时期培田学校之多,功能之全,制度之严,全国罕见。

  5 结语

  培田的古民居建筑正因为科学的布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工艺,被专家誉称为“民间故宫”“中国客家建筑奇葩”。它是客家先祖客旅生涯中的精神家园,是中国近几百年人文的活文库,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免费论文参考网。为此,我们应以更高的角度和更长远的眼光对这些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加以保护。也就是说,在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影响下,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保存和再生成“新”的地方识别性,延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代文化结合形成新的文脉,并使之得到延续,是进行城镇规划和建设时值得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窦以德. 北京宪章,曙光.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陈李冬.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温州大学学报.2005.6

  [3 ]戴志坚. 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9.

  [4]黄联辉,戴志坚.闽西客家民居的形态成因浅析.福建建筑2009 年第3 期

  [5 ]谢重光,李玉祥. 闽西客家. 北京: 三联书店,2002. 9.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二:浅谈20世纪早期的中国建筑

  论文导读:中国本土原有的封建建筑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灵魂,浅谈20世纪早期的中国建筑。

  关键词:欧洲建筑样式,建筑文化,中国灵魂

  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经济模式的逐渐变化,中国本土原有的封建建筑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有的一些建筑手法已经不适合新时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商业化要求,这迫切要求中国的建筑出现新的变化,这个时期出现了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新建筑体系是和近代我国的工业化、近代化、城市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形成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从西方国家直接的传入和引进;二是中国原有的建筑主动的去适应这个要求进行变化、改造、转型的。我国的新建筑体系主要是通过第一种模式建立起来的,经过了一系列发展加上大批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并回国参与中国建筑的构件,并大量运用新的建筑技术和新材料,中西建筑文化的大幅度交流冲破了封建时代的阻隔,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新建筑体系也成为中国近代建筑的活动主流。发表论文,中国灵魂。

  一、 西方近现代建筑样式在中国的运用

  ( 1)西方近代折衷主义样式

  这类建筑中的代表作就是建于 1921-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新楼。从平面上看类似一个正方形,大楼主体采用最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的外立面模仿砖石结构,处理成严谨的新古典主义形式。从横向的角度看全楼有5段,中间的部分有贯穿3层高的仿罗马科林斯式双柱,底层的营业大厅的内部装潢有拱形玻璃天棚和整根意大利大理石雕琢的爱奥尼式柱廊。其它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还有建于 1924年的北京大陆银行;建于 1911年的清华大学校门和清华学堂等。这类建筑的装饰性和功能性基本上适应了当时中国部分城市的需求,因此得以大量涌入给中国的建筑格局带了巨大的变化。

  ( 2)中西混合式建筑

  随着城市部分地区的建筑西方化在这些地区的边缘或者相近地区也受到了影响,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它们只可能把西方建筑的一些表现手法和要素揉入中式建筑的主体或者把西方建筑的主体中注入中式建筑的要素。这类建筑在一些旧式消费场所和清末一些新建的政府部门中得到了很大的运用。

  为了适应顾客人流增多和商品陈列的要求,旧式的消费场所等修改门面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采用新材料玻璃开柜,突出招牌等手段,同时为了商业竞争的目的而形成追求“洋气”门面的风气。这些改造主要是模仿西方建筑的一些手法,但是由于模仿的个体本身以出现折衷主义的趋势,再加上辗转套搬,结果造成了很复杂的变体。这些店面的改进是近代中国商业在比较低的条件下追求商业广告效果的产物,对中小城镇和其它类型的建筑造型也有很明显的影响。

  ( 3)装饰艺术和现代式

  20 世纪 30年代初,欧美新兴的摩登风格——装饰艺术样式和西方功能主义的现代主义风格也慢慢开始在中国登陆。装饰艺术样式是一种向国际式过度的样式,他的主要特点是体形简洁、明快,喜欢使用阶梯型的体块组合,流线型的圆弧转角,横竖线条的墙面划分和几何图案的浮雕装饰。中国建筑师在当时把这两类设计样式统称为“现代式”,许多设计师热心参与了现代式的新潮设计,不过当中以装饰艺术样式为主题,少数已是准“国际式”和地道的现代派建筑。发表论文,中国灵魂。

  二、 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中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

  从 20世纪 20年代开始,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根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中国固有样式”的探索。随着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除了将本土建筑“洋化”外,还有着另一类趋向就是尽力将外来建筑“本土化”,这类趋向经过由外国建筑师发起,后由中国建筑师引向了高潮后形成了在 20世纪 30年代在全国推广的“中国固有样式”的建筑风格。

  早在 19世纪时期,为了适应中国习俗,迎合中国人心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兴建教会学校和教堂时,就开始尝试使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来修建校园或者教堂。在前期,在屋身保持西方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揉入以南方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在后期主要特点是关注屋身和屋顶的整合,把以南方民间样式为摹本转变以北方官式样式为摹本,整体形象走向了宫殿式的仿古追求。

  以 1925年中山陵设计竞赛为标志,中国建筑师开始了传统建筑复兴的设计活动。这股传统复兴建筑,在“中国化”的处理上差别很大,当时针对这些建筑的不同形式,大体上把它们概括成三种设计模式:第一种是被视为仿古做法的“宫殿式”;第二种是被视为折中做法的“混合式”;第三种是被视为新潮做法的“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这三类处理手法不仅仅为中国近代复兴传统建筑提供了不同的道路,也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做了必要的演示。实际上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道路也基本上沿着这样的道路前进。“中国固有样式”的探索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是伟大的一页,它留给了我们一些成功的建筑和可以借鉴的处理方法,更激励着后来的建筑师更好的去中国式建筑的发展。发表论文,中国灵魂。发表论文,中国灵魂。

  处于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建筑基本上在坚持自己独立的发展轨道,许多西方建筑元素只是起到了衬托和完善的作用,换句简单的话来说中国本土的建筑文化吸收西方的积极因素取得了新时期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特别是 20世纪早期的建筑在我国建筑的发展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是中国建筑由古典向现代转化的一个缓冲期,所以在这个过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建筑造型,有些建筑在今天看来可能是不成熟的,但是他们那种伟大的尝试确实给后来的建筑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道路和方法。

  三、 当代建筑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建筑的发展在功能要求的趋势下造型趋向单一模式,国际主义的建筑充斥了世界各个大小城市,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很多人所深深关心的,在这里仅就个人观点对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一些设想:

  ( 1)重塑中国建筑的灵魂

  一些古典的建筑样式和构件可以成为建筑的细部装饰或者点缀,而不应该成为建筑的主体来支配建筑本身。在本文中,也多次提到了中外建筑师大多数时候走的折衷路线,广集百家之长根据建筑自身的情况具体处理,很多很古典的中式建筑为了装饰和功能的需要也大胆的采用西方的建筑构件和装饰手法,但是在建筑本身却不依附任何的风格或者样式。实际上支撑建筑的不是砖瓦门窗,而是文化和思想。

  ( 2)平衡中国建筑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平衡功能和形式的过程中,要灵活掌握。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功能为主体的建筑考虑到经济因素,视情况来处理装饰,即使是成本低的也要作到少而精。而在一些大型建筑或者公共活动场所就不应该只把功能放在第一位了,用科学的态度有效的使用好装饰效果,做出中国的特色。

  结语

  当今世界,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很多建筑都受到同一种风格的影响,在高度功能化的基础上外型上出现大范围雷同。发表论文,中国灵魂。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国家提出了建筑文化回归“民族主义”的口号。发表论文,中国灵魂。如何正确的对待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便成为了一个令人思索的问题,研究并借鉴 20世纪早期这段时间的中国建筑中中国化的努力是很有必要的,学习当时如何把国外在某些区域的先进东西融合到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中,再创中国建筑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总序(一)——论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吴良镛华中建筑2002-12-30

  2、门—中国建筑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嬗变曲全岳重庆大学2012-05-01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1.传统文化论文

2.世界建筑艺术论文

3.关于大专建筑毕业论文范文

4.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论文

130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