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山西面食风俗文化论文有哪些(2)

山西面食风俗文化论文有哪些(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山西面食风俗文化论文有哪些

  山西文化论文篇1

  浅析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摘要:山西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山西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山西省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本文就山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战略对策。

  关键词:山西省 文化旅游 产业发展

  旅游资源丰富是山西省的主要特色之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山西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地位。最近几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山西政府的重要支持,对于山西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转型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山西发展旅游文化的资源优势分析

  1、文物古迹文化源远流长

  山西是中国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素有“中国地上文物宝库”之称,在2008年首届中国文化旅游评选中,五台山、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就跻身十大品牌。山西主要名胜古迹遍布于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县,数量之多是国内其他任何省、市无法相提并论的。山西保留下来的各类地面不可移动文物总数达3.5万余处,在全国仅有两个省份达到了3万处以上。宋辽及以前的地面建筑占全国总量的72%;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国总数的11. 5%,雄居全国第一。

  2、民俗文化风格独特

  山西的民俗文化的精髓在于民间艺术文化和晋商文化。戏曲、杂技、小调、刺绣等构成了山西民间艺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山西的戏曲、歌舞遍及城乡,现有剧种占全国的1/6 ,并且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就有32项。山西商人被列为国内三大商帮之首,称雄商界五个多世纪,至今广为流传的“走西口”和《立秋》话剧的上演真实地映照了晋商的辉煌历史。晋商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日升昌”票号,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行业务,展现出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晋商精神。

  3、历史名人文化魅力无穷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山西造就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构成了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史前传说人物炎帝、嫘祖、尧、舜、禹等都曾在山西留下不少文化遗迹。古代山西的文学诗人也是层出不穷,白居易、王勃、王维、王之涣、柳宗元都在中国诗坛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现代、当代的大师则有赵树理、董寿平等。

  二、山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深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不准确

  周所周知,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文物古迹、历史文物氛围。山西的确有着丰富的宗教建筑、晋商风俗等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由于缺乏深度开发和科学整合的原因,所以很难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起独特形象。山西旅游的开发应该让游客在看到这些文物古迹的同时,聆听到一种能融于一种历史文化的氛围中的声音。就拿耗资6 000多万元、历时3年建成的清徐三国城,整体风格已然不再是是汉魏建筑。清徐不能因为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故里而将其定位成演绎三国的最佳场所,而应该着力提升“醋都”和“葡乡”品牌,以响应享誉全国陈醋文化和葡萄文化。

  2、旅游产品优势不明显,缺乏文化内涵

  总体来说,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与山西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状况还很不相称。近几年山西在开发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过程中缺乏统一的主题,与之相应的文化旅游产品则呈现出“散、小、弱”的特点。虽然山西戏曲、民谣、书画等文化艺术类产品丰富,但在世界的知名度却并不高。近几年山西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出了诸多节庆活动,如五台山佛教文化艺术节、晋商文化艺术节、大同云冈国际旅游节、黄河壶口国际旅游月等,但旅游产品优势并不明显,市场化程度仍然存在较低的现象。

  三、山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研究

  1、实施“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突出重点、创立品牌”的开发战略

  发展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要对全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处理好区域间“线与线”和区域内“点与线”的关系,以达到低投入和高产出的效果,从而避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盲目状态。而且要推行“品牌”战略,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重点建设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文化旅游项目上。

  2、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的文化特色

  山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该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市场需求,将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与开发文化特色相结合。近几年来,山西在这方面有了初步进步,山西“大院游”就是很好的例子:具有精致建筑、独特格局、浓郁礼仪风俗的山西大院,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远道而来的游客。“大院游”告诉我们:要想创出文化旅游品牌,必须用心去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突出其文化特色。

  另外,山西不仅要开发现有显现的文化旅游资源,更要注重潜在资源的开发。应该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广泛搜集、调研、整理和挖掘具有潜在优势的文化资源,为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3、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应该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葺。只有这样,山西的文化文化旅游产业才会有可能持续发展的趋势。做好保护工作,首先要借助于法律手段,政府应当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严格禁止和避免人为的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使旅游资源的保护走上法治化轨道。其次,要在加强法制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葺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应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在生态旅游区树立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文物古迹定期检查,及时维修。

  参考文献:

  [1]山西省文化厅.山西文化产业调研报告[C]. 2008(02)

  [2]张慧霞.对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5)

  [3]阮洋.文化旅游能否让“晋善晋美”越来越响[N].山西市场导报,2012(05)

  [4]袁纯清.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山西日报,2011(10)

  [5].张铁锁.从竞争优势理论看山西旅游业的发展[J].晋阳学报,2002(5)

  山西文化论文篇2

  试谈山西地名文化

  摘要:地名学作为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显现出它的重要意义。地名涵盖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等诸多内容。本论文通过搜集整理山西省内的地名,将其归类分析,结合民俗学和地理学相关理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地名的文化含义,从一个新的角度显示出山西省的悠久历史文化。

  关键词:地名;文化;山西

  “中国传统地名学包含有“地名”、“嘉名”、“别名”等概念。其命名原则大致有方位原则、“以山为名”、“因水为名”、“以具体地理实体为名”、“因事名之”、“年号地名”、“以形得名”、以人物姓氏为名、虚词方位词不单独为名等原则。古人在一些诸如《尚书》《华阳国志》等经典中有了关于命名原则的记录。刘胜佳认为现代地名命名原则大致为相对稳定的原则,反映地域特点的原则,要有科学性的原则,为人民群众接受的原则等。可以看出,虽然传统经典中对命名方式一带而过不加分析,更没有系统性和专业性而言,但它在内容上已与现代地名学的命名原则不谋而合。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古代地名学的研究高度,现代地名学命名原则不过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而已。

  山西省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之一,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地上文物和无法统计的地下文物,当然也包括山西古老的、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地名文化。本文通过收集山西省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名称加以归类分析,以探寻地名背后的文化含义。

  一、自然环境相关的地名

  水在山西民众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中更为明显。而在二十二处地名中有八处与汾河相关,一河系八城,确实少见。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而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河道纵贯三晋,冲积了大片的平原和谷底,为两岸农业生产带来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灌溉水源。早期聚落多产生于河流附近,这就是城市的雏形。同时,河流也提供了水运的便利,为货物流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早期市场的形成。同样,在山西的早期城市形成过程中,汾河功不可没。汾河谷地和平原成为山西的早期城市带,也为现代山西的城市布局奠定了基础。如今,山西省内约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集中于汾河及其流域。延及至地名,山西境内与汾河相关的地名有太原、阳曲等地。

  民俗,即广大人民共同的心理认同。地名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事项。从而,可以看出汾河之于汾河流域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在对一个无名之地命名时,首先想到了汾河。通过借该地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来命名,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着稳定的民众心理认同,更加体会到水对农业社会的深刻影响。

  与河流相关类似,在调查中,山西共有十九处地名与所处地形地貌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由于山西地处中国二级阶梯,位于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几大山脉纵贯全省,因山地多而平原少,有相当多的城市不得不选址于山脚甚至山中。有十四处县名与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五台县,因境内东北五台山而得名。有些则是直接以山名为县名,如稷山县,因县南有山名为稷山;又如浮山县,因县西部有浮山,故以此为名。可以看出,在行政区划名称产生之前,地理名称即以产生,即现有山名,后有城名。在城名未产生时,当地民众是以山来代指该区域的,久而久之,约定俗成的将山名当做了城市的名字。

  还有一些地名比较奇特,如“隰县”,“隰”字意为地面较湿,是沼泽的意思。“高平县”则意为四周是山,中有平地。“绛县”的“绛”意为附近的山上寸草不生,遍布红土,所以山为“绛山”,而县城也名为“绛县”。如此简单的几个字,却包含了当地特有的地理风貌。

  二、文化环境相关的地名

  (一)历史传说的影响

  山西省是中华文化的摇篮之一,晋南地区更是尧舜禹传说的发祥地,至今仍有许多城市的别名与上古帝王相关。如临汾别称“尧都”,永济别称“舜都”。还有无法计数的尧舜遗迹,如“姑射山”,“尧陵”,“尧庙”等。春秋时期,山西成为晋国所在地,在曲沃县有晋侯墓地遗址。此后,汉唐等朝代,山西北部成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处,民族融合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历史传说隐约在地名中体现出来。其中,有受古代帝王影响,如“灵丘县”,“灵”意为赵武灵王,“丘”意为坟墓,即赵武灵王的坟墓所在地,故名灵丘。有受古代名人贤士影响,如“介休”,因介山(绵山)得名。春秋时介子推隐居与绵山,后人崇敬他的高尚德操,将绵山成为介。受传说影响,如“灵石县”,因传说汉文帝巡幸至此,于河中挖出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刻有“大道永吉”四字,以为奇物,故名“灵石”。后人推测,此石当为陨石,由当地官员为讨好皇帝,故意刻字掩埋,当时崇尚迷信,加以推崇,最后甚至作为地名流传下来。

  在民众心中,永远存在着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生产上祈求风调雨顺,在生活上祈求家人平安幸福,祈求社会安定没有战乱。在民众为孩子取名时也多会选一个吉利的好名字,甚至还会通过生辰八字来验看。在地名上更是如此,统治者和当地居民为了使该地四季平安,风调雨顺,自然而然的要为这个地区起一个蕴含美好祝愿的名字。如怀仁县,因为辽代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面会东城,取怀想仁人之义,故名怀仁。

  (二)交通及军事因素

  在古代社会,可以选用的交通方式极为有限,只有坐船和骑马。随着古代交通网的完善,驿站成为当时社会交通线的重要一环。一些重要驿站甚至可以带动附近的商业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城镇的中心。而这个城镇的名字自然也与驿站和交通线相关。调查中有三处地名与交通或者驿站相关,分别是运城,侯马,阳城。运城得名于当地的盐运,由于运城盛产池盐,从而盐运发达,元代设置了运司衙门,渐渐将“运城”作为了当地的名字。侯马市原为明朝绛州金台驿所在,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要冲,因配备马匹多,过往人员多在此等候,换乘马匹,故名“侯马”。阳城县,因原为阳陵驿的所在,故名阳城。交通区位作为城市产生的原因是很普遍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货物流通更加频繁,对交通的依赖也就更加明显。

  晋北作为中原农耕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自古战乱不止。从战国时期赵国修长城抵御“胡人”开始,到汉朝与匈奴部落的战争,再到唐朝与突厥人的作战,一直延续到明代与蒙古部落的战争为最盛。明代中期以后,国力衰微,无力发起对蒙古部落的大规模军事打击,只得借助修筑长城来抵御蒙古骑兵南下,并在长城沿线设立“卫所”,实施军垦,长久驻扎。这些卫所经过时间的消逝和明朝的灭亡,军事作用逐渐消失,成为城镇。山西北部存在有大量明代军垦遗迹,保存至今,有的成为县城,其大多分布于太原以北的地区,尤其在长城附近最为密集。由此可见当年守边任务的繁重和边境局面的紧张。

  军事要塞的作用决定了它具有实效性。随着政权和政策的变动,军事部署也在发生变化。清朝时注重发展与蒙古各部的关系,民族战争基本消失,这些军镇也随之丧失军事作用,成为通商的集镇。

  地名仅仅包含几个汉字,但是在这几个字的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地名的研究,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甚至可以大概了解这个城市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情景。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地名委员会,辽宁省地名学研究会编.地名学研究,第一集.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2]中国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地名学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5.

  [3]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史.2002.

  [4]于德全.地名考略.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

  [5]刘纬毅.山西历史地名录.太原:《地名知识》编辑部.1979.


猜你喜欢:

1.山西文化论文参考范文

2.山西民俗文化论文

3.山西文化方面论文

4.山西晋南文化论文

3019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