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文化研究>

山西文化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山西是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大省,在旅游发展中如何将它们转化为物质财富,树立山西独特的文化形象,到位的宣传是关键性因素。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山西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山西文化论文篇1

  浅析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摘要:山西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山西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山西省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本文就山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战略对策。

  关键词:山西省 文化旅游 产业发展

  旅游资源丰富是山西省的主要特色之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山西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地位。最近几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山西政府的重要支持,对于山西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转型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山西发展旅游文化的资源优势分析

  1、文物古迹文化源远流长

  山西是中国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素有“中国地上文物宝库”之称,在2008年首届中国文化旅游评选中,五台山、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就跻身十大品牌。山西主要名胜古迹遍布于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县,数量之多是国内其他任何省、市无法相提并论的。山西保留下来的各类地面不可移动文物总数达3.5万余处,在全国仅有两个省份达到了3万处以上。宋辽及以前的地面建筑占全国总量的72%;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国总数的11. 5%,雄居全国第一。

  2、民俗文化风格独特

  山西的民俗文化的精髓在于民间艺术文化和晋商文化。戏曲、杂技、小调、刺绣等构成了山西民间艺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山西的戏曲、歌舞遍及城乡,现有剧种占全国的1/6 ,并且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就有32项。山西商人被列为国内三大商帮之首,称雄商界五个多世纪,至今广为流传的“走西口”和《立秋》话剧的上演真实地映照了晋商的辉煌历史。晋商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日升昌”票号,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行业务,展现出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晋商精神。

  3、历史名人文化魅力无穷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山西造就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构成了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史前传说人物炎帝、嫘祖、尧、舜、禹等都曾在山西留下不少文化遗迹。古代山西的文学诗人也是层出不穷,白居易、王勃、王维、王之涣、柳宗元都在中国诗坛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现代、当代的大师则有赵树理、董寿平等。

  二、山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深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不准确

  周所周知,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文物古迹、历史文物氛围。山西的确有着丰富的宗教建筑、晋商风俗等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由于缺乏深度开发和科学整合的原因,所以很难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起独特形象。山西旅游的开发应该让游客在看到这些文物古迹的同时,聆听到一种能融于一种历史文化的氛围中的声音。就拿耗资6 000多万元、历时3年建成的清徐三国城,整体风格已然不再是是汉魏建筑。清徐不能因为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故里而将其定位成演绎三国的最佳场所,而应该着力提升“醋都”和“葡乡”品牌,以响应享誉全国陈醋文化和葡萄文化。

  2、旅游产品优势不明显,缺乏文化内涵

  总体来说,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与山西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状况还很不相称。近几年山西在开发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过程中缺乏统一的主题,与之相应的文化旅游产品则呈现出“散、小、弱”的特点。虽然山西戏曲、民谣、书画等文化艺术类产品丰富,但在世界的知名度却并不高。近几年山西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出了诸多节庆活动,如五台山佛教文化艺术节、晋商文化艺术节、大同云冈国际旅游节、黄河壶口国际旅游月等,但旅游产品优势并不明显,市场化程度仍然存在较低的现象。

  三、山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研究

  1、实施“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突出重点、创立品牌”的开发战略

  发展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要对全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处理好区域间“线与线”和区域内“点与线”的关系,以达到低投入和高产出的效果,从而避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盲目状态。而且要推行“品牌”战略,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重点建设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文化旅游项目上。

  2、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的文化特色

  山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该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市场需求,将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与开发文化特色相结合。近几年来,山西在这方面有了初步进步,山西“大院游”就是很好的例子:具有精致建筑、独特格局、浓郁礼仪风俗的山西大院,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远道而来的游客。“大院游”告诉我们:要想创出文化旅游品牌,必须用心去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突出其文化特色。

  另外,山西不仅要开发现有显现的文化旅游资源,更要注重潜在资源的开发。应该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广泛搜集、调研、整理和挖掘具有潜在优势的文化资源,为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3、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应该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葺。只有这样,山西的文化文化旅游产业才会有可能持续发展的趋势。做好保护工作,首先要借助于法律手段,政府应当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严格禁止和避免人为的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使旅游资源的保护走上法治化轨道。其次,要在加强法制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葺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应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在生态旅游区树立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文物古迹定期检查,及时维修。

  参考文献:

  [1]山西省文化厅.山西文化产业调研报告[C]. 2008(02)

  [2]张慧霞.对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5)

  [3]阮洋.文化旅游能否让“晋善晋美”越来越响[N].山西市场导报,2012(05)

  [4]袁纯清.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山西日报,2011(10)

  [5].张铁锁.从竞争优势理论看山西旅游业的发展[J].晋阳学报,2002(5)

  山西文化论文篇2

  浅论山西方言语汇的文化特点

  摘要:山西方言语汇,指的是山西方言里“语”的总汇。山西方言中有大量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四字格俗成语,这些“语”带有鲜明的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生活、地方习俗等浓郁的文化特点,它活跃在人民群众的口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交际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语汇处在急剧的演变之中。如果不尽快启动抢救工程,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有可能随着一代人的逝去而大量消亡,甚至会给地方文化的传承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关键词:山西;方言语汇;语言特点;文化特点

  山西方言中有大量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成语,活跃在人民群众的口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交际作用。语类齐全、数量繁多的山西方言语汇,逐渐引起了方言研究者的关注。可以预见,对山西方言语汇的研究,将成为山西方言研究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由于语汇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使得在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方言语汇在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民情风俗方面,比方言词汇具有更强的承载力。从丰富多彩的方言语汇中,我们可以看到浓郁而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

  一、反映社会经济生活和地方习俗

  在晋中地区广泛流传着下面一些谚语:

  秤平斗满,尺子绷展|让人买卖主顾多|生意靠实诚,买卖凭本钱|买死了店户年年在,卖死了客人永不来|真金不怕火炼,好货不怕铺摊这些谚语是对晋商“诚信为本”经营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当地还有不少商业谚语,反映出晋商的经营理念和经营作风。如:

  好市莫赶,烂市莫丢|九等买卖十一作|快不赶,慢不懒|能叫(宁叫)人等客,不叫客等人|气大隔财,和气消灾|三分利钱吃饱饭,七分利钱饿一半|挑剔是买主,喝彩是闲人

  地方饮食习俗也可以从语汇中反映出来。如晋南是产麦区,以馒头为主食,称作“馍”或“馍馍”。当地关于“馍”的谚语和惯用语很多,当地人随口可以说出一大串来。例如:

  不吃馍馍不叫饭|黑馍多就菜,丑人多作怪|老汉离不了婆婆,娃娃离不了馍馍|馍馍不好一箅子,庄稼不好一季子|馍馍吃够,万事不愁|正月亲戚多,馍馍换馍馍

  在晋北的众多饮食语汇中,有关“糕”的条目最多,例如:

  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不吃油糕不粘油手|大同人不攒膘,有了黄米就吃糕|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油抹糕,两面光|黄米糕搋(揉)到;做买卖话到山西的糕,特指用黍子面或黍子去皮后的黄米面做成的块状的食品。

  黍子耐干旱、抗盐碱、适宜贫瘠土地耕种,是晋北一带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晋北的“糕”类语汇比其他地区丰富得多。“糕”谐音“高”,在以“糕”为美食的浓浓的风情中,同时寄托着人们“步步高”的企盼与祝福。随着文化的交流,这种饮食习惯连同一些“糕”类语汇已经遍及山西各地。

  二、反映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刻的人生道理

  方言语汇中,包含着当地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总结出来的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刻的人生道理,放射着智慧的火花。例如:

  ①儿多女多,吃了哥(父亲)姐(母亲)的鼻子耳朵(平遥)

  ②不怕百事不利,单怕灰心丧气(原平)

  ③阳婆爷(太阳)不打一家门上过(阳曲)

  例①形象描述儿女多的父母为儿女吃苦受罪的事实,启示人们不要过多生育;例②告诫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例③揭示“机遇对谁都一样公平”的道理。

  三、反映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特点

  在山西各地浩繁的谚语中,农业谚语占有相当的数量。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民间语汇,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山西农耕经济的普遍特点。例如晋南古称河东,是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一带为产麦区,素有“山西粮仓”之美称。经济作物方面,以棉花为首。如:

  稠麦呛死草|麦苗开花一场风,十个麦粒九个空|想吃麦面,伏里犁地三遍|立夏种棉花,有树没疙瘩(棉桃) |棉花不打掐(整枝),光长柴架架|麦茬浇棉花,十年九不差

  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气象谚语的构成条件和观察角度也有所不同。如云雾笼罩山顶的自然现象是有雨的预兆,一般称作“山戴帽”。清梁章钜《农候杂占》卷二“山占”:“海州朐山俗言朐山戴帽即雨盖,盖谓云出覆冒其上为雨候也。”在山西各地方言中,此条谚语有众多不同的说法。例如:

  ①稷王山戴帽儿,龙圪蚤(龙虱)溜道儿(新绛)

  ②孤山戴帽,长工睡觉(万荣)

  众多朴素、精辟、琅琅上口的农业、气象谚语,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珍惜。

  参考文献:

  [1]侯精一、温端政、田希诚.山西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2).

猜你喜欢:

317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