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中国酒文化的论文

中国酒文化的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中国酒文化的论文

  中国的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酒文化的论文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酒文化的论文下载篇1

  论唐诗中的酒文化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酒的国度。古人云:“无酒不成诗”,遍览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酒与诗,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并由此衍生出的博大精深的中国诗酒文化。特别是在唐代,诗人与酒更有着不解之缘。

  关键词:唐诗;酒文化;意蕴;精神内涵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酒的国度,中国的古代诗词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酒”的诗句。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始终与酒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古人云:“无酒不成诗”,遍览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酒与诗,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并由此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中国诗酒文化。

  在历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里,酒不仅是一种物质饮品,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象征。在文人与酒之间,总是有着说不尽的情缘。特别是在唐代,诗人与酒更有着不解之缘,酒伴随他们吟咏诗文,抒唱心绪,酒助诗兴,诗传酒情,为后人留下无数精深华妙、荡气回肠的乐章。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诗酒结合的鼎盛时期。唐诗中有无数名篇,都与酒有关。除了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王维的《渭城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翰的《凉州词》,白居易的《劝酒》等一系列咏酒诗之外,即使那些并非咏酒的许多名诗,也大都是诗人酒后之作。诗人在诗作中着力表现唐代的酒文化,表现自己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这些唐代诗歌中博大精深的诗酒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珍异宝。

  一、伤别离愁之“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是人生常事。依依惜别之时,一壶好酒能够寄托浓浓的情思,也能将满怀的深情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描述了与友人之间的拜别之情。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将伤别之情寄于“酒”中,主人每每劝朋友再饮一杯,总有饮之不尽、不愿惜别之情,对故人的一片心意和真情,都在这杯酒之中。

  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贾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也写出了酒在伤怀离别时的角色和地位。

  二、边塞诗中的“酒”

  边塞诗是盛唐时期一种重要的写作题材。唐代的边塞从军生活作为一种普遍题材出现于许多诗人的笔下,它表达了唐人在积极开拓外部世界时所产生的悲壮的豪情、异域的情调、辽阔的视野、守边御敌的信心。

  高适在《送李侍御赴安西》中写道:“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诗句展现出了文人在即将踏上从军的征途时,在他们高举的杯杯饯别酒中透露出的澎湃于其心中的时代精神。诗中没有丝毫依依不舍的离情,而是化悲凉惆怅为豪迈雄健,别开生面又不同凡响。

  此外,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悲壮雄浑,更是抒发了征夫们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吟咏着这豪迈的诗句,今天的读者也不禁要豪情满怀,热血沸腾。

  三、独酌、咏怀之“酒”

  唐代的诗人们有时独酌杯酒,抒发人生感慨,他们或激进慷慨,催人奋进;或感慨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或悲叹人生坎坷而处于矛盾、苦闷和焦灼中。他们以酒寄情,托物言志,咏成不少千古佳作。

  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诗人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诗写出只有围炉对酒才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充分展现出诗人的闲适自得之态;李白的《行路难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制、感情的激荡变化;王维的《少年行》中“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表现出一种年轻游侠的不羁性格;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说道:“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是一种神采飞扬的唱咏抒怀之情……

  四、忧国伤怀之“酒”

  唐代诗人众多,不同的生活境遇造就了不同的诗作,也通过美酒的激发表达着各种不同的感情。其中,一些诗人虽然已经因被贬而脱离了权位,远离了国家的政治力量,但仍然存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并通过诗作展现出来。杜甫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的《登高》就是这样一篇佳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在晚年时分,遇重阳节登高时,远眺着长江的美妙秋景,被眼前景物所伤情,满目的萧然使他感慨起自己漂泊的生活和境遇。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并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五、酒的其他内涵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如画的抒情诗,诗中行人通过寻访酒家,安慰自己孤独寂寞的心灵,抒发了浓浓的怀乡之情。

  逝者长已矣,托体同山阿。李白的《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是对友人追悼的挽歌,表现出诗人睹酒思人、往事如昨、物是人非的慨叹。

  元稹的诗《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这是元稹对亡妻的真诚执著的爱恋,字字深情,读来沉痛感人。

  总之,唐诗与酒的结合,集合了酒的自身特性、诗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的特色晕染,使唐代的诗人更加具有激情和灵感,巧妙地将酒和诗融合在一起,把情感赋予文字当中,展现着唐代的社会生活和唐代诗人的心路历程。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将喜怒哀乐全都倾倒在酒中,把高雅的情趣依附于酒中,把美好的精神寄托在酒里,他们反复吟咏,把酒文化酝酿成甘甜、芳醇、浓烈的佳品。酒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唐诗的灵魂中,诗酒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徐连达.唐朝文化史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肖文苑.唐诗与酒 [M]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3]、萧家成.升华的魅力——中华民族酒文化 [M] .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

  [4]、李延梅,汪东峰.浅议唐诗中的酒文化.《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7.

  [5]、葛景春.诗酒风流——试论酒与酒文化对唐诗的影响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中国酒文化的论文下载篇2

  浅谈中医里的酒文化

  【摘要】医与酒的关系由来已久,药酒作为我国独特的一个重要剂型,至今在国内外医疗保健事业中,仍享有较高的声誉。详述历代医学文献中的酒文化,以及饮酒养生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中医;酒;文化

  我国是酒的故乡,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饮酒的记载。酒与饮酒,早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酒文化与中国传统医学更是有着长远而密切的联系。

  酒有多种,然其功效大都为“通血脉,温肠胃,御风寒”。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温能祛寒,辛能发散,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又因酒多为谷物酿造,味甘能补,故还可补益肠胃。此外,《博物志》记载:“昔有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他物之故也。”可见酒还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

  医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药势而达于脏腑、四肢百骸之性。《汉书・食货志》中说:“酒,百药之长”。对于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在众多的药物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药,另一方面是说,酒可以提高其它药物的效果。酒的发散之性可以帮助药力外达于表,使理气行血药物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也能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其次,酒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中药的多种成分都能够溶解于酒精之中,许多药物的有效成分都可借助于酒的这一特性提取出来。此外,酒精还有防腐作用,能保存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而不变质。

  古人不仅常用酒来服药,更是将各种中药与酒一起经过浸泡或煎煮制成酒剂,以药之功,借酒之力,既可治疗又可预防疾病,由此发展出我国独特的一个重要剂型――药酒。药酒的发明,是医疗史上的一大进步。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我国现存可见最早的药酒记载,全书283方中用酒就有40方之多,只是其所记载的药酒,并没有具体的方名。

  最早的药酒命名,现见于《黄帝内经》。全书共记载13首药方,其中有用鸡矢和米酒制成的“鸡矢醴”,和用左角发和美酒制成的“左角发酒”。以单味药或一方中主药的药名作为药酒名称,成为后世药酒命名的重要方法。

  《内经》中还有大量关于药酒的论述,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素问・血气形态篇》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醛药”。《素问・玉版论要篇》载:“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之主治,二十一日已;见其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采用煎煮法和浸渍法制备药酒大致始于汉代。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曾有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一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高。东汉医家张仲景的名著《金匮要略》中,就有多个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如“鳖甲煎丸方”,以鳖甲等二十多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还有一例“红蓝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药物后供饮用,以治疗妇人腹中刺痛。

  唐宋时期,药酒疗法到达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载药酒应用范围已涉及内、外、妇、五官诸科。《千金要方》卷七列有“酒醴”专节,卷十二设“风虚杂补酒煎”专节。《千金翼方》卷十六列有“诸酒”专节。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设“古今诸家酒方”专节。宋代官修的方剂巨著《太平圣惠方》所设的药酒专节达六处之多。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是当时的显著特点。

  元明清时期,药酒在整理前人经验、创制新配方、发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蒙古族营养学家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关于饮酒避忌的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25条下,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列有69种不同功效的药酒。缪希雍所著的《炮炙大法》对药酒的制作和服用方法有详细的论述。此外,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济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清代吴谦等人的《医宗金鉴》、汪昂的《医方集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等书,均收录有多种药酒方,药酒到此时已发展的较为完整。

  酒之所以受到古代医家的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饮酒具有养生保健作用。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厚,讲究饮酒方式便是其特点之一。饮酒方式得当,才会有益于养生;方式不当,“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损躯命”。

  元人贾铭在《饮食须知》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又说“饮冷酒成手战”,说明酒在不冷不热时喝才是适宜的。

  《吕氏春秋・尽数篇》说:“凡养生,莫若知本……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清代朱彝尊撰写的《食宪鸿秘》提出,“饮酒不宜气粗及速,粗速伤肺。肺为五脏华盖,尤不可伤。且粗速无品”。这是讲饮酒应慢,不可速饮豪饮。

  《养生要集》中有这样一段话:“酒能益人,亦能损人。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可见饮酒需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太过伤损身体,不及等于无饮,起不到养生作用。

  综上所述,酒在中医治疗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酒本身是药食两得之品,很多药物因酒制而直达病所,提高疗效,药酒更是病人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疗形式。我们应积极发掘、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更好地继承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

  参考文献

  [1]辛智科.中国古代药酒发展史略[J].陕西中医,1992,13(1):44-45.

  [2]吴成国,操亦娈.酒文化与医学刍议[J].医学与社会,1998,11(5):29-31,37.

  [3]吕中茜.酒为百药之长[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10):32-33.

猜你喜欢:

3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