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中国竹文化论文参考(2)

中国竹文化论文参考(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中国竹文化论文参考

  中国竹文化论文参考篇2

  浅谈郑板桥的修竹人生

  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他一生画竹、咏竹,爱竹成癖,平日无竹不居,与修竹有着不解之缘。

  一、伴竹而居

  郑板桥出生在江苏兴华,“余家有茆屋二间,南面种竹。”(郑板桥《竹图》题画),从郑宅向北进城,须经过一条长约几百米的竹巷。板桥从小由乳母费氏背着,每天清晨穿过竹巷,到城门口买饼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竹子这一自然物象就成了板桥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了他绘画至爱。竹子伴随板桥度过了童年时代。

  郑板桥十二岁至十六岁时,父亲让他到真州毛家桥读书,“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日在竹中闲步,潮去则湿泥软沙,潮来则溶溶漾漾,水浅沙明,绿荫新鲜可爱。时有鲦鱼数十头,自池中溢出,游戏于竹根短草之间,与余乐也。”(郑板桥《竹图》题画)。

  十六岁后又回到家乡继续学习,二十三岁与徐氏结婚。因为结婚成家,有了儿女,为了养家糊口,板桥二十六岁在真州江村设塾授徒,做了大约四年的私塾先生。教馆在当时地位不高,所以他在后来入仕后写了《教馆诗》来表达这段生活:“教馆原来是下流,傍人门户过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而今幸得青云步,遮却当年一半羞。”闲暇之际,便将兴趣用来研习书画,“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郑板桥《竹图》题画)

  三十岁时,板桥父亲去世,使其精神备受打击,生活亦更加困顿。教馆已无法养家,于是,板桥第一次到扬州卖画为生,其后他又几度在扬州卖画,这也是他被认为是“扬州画派”代表人物的原因。扬州也就成为郑板桥一生中重要的寓居地和诗、书、画艺术发展地。在扬州寓居期间,他先是住天宁寺,其后又住进花商汪希文所筑之李氏小园、马曰�所居的枝上村,去官后住城北竹林寺。扬州的富户商贾的园亭馆舍或寺院,多栽植有青青修竹,如板桥自题《墨竹图》提到“予客居天宁寺西杏园,亦曰:后园竹十万个”。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郑板桥四十二岁,为了准备迎接次年的会试,他赴镇江焦山潜心读书。焦山一向因山水自然天成,古树名碑闻名。读书之余,板桥亦研习古碑石刻,尤其是对《瘗鹤铭》如醉如痴。此外,焦山上那些婆娑动人的修竹,也吸引着嗜竹如命的郑板桥,“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郑板桥《题自然庵画竹》)。如其意,在第二年的京城会试中,板桥高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但直到六年后,年至五十,才补了一个知县的缺,开始了他“老困乌纱十二年”的官宦生涯。板桥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期间,为了观察竹子的特点,在衙斋中种了许多竹子,“记得为官种竹枝,泰山脚下峰山陲;应知尔日新篁发,定有清风忆我时。”(郑板桥《竹石图》题画)

  晚年,板桥回到故乡兴化,买了块地搭建房屋,取名拥绿园。一生钟爱翠竹的郑板桥自然少不了在园中植竹,“绿竹横窗,可作入诗囊之料”(郑板桥《闲居赋》),实现了他“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 (郑板桥《靳秋田索画》题画)的夙愿,板桥又伴竹而居了。

  二、画竹咏竹

  郑板桥号称“三绝”,精于画兰竹石。板桥画竹始于何时,已难确知,但从他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自题《墨竹图》“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来看,当在二十二岁左右。

  板桥在题画《竹图》中说“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又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实则是“不宗一家”,他勤于观察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生长阶段的各种情态,对先贤画竹名家有过深入地研究,如他在题画《竹图》“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才横而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气,所以不谋而合。”又自题《墨竹图》“画竹曾经学石涛,近来老笔转萧萧。无多竹叶无多干,自有清风纸上飘。”等。

  板桥曾在题画《竹石图》中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他与竹子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生伴竹的郑板桥,对竹子的自然特性非常了解,因而他画竹时能“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所画竹子绝无一幅雷同。板桥的竹子瘦劲孤高,超尘绝俗,有一种豪迈凌云、倔强不驯之气,枝叶不多却浓淡交错、疏密有致。不论是翠烟如织的新竹、褐色斑斑的老竹、清新映日的晴竹、滴沥潇湘的雨竹,还是亭亭玉立的水乡之竹、傲然坚劲的山野之竹,莫不赋予它们以性格和生命,做到神情毕肖、栩栩如生,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

  板桥对墨竹的艺术创作过程有着深切的感悟,在《竹石图》题画中精辟的提出“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到“胸无成竹”,道出了艺术创作过程的普遍规律,揭示了艺术作品不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客体在艺术创作过程高度融合的艺术形象,是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升华、提炼的过程,也是对苏轼“胸有成竹”的继承发展。

  板桥在题画《竹石图》说“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他一生虽没有书画理论的专著,但在他的诗文题画中可见到他对书画的独到见解。如他在《再覆文弟》的信中提到“凡画墨竹,分立竿、添节、画枝、画叶四法,循序而行。……更有七忌:一忌孤身,二忌并立,三忌如�,四忌如井,五忌如手指,六忌粗如桃叶,七忌细如柳叶。避免七忌,又须参以四宜:雨叶宜垂,露叶宜润,风叶宜翻,雪叶宜压。更有八法须知:老嫩须别,阴阳须分,春叶须嫩而上承,夏叶须浓而下俯,秋叶须带萧疏之态,冬叶须具苍老之形,风叶无一字之排,雨叶无人字之列。”又如在《竹石图》论“画竹之法,不贵拘泥成局,要在会心人得神”、《乱兰乱竹乱石与汪希林》“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等等,至今亦为画竹至论。

  板桥大大发扬了中国文人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传统,一生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展现了他非凡的艺术才能,所提诗文有很多已成为千古佳话。板桥的这些题画,大致有这几类:一类是抒发胸臆,借咏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趣、境遇和对百姓的关切、对社会的不满等;二类是画论,包括对绘画的认识、见解、总结以及历史上画竹名家的评判等;三类是对兰竹石等自然景物的赞美;四类是记事,表达对友人的友谊等。

  三、竹的品性

  郑板桥缘何钟爱竹子呢?一者他从小在竹中成长,与竹有着深厚的感情;二者是他在艺术创作实践中选择的结果,是他“怒不同人”(郑板桥《刘柳村册子》)、“不肯从人法”(郑板桥《墨竹图》题画)思想的体现;三者是修竹之美之性与他的人格、精神、情操相合,最能表现他的思想,借以抒写其胸中“逸气”、“喜气”、“怒气”、“沉闷之气”、“倔强不驯之气”。

  修竹因其天赋之美和特性,如虚心、有节、根固、挺拔凌云、顶风傲雪、随处而安等,与历史上某些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意识相契合,进而引入到社会伦理美学中,历来被中国古代文人墨士视为怡神清雅之物,称为“君子”,赋予其理想人格的化身,常借竹来寄托自己清高、傲世、坚贞、有节、虚心等多种高洁精神品格,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白居易《长庆集.养竹记》评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建善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号君子。”竹还被文人看做是刚、柔、忠、义四德的象征,“劲本坚节不受霜雪,刚也;绿叶凄凄翠阴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李复堂《文苑英华》) 。

  郑板桥生活的康雍乾时期,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为了加强统治,统治阶级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对异端思想进行残酷镇压;另一方面采取怀柔政策,通过“八股”科举取士,开“博学鸿词”网络知识分子,在书画界扶持摹古的“四王”画派,禁锢人们的思想,禁锢创新。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最后的辉煌,资本主义的萌芽已在中国大地悄然生长,扬州这块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风水宝地,虽也历经劫难,但它再次展现了极强的生命力,不但盐业发达、经济繁荣,还孕育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扬州画派”。郑板桥正是在这种社会变革中来到扬州,这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饱学之士,本想走一条求学―科举―做官的所谓正途,以实现其“吾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悌,守先待后,得志加泽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立功天地,字养生民”(郑板桥《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的志向,然则其生性旷达、孤高倔强、狂放不羁、不拘小节,“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郑板桥《柱石图》题画),不谙也不屑于官场的肮脏和污浊的升迁之道,“深山绝壁间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一顶乌纱早须脱,好来高枕卧其间。”(郑板桥《深山兰竹图》题画),为官十二载去官离任,“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郑板桥《别潍县绅士民作竹图》题画),于是不得不重归扬州卖画为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靳秋田索画》题画)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能提出这种说法,是非常可贵的。尽管由于生活所迫,他的字画也不得不卖于官商富豪,但他总是在实践着自己的“用以慰天下之劳人”主张,为劳动人民倾注了深切的同情和关怀。曾写下像《悍吏》、《姑恶》、《私刑恶》、《孤儿行》、《逃荒行》等诗词,对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对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贫苦人民倾注了深切的同情。在题《墨竹图》“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借竹来寓意人世间不应有卑下高贵。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兴利革弊,颇有政绩,曾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题画中写下千古绝唱“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板桥卖书画所得,常常用来接济贫困人民,《清史列传.文苑传三.郑燮传》卷七十二载 “晚年归老躬耕,时往来郡城,诗酒唱和。尝置一囊,储银及果实,遇故人子及乡人之贫者,随手取赠之”。对贫苦人民毫不吝啬,常不取分文为他们写字作画,助其渡过难关。还曾鼓励和帮助贫困书生韩梦周、韩镐,留下千古佳话。

  板桥在艺术创作中“领异标新”(板桥与韩生镐论文)、“不肯从人发”(板桥《墨竹图》题画),绘画中力求个性特色,在学习传统中,反对泥古不化,敢于突破“四王”画派崇尚摹古、一味追求笔墨技艺的形式主义桎梏,其革新精神极其可贵。“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郑板桥《墨竹图》题画)、“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板桥《兰图》题画),因而在书画上自成家数,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给后世以很大启发,清末海派如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人都在其影响下形成自己的风格。

  板桥“家固贫,落拓不羁。壮岁客燕市,喜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游。日放言高谈,臧否人物,无所忌讳,坐是得狂名。……板桥徒以狂,故不理于口,然其为人,内行醇谨,胸中具有泾渭。”(清.郑方坤《本朝名家诗钞小传.板桥诗钞小传》),后来,他在《再谕麟儿》中反省自己狂傲性格时说:“壮年傲气亦盛,而对于胜我者,却肯低第头降伏。见佳文,爱之不肯释手,虽百读不厌,故能侥幸成名,然亦四下乡场,始得脱颖而出,亦为傲气所阻也。至今思之,犹如芒刺在背。”由此可见,板桥的狂傲并不是浅薄的狂妄,而是对庸俗人事的厌恶和对丑恶现象的鄙视。“结交天下通人名士,虽不多亦不少”(郑板桥《板桥自序》),和他所交好的都是一些有所作为的文人画家,有着共同的志趣,富于革新精神,洁身自好,不与社会丑恶同流合污,性情倔强,不肯随俗俯仰。他们虽然“怪”,却有着人本性的善良,被称为“扬州画派”,对中国文人书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板桥一生赶上了人生三大不幸,童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一生历经风雨坎坷,形成孤高倔强、不落时俗的秉性,但他钟情于兰竹,笔耕不辍。他曾题画《竹石图》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题画《墨竹图》 “两枝高干无多叶,几许柔篁大有柯;若论经霜抵风雪,是谁挺直又婆娑。”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仍具顽强生命力,历经风雪、仍挺直傲岸的秉性。在题《兰竹石》中写道“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有兰有竹有石,有芳有节有骨”这不正是板桥的人格、品德、操守和追求的境界吗?画如其人,竹也就成了他自己的化身了。在坎坷的一生中“愈愤怒,愈迫窘,愈敛厉,愈细微”(板桥《刘柳村册子》),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凝练为“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郑板桥《乱兰乱竹乱石与汪希林》题画),成为一代“怪”才。

  参考文献

  (1)孟德荣:《思飘云天外 笔墨融真情――读郑板桥画竹所想到的》,《 美术之友》,2004(2)。

  (2)孙霞:《郑板桥画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149、61、179、36、118。

  (3)周积寅:《郑板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13、27、161、157。

  (4)翟墨:《登高海自平――当代艺术手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2。

  (5)孙谦:《雅人深致 竹风流韵――由中国竹绘画艺术言及郑板桥》,《森林与人类》,2004(2)。

  (6)郑祖玉:《郑板桥书画艺术的审美取向和成就》,《美与时代》,2003(6)。

猜你喜欢:

326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