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 > 有关于中国经济论文5000字

有关于中国经济论文5000字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有关于中国经济论文5000字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总体看,未来十年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随着几亿人进入城市,将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经济论文5000字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经济论文5000字篇1

  试谈中国经济向何处去

  一、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国际环境如何影响我国经济

  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出现,并迅速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受此影响,中国政府不得已注入4万亿人民币拉动内需以维持经济增长。此次经济危机的出现至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更为准确的讲,中国制造业中对外出口企业在此次危机中“受伤”颇深。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速度减缓是一个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这艘经济巨轮应驶向何处?事关国家发展前途和民族复兴大计,不得不令人深思。

  (二)如何应对及解决之法

  1.个人所得税改革。

  税收体制改革也当提上日程,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个人所得税改革。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是采取分类征收方式征收的。当然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我国公民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民众纳税意识淡薄等情况下,税务管理部门对个人收入的来源渠道无法有效进行监控,这样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能够保证国家财政税收。对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而提高政府在兴办大型公共事业工程方面的财政能力是有帮助的。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人失业保险、工伤意外保险、医疗保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建设、建立企业职工子女升学保障制度等,应该建立国家公费医疗体系,使老百姓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为社会民众免去后顾之忧。鼓励消费、扩大内需只有在这些前提条件下才不是空话。如此,既能够提高居民消费效用,又能扩大社会消费和增加社会生产,使得社会生产-消费-生产-消费这样的良序循环能够不断进行下去。

  二、影响经济发展的国内因素

  (一)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问题。多年来,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成为学界热点话题。我国目前就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难道我们也不可避免要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吗?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真是不可调和的吗?我们先分析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1.土壤沙漠化问题

  自小我们就被书本告知,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①(居于俄罗斯、加拿大之后)。而在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沙漠化的现实情况下,我国可利用国土面积还有多少呢?实际上,960万的国土面积已经被人们开发的遍体鳞伤、不堪重负。数据显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②已占据国土面积的60%以上,所剩下的完好的国土面积寥寥无几。

  2.水污染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指标却只有世界的30%。与建国时候相比我国湖泊面积减少15%,平均每年消失20个天然湖泊。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低下水的开采速度远远超出其得到的补给速度,造成地表下降,许多城市出现“天坑”。截至目前全国近14万公里的河流的水流中,40%的河流被严重污染,在调查的130多条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河流有36条,重度污染的河流数量21条,中度污染的河流达到38条。几乎找不到没有被污染的水流。

  (二)人才大量流失

  经济发展离不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队伍的建设。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中央计划在3年内每年拨款中央财政的1%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即“985工程”。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作为国内最顶尖的两所大学,最早获得中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拨款的18亿资金。然而,统计数据显示,迄今为止,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科学、宇航工程、高能物理、核科学等领域的高精尖毕业生80%去了美国,在北京大学,这一数据则是76%。

  (三)对策研究

  1.技术处理和行政权力

  现今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能源的消耗。如果我们既希望出行可以有汽车、飞机带来的便捷交通、冬天可以有暖气、夏天可以有空调带来的凉爽,又向往没有一点污染、生态良好没有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合理的情况是在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在自然能承受范围内。

  土壤沙漠化方面:国家应当保护好现余的国土,避免沙漠化的进一步扩大,同时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究,依靠科技将已经沙漠化的国土逐步恢复为有生命力的土壤。

  水污染治理:我国水污染的重要源头是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工业废水。这些工业废水进入大江大河进一步破坏水系。要控制水污染,必须控制污染源头。

  2.人才建设

  留住人才绝不是闭关锁国。我们要支持人才出国留学,让他们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具备国际竞争力。当然也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只要国家经济条件好了,留学生就会自动回来。人才大量流失很大部分原因是国内的人才引进制度和各个用人单位对人员选拔提干方式存在问题。身怀本领去无用武之地自然会导致人才流向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地方。

  三、结语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巨轮已经快速行驶了30余年,到今天这样一个转折点,用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新常态”。“新”代表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常”是说我们将在一段长时间内处于这样的状态。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过去,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稳步前行,就好像一辆高速奔驰的汽车,在高速行驶后要减速换挡。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握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面对国外势力的步步紧逼,我们应该立足国内,扎实推进国内经济发展,降低我们对国外的经济依赖程度,同时保护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吸引海内外人才,建设人才强国。

  注释:

  ①美国国土陆地面积与中国相比有争论,在此我们暂假定中国大于美国。

  ②生物链简单、易断裂、容易发生生态破坏、系统恢复力和抵抗力较差的地区。

  中国经济论文5000字篇2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在中央经济会议中提出:“目前国家经济发展的形态正在转型,向高级、复杂、合理的结构演变,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会议中指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转变不能被忽视,同时转变过程中主要关注百姓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产品的类型、生产组织方式,、经济驱动要素、产业竞争、资源生态、经济风险以及资源配置方式等九个方面的转型。

  一、百姓消费需求的转型

  中央经济会议中对百姓消费需求的定位是模仿式的集中消费,经济发展的转型也应该带动消费需求的转型,目前的消费需求应该是个性化的、多样化的消费方式,也即创新产品下的创新消费方式。

  经济发展自然也会提高百姓的经济收入,也同样带动百姓的消费水平。而目前百姓消费模式的转型主要依靠国家的生产力,当生产力能够满足百姓的物质文化需求就能解决国家长期以来存在供需矛盾,而这种供需矛盾解决就需要依靠产品结构转型以及百姓的消费模式转型,以需求为导向带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二、投资产业的类型转型

  中央经济会议中强调传统投资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服务业等高技术产业投入较少,起步较晚。因此目前投资产业也应逐渐向互联网技术、信息产品以及其他高精尖技术方向投入,促进创新产业的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第一第二产业的逐渐饱和状况下,信息类和服务类产业应运而生,因此投资产业转型是必然的结果。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淘汰,新型技术类产业应运而生。特别是主席提出的“互联网+”的产业运营模式,也在引导者投资模式的转型。投资产业的创新性需求,就要求投资领域的前景性、技术性,以及开放性,开发的投资领域能够鼓励多样化资本的参与,不仅是公有制资本,也包括民间资本,个体投资也是一个主要的趋势。

  三、出口产品的类型转型

  中央经济会议中强调产品的出口是经济发展全驱动的重要一条支线,当国内消费需求萎靡时,出口则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但随着国际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无法吸引国际交易,因此新技术、创新型产业需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以往出口产业多为传统的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这种高消耗低收入的产品输出只是为中国保留了“中国制造”的名号,目前中国需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因此需要改变产品的输出类型,强调产权性、品牌性以及技术性。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促进产品出口的转型,这就要求企业需要改变产品的生产模式,从模仿向创造转型,优化产品结构,向技术型、品牌型的出口产品转型,形成出口产品的经济优势,以促进经济新常态的成功转型。

  四、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型

  中央经济会议中对生产组织方式的定位是产需矛盾,即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就传统的生产模式而言,一些制造业产品的供给已经大大超出人们的基本需求,但一些新型技术类产品和服务类产品还未能很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应该更注重新型技术类产业。

  中国以往的产需矛盾,不单单是供需问题,更是产品的类型和性能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当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的同时,也需要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化以及专业化成为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

  五、经济驱动要素的转型

  中央经济会议中对经济驱动要素的转型,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驱动必须发生转变,目前国家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青年劳动力明显不足,因此经济的驱动要素应该是技术类,智能型产业经济驱动要素主要是技术、土地、人力劳动等要素,中国长久以来主要依托的建设廉价劳动力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但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就表示人口优势这一经济驱动要素已经不具备竞争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以创新型技术为驱动,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趋势。

  六、产业竞争的转型

  中央经济会议上指出,过去的产业竞争主要还是数量和价格上的竞争方式,但这种竞争方式往往会造成恶性竞争,打乱市场竞争秩序。因此价格和数量的竞争模式应该向产品的技术和性能方面进行竞争。

  消费者是产品的主要面向对象,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都需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当经济发展带动人民的消费水平时,价格的竞争已经缺乏以往的优势,消费者开始更为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性能以及其技术性和品牌效应等。基于消费者的消费现状,产品的竞争方式应该向服务态度、产品质量、技术价值等因素转型。

  七、经济发展兼顾生态效应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传统的能源消耗型产业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需要向绿色节能型产业转型。目前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两者结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八、经济风险的有效防控

  市场的竞争性和技术的日益更新,使经济风险大大增加。经济发展在强调效益和质量的同时,也必须读显性和隐性的经济风险进行严格把控,防范经济风险演变为经济危机。

  九、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型

  我国资源的调控方式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下,遵循市场竞争规律下的有序调整,两只手相结合使经济市场的有序进行。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向国际延伸,资源的配置方式需要更遵循市场的竞争规律,国家的宏观调控则辅助进行。

  十、总结

  本文通过中央经济会议中对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解读,分析百姓消费需求、投资产业、出口产品、生产组织方式、经济驱动要素、产业竞争等方面的转型,同时更应兼顾生态效应、防控经济风险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国经济论文5000字”

349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