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战略 >

建设军民融合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 若木0 分享

建设军民融合主要是为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建设军民融合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建设军民融合论文篇1:《军民融合制度建设》

摘要:近几年,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在新形势下,要想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需要深刻理解军民融合的思想内涵,自觉成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坚定实践者。但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面临着“时间短、经验浅”的问题。尽管专家学者对有关军民融合的国内外经验、典型案例和历史发展等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关于军民融合的顶层设计的研究仍略有不足,尤其是结合实际问题探讨制度建设的研究尚不多见。

关键词:军民融合;制度建设;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21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把握好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为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良好的条件。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首次正式提出了军民融合的思想。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上再次强调了 “军民融合”的战略部署,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妥善处理军事领域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实现国防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共进。

(二)研究意义。军民融合的军队建设思路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军民融合是一个宏大的研究领域,既可以开展规范研究,也可以进行实证研究;既需要针对实际问题的、微观的研究,也需要面向未来的、宏观的研究;既要总结国内实践经验,也要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研究军民融合的制度建设,使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得以落实为具体完善的制度体系,使之更符合实际需要、更具可行性,为更有效地贯彻党的军队建设思想创造条件。

本文总结和借鉴了前人关于我国军民融合的制度变迁、问题与对策以及具体领域的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可以为其他关于军民融合的研究提供借鉴,推进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注重对国外军民融合经验的研究和借鉴,通过外国与外国、外国与中国的比较以及外国军民融合的历程和某个具体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总结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在研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杜兰英和陈鑫认为,我国应制定宏观政策并丰富融资渠道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牛振喜认为,我国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应当以政府为先导,法律为保障,军民两用技术为核心;杜人淮认为,应当以保障国家安全为前提,以提高资源配置为核心,以法律制度为支撑,以贴近国情为基点;吴翔飞强调通过宣传教育为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整合信仰;刘光育和邹世猛提出了夯实军民融合思想观念、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突出政策法规和将军民融合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的四大对策。

(二)国外研究综述。军民融合是全面的融合,尤其是将市场的、商业的方法机制应用于军事领域,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促进军事和经济的协调发展。Hawkins Shawn R的《军民融合催生美国国防部包装流程的革命》(1999)对美国国防部进行的物流方面的改革进行了纵贯研究,介绍了美国将军用包装标准与商业包装标准一体化的经验,以求更多地使用商业包装标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Lavalle Tara M认为军民融合的程度对美国的战略政策形成了挑战,理由是人民可以为了国家而献身,但并不会为了公司而冒生命危险。

国外军民融合的发展历史较长,制度相对健全,其研究目前更多地侧重于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这对于我国完善军民融合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领域不断扩展而且注重对国外经验的研究和借鉴,这有利于推动我国军民融合制度的建设。但是,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的研究注重技术领域的融合或合作,对于涉及军民融合顶层设计的制度建设研究相对不足。

三、军民融合制度建设理论分析

(一)军民融合制度建设的内涵。军民融合的概念首先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被正式提出,在2012年党的“”上被重申。军民融合是我党总结中外历史上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经验教训的成果,其目的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即将军民融合的范围由工业技术领域扩展到各个领域,打破“军民分离”的体系,实现二者的相互渗透与共享共?A。

军民融合制度建设是指为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而进行的相关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以及配套实施机制的构建。这涉及国家为推动军民融合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计划,社会各界对于军民融合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与此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组织机构设置等其他配套措施。

(二)军民融合制度建设的特点。军民融合制度建设涉及全局,时间紧任务重,而又属于新领域,因而具有全局性、紧迫性与探索性的特点。

我国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就是将过去军民分离的旧体制打破,将国防军队体系全面融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实现“军”与“民”的共享共赢。军民融合制度建设属于顶层设计,关系到军民融合中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效果,因而也具有全局性的特点。

要快速有效地推进军民融合,就离不开系统完善的各项有利于促进军民融合的相关制度。但是,由于我国实行军民融合的时间不长,尤其是受到我国长期以来军民分离体制的影响,我国推进军民融合还面临着紧迫的政策终止和制度更新的问题。这些制度性问题都在制约着军民融合的推进,因而军民融合制度建设具有紧迫性的特点。

(三)军民融合制度建设原则

1、适应性原则。党的“”明确指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然是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那么也就既要区别于我国以往处理军民关系的制度,也要区别于国外的军民一体化办法,也就是要求我国军民融合的制度建设要适应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要求。这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c:一是我国的军民融合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要从制度上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符合我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思路。   2、前瞻性原则。规章制度具有稳定性,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不变。但是,现实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制度要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适应环境。因此,制度建设中需要坚持前瞻性的原则,保证所设计的制度能够在较长时间内适应现实需求,军民融合的制度建设也不例外。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国内进入矛盾多发期,由于国外敌对势力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变得更为复杂。要在军民融合制度建设中坚持前瞻性原则,就必须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规律,并充分吸取和借鉴国内外实施军民融合的经验教训。

(四)军民融合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必然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党的“”报告中要求“加??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这就是要从制度上保障军民融合,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军民分离”的体制,“军”与“民”分别属于不同的两套管理体系。这在建国初期有利于国防建设,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当国民经济建设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方兴未艾的新时期,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这种趋势要转变成切实的实际行动并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就离不开必要的军民融合制度建设,从政策、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全方位地推进军民融合。

2、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军民融合相关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等顶层设计方面的问题是制约我国军民融合的深层次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顶层设计,即军民融合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内在的本质要求是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通过整合军民两种优势,一种是资源投入,另一种是效益产出的“兼容型”、“双?A式”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一要有军民自觉融合的良好氛围;二要有军民规范融合的井然秩序。

四、加强我国军民融合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保障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政策是军民融合制度建设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法律和法规则是军民融合制度顺利实施与提升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国防动员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的颁布实施,我国军民融合战略实施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逐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然而,我国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还处于初生阶段,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在进行军民融合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把完善政策计划和法律法规作为重中之重。需要重点把握的是,应该在完善宏观政策法规的同时,着力健全具体的微观政策法规体系。兼顾好政策法规的废、改、立,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完善各项专项法规,为军民融合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融资困难、合同纠纷、技术标准冲突等具体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法律依据。这些微观方面的政策法规主要是融资政策、保密措施、技术标准体系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与制定。

(二)培养符合军民融合要求的人才。军民融合制度建设,首在政策,重点在法规,核心在实施,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能为发展提供强劲的后力。更新引导军民融合思想观念的长足动力和最深影响力在于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将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长期的规划。成才并非朝夕之事,应该持续有效地把人才培养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对青少年从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和国防知识的普及,形成对军民融合的了解,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识,制定培养计划,跟进培养效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以高校作为培养平台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就国内而言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因此要提高高校培养军事科技人才的质量,培养高校军事人才的创新能力,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军事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扩展人才培养方式,走“开放式培养、合作式开发”育才路子,并且扎实做好人才贮备工作。同时,要加强高校与军队、企业的联系,在做好__的前提之下加深国内外、地方之间专业军事院校以及具有专业军事科技人才培养点的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结合,这也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契机。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兰英,陈鑫.发达国家军民融合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3.

[2]牛振喜.各国军民融合的历程及我国军民融合的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3.

[3]杜人淮.国外推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借鉴与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5.

[4]吴翔飞.美国军民融合法律机制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刘光育,邹世猛.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之路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建设军民融合论文篇2:《浅谈信息化人才建设军民融合问题》

摘要:信息化建设与军民融合,是我国军事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及重要方向,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实践证明,走军民融合道路,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是富国强兵的一项重要战略。当前,我国在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中,逐渐开始采用军民融合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的来说,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我国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建设,推动军民融合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人才建设;军民融合;问题浅谈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军事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直到胡锦涛同志提出军民融合思想后,我国的军事化才实现了真正的转型。然而,从当前现状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与军民融合尚处于初始阶段,军队的协调机制还相对不健全,使得军事任务的顺利完成受到了限制。与此同时,我国的信息化人才还较为缺乏,使得武器装备效能及研制效能受到阻碍。而仅靠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军事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积极引进先进人才,并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实现真正人才致胜,让军民融合道路更加的广阔、平坦,推动我国的经济化、军事化、国防事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建设中,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军事化在向着军民融合发展时,由于军队的信息化人才缺乏,且人才结构不合理,使得军队信息化的转型发展与预期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我国在2012年召开了全军院校会议,并解决了一定的人才制度培养缺陷。但从长远发展目标,及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转型发展看,人才的需求量还远远不足。因此,就需要军队将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军校培养,转向社会人才培养,并适当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1]。

从全球范围看,军事强国的军事能力提升,还需要依靠信息化技术,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发展,以便在信息化战争中占据优势,有效提升国家的国防实力。而在信息化战争中要取得胜利,还需要依靠大批的信息化人才,采用多种路径的人才培养方式,招贤纳士,集众多的信息化人才,致力于军事研究,才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就。因此,我国要脱离传统的“军校培养+必要补充”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资源及技术资源优势,建立一个有效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与信息保障。

三、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军民融合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军事化发展的必要趋势,但要真正实践起来,还需要面临诸多的问题。

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走军民融合这一道路,无疑是正确而有效的。但由于我国处于军民融合发展的初始阶段,要在短时期内完成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要考虑到军地双方的领域矛盾、层级矛盾,还要统筹全局,凝聚各方的力量,强化顶层的政策决策机制,并调动各方执行层的积极性,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军民融合发展趋势[2]。与此同时,要在军民融合发展方向上,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解决军地间的主从关系,让军地双方都以大局为重,依据法律法规,构建科学而完善的管理机制,并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理顺军地机构间的关系,以形成共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还要解决“统分问题”,也就是在人才培养战略上,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式,以免出现全军统一培养,而形成供需不一致的问题,或由于层次分散过度,而导致政出多门,人才培养缺乏标准与制度的问题。

四、信息化人才建设军民融合实践分析

(一)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军队信息化人才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系统性,且耗时较长。因此,还需要从顶层的政策方面着手,并制定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建设规模、方式等进行统筹规划,以形成军民融合的良好局面。在军队与军事教育上,要以国民教育为依托,通过先进人才的引进及高校代培途径,来形成有效的军地教学资源,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并形成科学性、总体性的布局。当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对现役军官、预备役军官、义务兵、士官等编配比率进行调整,增加重要军事部队的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化专家数量,来为信息化人才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撑能力。

在军民融合中,其目标主要是通过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战略统筹,将信息化人才的建设,纳入到军队人才建设与国防教育系统中,进行军队的整合与社会分散教育资源的调配,明确各种军事人才的需求,进而制定出长期与近期的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军地培养系统的有效衔接,进行人才储备。在军民融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还要对融合模式进行创新,确立以军事院校为人才培养为主,以地方教育为人才培养补充的模式,深化军民融合的推广度,借助地方的资源优势,拓宽借地培训、依托培训路径[3]。当前,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已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已具有良好的通用性、适应性,较适合当前军队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军队要建立特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与给地教育机构进行有效联合,签订人才服务项目、培训方式,为军队提供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另外,军队还要将人才培养的对象,从国防拓宽到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开发、设备维修等多中专业上。

(二)健全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

在军民融合发展中要推进信息化的人才建设,还要有制度上的保证,通过制定出明确的人才培养制度、完善政策法规及配套机制,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够让军地双方的关系得到协调与统一。首先,在管理机构上,要确保其功能完善性及权威性,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负责军民融合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管理工作、军地人才共育的战略规划工作,以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次,在法规体系的建立中,还要对选材、地方深造、军地代职培养、借才引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对国防生进行统筹分配,在教育、特殊优待、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范文件的法律条文制定,以确保军地关系、军地部门职责、工作制度等得到保障,让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的高效、顺畅。最后,还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配套机制,把军地两大系统的职责部门关系进行统筹管理,进行高效的资源配置,提升前沿科研能力及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军地双方的资源共享机制、科研成果共享机制、人才需求反馈机制,进而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优化专业设置,提供军地双方联合人才培养效率。

(三)构建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

在人才培养中,军地还要注意优化基础环境,适当的改善人才待遇,提高军队的岗位吸引力,在统一的工资标准上,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聚集,人才激励的工资津贴及奖励制度,并以绩效补贴及奖励分配制度作为补充,吸引更多的地方性专业信息人才、军地兼容人才、高科技领域紧缺人才[4]。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军地统一的人才基础数据库,对信息化人才的发展动向、专业素养、科研成果、权威领域等进行实时分析。另外,军队还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信息化人才提供一个良好对工作、科研环境,让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搞好军内科研工作,为各层级的人才从事设备维修、尖端项目研发、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开发等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完善人才培养政策机制

在信息化人才建设中,还要完善政策机制,并遵循“取才于民”的原则,来完善人才的军地互认机制,并结合市场经济对于人才配置与人才择业的影响,积极地推进岗位资格认定或职务等级考评,并将这种人才认证机制与地方进行有效衔接,以建立一个军民通用的人才资格认证标志,为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任用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还要注意完善军地间的互利互惠机制,通过相关政策法规,来对政府部门,及地方院校、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制度进行制度,依循互利互惠的原则,有效推进民用与国防领域的人才、信息、成果得到融合。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建立成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科研院、地方高校、装备生产企业等领域,选拔出高水平、高技术、高素养的人才,预编至军兵种作战部队。当然,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军队还要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依托培养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来解决当前的人才紧缺问题,尤其在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中,更是要结合部队人才需求,采用定向招生、固定专业设置的方式,来进行人才的培养建设。

五、结束语

从我国的发展现状看,信息化人才缺乏为军民融合发展的一大软肋。因此,就需要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并增进军地双方的交流与协作,为军队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信息化人才。强化军民信息融合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进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把握市场信息及科技发展,结合军队需求,来建立多方面的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渠道,为军民融合输送新鲜血液,以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作者单位: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姜鲁鸣,王伟海.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学指南――学习党的报告关于军民融合式发展论述[J].军事经济研究,2013,(01):13-17.

[2]简晓彬,周敏.军民融合型经济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08):117-123.

[3]梁文源,黄保民.对推进边防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考[J].国防,2014,14(01):26-27.

[4].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概况[J].中国军转民,2014,(09):11-16.

建设军民融合论文篇3:《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

摘要: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军事 教育资源建设对军事教育又好又快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达到智力资源合理流动、信息资源适度共享、硬件资源共建共用的基本构想,并指出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关键词:军民融合;军事教育资源;建设

军事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合理 应用对军事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阶段受现行体制及教育经费短缺等因素影响,一方面,现有军事教育资源相对需求仍较匮乏;另一方面,军事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差等问题仍较突出。因此,应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加强军事教育资源建设,特别是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的发展之路,推动军事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的意义

军事教育资源通常指军事教育活动中一切可以利用起来的、为实现军事教育目的服务的各种事物和条件,既包括有形的人力资源(教员、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等)、物质资源(教育训练场地、教育训练设备、专业、课程)、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也包括教育思想、理念、管理制度、校园 文化或军营文化等无形的资源。

当前,我国市场 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新军事变革日益深入,与此同时,传统的军事教育资源已难以满足正向信息化转型的军事教育的需求。因此,积极拓展视野,广开资源渠道,广泛获取国内外、军内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1 必要性

1.1.1 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军民融合是“军”与“民”通过不断交融最终合为一体的过程。军事教育资源建设正是在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有机结合,全面融合的大背景下实现“军”“民”教育资源的双重利用,并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合理开发、高度共享、良性互动。

1.1.2 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是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教育资源整合是指将各类各种异地分布的实体教育资源和分散异构的信息化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使其得到最优配置和最充分利用,进而发挥出最佳资源使用效益的过程。开展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通过“军”“民”教育资源的共融,创新了教育资源整合的途径,拓展了教育资源整合的模式。

1.1.3 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军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军事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军队院校的竞争力也最终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上。然而,由于传统的军事教育受资源的限制,难以适应信息化军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开发利用“军”“地”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各种各类教育资源为军事教育提供优质的资源支撑,提升整体竞争力。

1.2 可行性

1.2.1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为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创设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在办学软硬件、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已走向世界。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经过10年的发展,依托培养干部的比例已达到60%。军民融合式的发展模式同时为军事教育资源建设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1.2.2 信息技术的军民兼容性为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因素是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军民兼容性和互补性极大地消除了军民融合的壁垒。信息化时代,采取信息化教育训练手段、借助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享有国内、军内乃至国际有关教育机构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进一步促进军事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2.3 外国军民融合式发展为我国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借鉴依据

世界主要国家根据国际 环境和本国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推进军民融合的政策和做法,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军民一体化”、日本的“以民掩军”、俄罗斯的“先军后民”和以色列的“以军带民”。其中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上都有许多成功独特的做法,这些都给我国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一些宝贵的 经验和有益的启发。

2军民融合式军事 教育资源建设的基本构想

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就是要在军、地两大领域之间开发利用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各要素,实现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教育资源的双向交流、兼容 发展。与传统的军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同,军民融合式的发展道路首先要求军事教育是开放的,只有用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手段进行全 社会,甚至全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整合,使其既“为军所用”,又“双赢、两利”。

以某一区域内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为例,基本构想就是区域内军队院校、驻地部队、训练基地、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等各方经过统一规划,在政府引导下,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本着“优势互补、成本补偿”的原则,拓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最终实现军事教育资源的科学建设、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达到智力资源合理流动、信息资源适度共享、硬件资源共建共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同时,保证区域的开放性,打通区域与区域间的共建、共享渠道,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军事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协调 管理(如图1所示)。

2.1 智力资源合理流动

智力资源是相对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而言,蕴含于人力资源或物化在某些物质载体之中的一种“活”的资源。一般分为有形智力资源(如教研人员、教学管理和保障人员、学术著作等)和无形智力资源(如教育思想、理念、管理制度、校园 文化等)。随着军事人才培养内涵的深化和拓展,军事教育智力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因此,打破军地之间、院校与部队之间、院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界限,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智力资源合理、有序、积极、稳妥地流动。

2.2 信息资源适度共享

军事教育信息资源是指军事系统内部产生或从外界获取的各种具有军事教育价值或支撑军事教育机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各种信息的总和。由于受到观念、体制和保密等因素的制约,军地之间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范围还比较狭窄,教育信息资源的流动还不够顺畅,服务机制、管理制度等还不完善,还不能充分满足信息化军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需要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发展步伐,在符合保密安全的条件下,适度实现军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军事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2.3 硬件资源共建共用

硬件资源是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做到“物尽其用”,才能使军事教育硬件资源发挥应有的效益。信息化军事教育对硬件资源的技术性、集成性、系统性要求更高,保障难度大,同时技术的军地差异性也在不断地缩小。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先进的技术和保障手段,统筹协调好军事教育硬件资源的配置和建设。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采取军地共建的方式进行硬件资源建设,并规范硬件资源交流合作的范围、渠道、程序和方法,实现共建、共用、共管、共享,提高军事教育硬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3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军事教育资源建设是现代军事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相对教育需求而言仍较匮乏的现有教育资源也是当前发展的最大瓶颈。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 应用是提升信息化军事教育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军事教育资源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发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挖掘教育资源潜力,为形成国防建设和 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提供资源支撑。在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3.1 科学筹划协调引导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 经济 社会 发展体系之中,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丰富资源和强大支撑。军事 教育资源建设的军民融合就是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科学筹划教育资源建设,统揽全局,在军队建设、国防教育、国民教育、国民经济的大体系下进行谋划、协调、均衡发展。要进行认真、可行的分析和规划,遵循“立足现实、着眼发展、通盘设计、分步推进”的原则,制定军地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战略。逐级制定具有导向性、规范性、操作性的建设规划和近期的安排与步骤。

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协调引导,一是建立协调机构。有效协调军地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提供资源建设的“ 软件”服务。二是建立专家委员会。对资源规划建设、开发利用提供建议;进行教育资源建设效果的评价与监督。三是建立执行机构。发挥行政协调和行政监控职能。同时,在进行教育资源建设规划与协调过程中应注重遵循军事教育规律,坚持军地科学协调、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建设道路。

3.2 健全机制全程 管理

我国经济领域已基本实现了市场作为各种资源配置的主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教育资源的军民融合式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依托。军事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大力培育资源“市场”,大胆引入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通过这一“无形之手”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流动。一是要规范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军队院校、驻地部队、训练基地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之间互利的协作关系,明确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并形成有约束力的规范文本。二是要建立健全成本补偿机制。如在师资互聘上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精神;在设施互用上要给予供应方相应的成本补偿,做到谁投资,谁受益。三是要建立治理机制。以一种新的方式把相互作用的各要素 联系起来、协调起来。

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实行全程管理,打破军民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管理体制,在总部和一定区域范围内设立由专人负责的资源建设管理办公室,监督管理参与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的各相关单位,使其按照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开展建设 工作,协调处理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3.3 建设 应用良性互动

军事教育资源军民融合的建设应用要体现建设过程的动态性。一方面,融合式的军事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中,必须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主动适应新时代、新情况、新变化。另一方面,按照军事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搞好军民融合式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从目前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建设模式向综合集成、系统完善的军民融合式建设模式转变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国防科技与民用技术的有机互动,大大推动了资源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据 统计,85%的军事核心技术是民用关键技术,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可以直接运用于军事目的。通过军地双方联合攻关解决制约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不断挖掘各类教育资源的潜力,使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倍增。

3.4 信息主导安全防范

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必须突出信息主导。也就是说在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都要和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密切接触,充分融合。首先就要加强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使信息技术在资源建设中起到支撑作用,并实现军地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其次,教育资源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方式呈现,积极开发基于 网络的军民融合式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进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逐步实现军民融合式军事教育资源建设的网络化、体系化。

军民融合式教育资源建设中信息的主导性越强,越应关注安全防范。军事教育资源的军地共建共享、充分流动,要始终建立在安全保密的实时监测下。同时加强安全防范技术的开发应用,使军地教育资源建设既高效、顺畅地融合,又有序、安全地运行,在军地两大领域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吕云峰.军校教育信息化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2] 马文峰,杜小勇.数字资源整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3] 史伟光.转型中的军事任职教育[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

[4] 陈勇.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回眸与思考[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5] 李英成,孙邦栋,汪周松.构建资源整合统筹配置机制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J].军事经济研究,2009,2:9~10

[6] 李华,邢花,闫琦.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与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3:237~238


猜你喜欢:

1.军事理论的论文

2.大学生国防军事论文

3.军事理论探讨论文

4.物联网军事应用论文3000字

5.有关国防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