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高等教育 >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范文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范文

  高等教育是产业,是第三产业,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产业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是使高等教育机构更具有竞争性、自主性和广泛适应性的过程。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等教育论文发表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范文篇1

  浅论高等教育创新

  摘 要:高等教育创新处于创新理论的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层面。在相当于技术创新的教学层面,创新工作是通过科学研究活动,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综合素质更高、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资源的活动。在相当于机制创新的教育管理层面,创新工作是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增加新的学科,更新教学模式,完善管理体系,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高等教育创新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委托创新,引进创新四种战略类型。它的主要创新模式是外需内推的交互式模式。高校教育创新的重点应该是:德育教育的优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概念;类型;模式;重点

  一、 高等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的实现,时间和空间对人类社会联系的制约日益减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国家的生存发展日益取决于于国家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虽然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全方位的竞争,但根本竞争是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而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

  高等院校是国家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的供应基地。人才资源是社会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能力的主体,知识资源是社会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能力的养料和土壤。因而,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对国家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不断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就成为高等教育始终面临的首要问题。

  和经济领域一样,各国教育也是在相互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准和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占优势。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这是我国高校教育进步的唯一途径。

  二、 高等教育创新的概念

  人类的创新,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做的最多的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分为狭义技术创新和广义技术创新:狭义技术创新一般是指发明的首次应用,或者说是一个新产品、新工艺从设想到市场的完整过程。它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广义技术创新主要是赋予现有资源创造新的财富的能力。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1]。技术创新的主要活动范围是企业和科研机构。

  对全社会而言,创新分为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三个层面。技术创新对应企业、科研机构, 创新成果是新产品、新工艺、新发明。机制创新对应一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创新成果是新的工作模式。制度创新对应的是更大的社会宏观层面,创新成果是政策法规、法律体系和社会制度。

  那么,高等教育创新的概念是什么呢?笔者以为高等教育创新处于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层面,其创新成果是教学效果的优化。也应该分为狭义和广义教育创新两种。狭义教育创新主要在教学层面,是通过科学研究活动,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综合素质更高、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资源的活动。

  广义教育创新主要在教育管理层面。是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增加新的学科,更新教学模式,完善管理体系,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

  对于高等教育创新而言,狭义和广义并不是截然分离的,狭义教育创新是广义教育创新的一个子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一定函数关系。

  高等教育创新的特征是以社会需求和内部发展为动力,以优秀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职员工的创新工作为投入,以优秀人才群体的实现为产出,以学生质量和科研成果为考核依据。

  三、高等教育创新的战略类型

  高校教育创新根据动用资源的不同,有不同的战略类型,主要有四种:

  1. 自主创新;

  2. 合作创新;

  3. 委托创新;

  4. 引进创新。

  自主创新主要以高校自身的资源为主,而合作、委托和引进是借用外在的资源进行创新活动的行为。一个高校开放的程度、合作的深度广度本身,就是教育创新的一个衡量标志。现阶段,为了加速发展,我们需要自主创新,我们还应该提倡向先进国家、先进院校学习。采用模式引进,师资引进,成果引进等引进战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进步。尤其对于那些地域偏远,资源贫乏,办校时间短,资源积累少的高校,引进和合作尤为适用。

  四、高等教育创新的模式

  一般情况下,技术创新有多种模式,分为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和外需内推交互模式。

  对于高等教育创新而言,国家民族的期待,适龄青年成为人才的迫切要求,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望,社会进步对新型专门人才的需要,高校教学水平的社会评价,都是促进高校教育创新主要外部动力。而教师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的应用,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诉求,都成为高校教育创新的内部动力。因而,高校教育创新的主要模式是外需内推的交互式模式。其模式流程如上。

  五、高等教育创新的工作重点

  高校教育需要创新,那么,哪些是高校教育创新的工作重点?根据高校的责任义务,国家社会的需求与高校供需之间差距最大的地方,就是教育创新最应关注的地方,也是高校教育创新重点工作的地方。

  高校的主要工作是为国家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资源。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的人才之间明显出现了错位。应届大学生在就业市场遭到排斥,就业大学生眼高手低,迟迟不能胜任工作。既有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能力本身的问题。那么,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之间的差距在哪里?找到了差距所在,也就找到了教育创新的工作重点。

  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一个优秀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基本素质:

  (一)品行优良;

  (二)专业知识扎实;

  (三)动手能力强;

  (四)适应社会能力强。

  对照以上四个方面分析,现有的高等教育,只是在专业知识的灌输上做了大量工作。而优良品行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培养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缺陷。

  中国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是国内外有识之士一直批评的重点,这一点毋庸置疑。适应社会能力差,也是客观事实。这一缺陷使得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对进入社会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大量的毕业生热衷于考公务员、考研究生、考试出国,一直在教育圈内躲避。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的逃避,也提示高校教育对学生应对社会能力培养的缺失。

  而问题最严重的,是高校对学生优良品行培养的错位。德才兼备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环节。而现有的高校德育教育,主要内容就是一课两活动:政治理论课,学生党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这些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有多少针对性,教学活动有多少效果,没有考核指标也没有考核结论。形成了德育教学目标不清,措施不力,内容陈旧,方法单调,效果不佳的状态。德育教育在大学中的失位,是大学教育的异化,背离了大学本义。大学不仅是一个只是机构,同时又是一个道德养成的场所,大学是将道德理想转化为有力实践行为的典型[2]。因而,高校教育创新的重点应该是具有针对性的,主要方向应该是:

  1. 德育教育的优化;

  2.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 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当然,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的应用,科学成果的传播,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优化,这些必须的创新工作,也要一如既往地予以鼓励。

  [参考文献]

  [1]吴庚生 徐林旗 清华大学《EMBA核心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P621

  [2]孙 峰 大学教育的追求:知识与道德的整合 [J]西北师大学报 2008年1月 P43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范文篇2

  试论高等教育中的评估

  摘要:评估是高等教育中一件重要的事情,然而,对于大学的教师、校长以及学生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自我评估或者内在评估,相对而言,来自教育管理机构的外部评估,所起到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所处的地位也只能是从属性的。正如手段不能代替目的、某个环节不能代表整个过程一样,评估不是高等教育中天大的事。

  关键词:评估;教师;大学校长;大事

  教育中值得关注的事有很多,教育管理部门有的官员说开展评估是天大的事。

  所谓天大的事,可能就是最大的,或者是第一重要的事。有什么比天还大的呢?

  Broadfoot在2000年指出:“自十八世纪的大学、十九世纪的学校体系以来,对教育的评估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毫无疑问的仲裁或者价值评判……。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霸权(评估)从来没有得到过认真的挑战。”

  从教育管理部门中传达出来的对评估的高度重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评估这种“霸权”的认可,这种认可对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无疑会造成显著的影响。究竟评估是不是教育中天大的事,我们不妨看看各个方面的事实与观点。

  一、对于教师

  教师们会把什么事看成天大的事呢?

  有的教师可能把教好书看做天大的事,有的可能把培养人才看做天大的事。

  为了把书教好,教师就会努力提高自己,要求自己多读一些书,有些书还要读得特别深一些、精一些;在上课前,很仔细地写教案;有的甚至还在学生中预先做一些调查,以便明确讲授的重点,确定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他天大的事的一部分。为这种天大的事而操心,唯恐因工作不慎以致误人子弟。

  为了把这个天大的事做得更好,教师也常进行总结、反思或反馈。教学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与评估不一样,它在性质上是自我反馈,如果一定要叫做评估的话,那叫自我评估或内在评估。

  我国最早的的教学理论著作所直接讨论的是“教学效果的检查”,又将这种检查的理论称为“反馈论”,视之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辅助的环节,视之为学校内部的事。

  外部或他人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议,但这是外在的辅助性,不是“天大”的。这种评议最终是否为教师所采纳,仍然是基于自我反馈好自我判定的。在教师所有的教学中,这些评议被采纳与否都是教师自身的事。

  外部对教师优势也给予奖励。外部评估的项目越多,各种奖励的名目也越多。但这些奖励,在真正的教师心目中也不是最重要的,不是“天大”的。事实上,是因为教师教得好,才被奖励,而不是因为有奖励才算教得好;是因为教师水平高才得奖,而不是因为得了奖才水平高。这个因果关系或本末关系不能颠倒了。也就是说,“天大的事”是教育事业本身,那些评估和奖励都是“地下的事”。对于不少的优秀教师而言,终身与获奖无关,他们一辈子在埋头于教育而心无旁骛。因而,外在的那些评估与奖励,对于他们是可有可无的。

  美国宾西法利亚州立大学物理学家Milton w.Cole教授指出,“诸如论文数目、经费数量、指导博士生人数以及被邀请讲学的次数,在老师的评价中占据了太过重要的地位”,通过数数的方式进行评估是一种懒惰者的行为,而且带来的后果往往大多是负面的。真正优秀的教师,所看重的是自己的良知,自己对下一代成长的责任,而不是外部评价。这种评价本身还会要经过教师的再评价才能起作用。

  二、对于校长

  什么是校长天大的事呢?不同的校长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恐怕十位校长中很难有两三位认为天大的事是评估,尤其是那些潜心办学、那些虔诚为着教育事业的校长,他们会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而不会总是去挥舞评估的指挥棒。

  为此,校长有许多事情要做,要设法聘请高水平的教师,要创造条件让现有的教师不断提高。为了能让教师顺利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水平,增强教学能力,校长还需要为他们改善物质条件,包括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

  校长的一项基本使命就是去“筹钱”。之所以要“筹钱”,是因为校长需要“愁钱”。没有经费,拿什么去帮助教师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拿什么去改善教学设施(诸如实验室、图书资料以及教学信息条件的改善)?

  校长心目中还不得不考虑尽可能争取好的生源。尽管好的生源并不能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之间划等号,但有了好的生源,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的几率无疑会大幅提高,在大学中出现名师的几率也会随之提高,一个校长成为合格的、甚至是著名的校长的几率当然也会提高许多。校长还需要提高自己,需要增强自身修养和提高管理水平,需要学习、交流、考察,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初任校长的人,一般并不清楚校长究竟是怎么回事,不明白校长主要应该做些什么,更不知道怎样才算当好了校长。这需要学习,需要深入的研习。学会当校长,比学会搞评估、学会应付评估要困难十倍,也重要十倍。

  至于评估,与许多事项相比较,都是第二位的了。第二位并不意味着不重要。也要学会评估,善于评估。但这种评估也是需要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是以自我评估为根底的。评估是第二位的、辅助的;他人评估相对于自我评估又是第二位的、辅助的。因而,自我评估也不是天大的事,而是地上的事,他人评估更不是天大的事,而是地下的事。

  评估是必要的,但是辅助的、第二位的。在某种意义上讲,评估是过程中的一环,同时,对于校长也只具有方法和手段的意义。然而,校长的根本在于依靠教师的良知和积极性。切忌把手段视为目的,切忌把某一环节视为整个过程,切忌本末倒置、因果倒置。必要时,校长还需要对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但这种奖励也不能视为一种鞭策的手段。从根本上讲,这种奖励并非是一种恩赐,而是校长共享了教师的成就。一定的报酬是教师应当获得的,校长与教师都是学校的工作者、活动者,一起建校,一起创业,教师本应获得他应该获得的东西。这也是属于校长要摆正心态的问题。

  实际上,校长对于教师可以是一位评论者,但是,教师也可以是评论者,评论校长的工作、作风、心态、观念等。也可以说,校长只是教师头,这个头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校长的权力在学校里是有边界的,这种权力首先就在于保障学术自由,也就是说,这种权力是受学术自由的约束的,它在学术自由面前是从属性的。   接受评估对于大学校长而言,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作为离学术自由、学术自主最为接近的群体,校长最大的事情应该社会关注学术的本身,然而,正如Esland在1991年所指出的:“评估的表格将教育与经济拉得越来越近,而离教育本身越来越远”。当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被功利化地打上经济的烙印时,校长对于学术本身的关注更加应该成为他天大的事。

  三、对于学生

  学生是学校的起点。因为有学生,才需要有教师;因为有了较多的学生和教师,才需要校长。因为学校多起来了,才需要有教育管理机构。教师是本,学生是本之本;校长是末,管理机构是末之末。

  在学生中,什么是天大的事?会是评估吗?在学生那里,在学生的家长那里,天大的事是学好本领,是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一切教育评估的基本尺度都在学生那里。

  似乎种种的考试、考核,都是为了评估学生。可是,明智的教师都知道那也是考自己。因而,明智的管理者也应明白那是在考自己。这是教师自我评价的一部分,是与评价学生同在的反馈,因而,教师也绝无可能单方面地认为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是天大的事。教师和学生同在地上。

  虽然不是普遍的,但确有学校是不考试的。然而,某些课程是只修读而不考试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也就是说,在许多情况下,考试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学生,评估更是可有可无的。评估不仅对于学生不是天大的事,有时连地上的事都说不上。对学生的评估如果不恰当,带来的后果是非常消极的。Spender指出:“当教育成为一种将人摆放到相应的位置上的机构时……,通过分级、考试带来的是失败是必须的、不平等是无法避免的信仰”。如此的话,评估不仅仅不应该是学生天大的事,还应该是他们最不需要考虑的事了。

  四、对于管理者

  从逻辑上讲,好学生、好教师不是管出来的;好的教学及其研究不是管出来的,好校长、好学校也不是管出来的。

  从事实看,好校长是自己长出来的,好教师是自己生出来的,好学生是自己练出来的。明智的管理着做一些辅助性、服务性工作就足够了。

  殊不知,在1980年以前,美国连教育部这样的机构都没有;有了以后也根本不管大学,对于中小学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可是,美国有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从逻辑和事实,从历史和现实,都可证明,教育这个行当是最不需要外部去管它的。众多发达国家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体制,而表现形式上正是无所不在的管。其中,外部评估成为管的一种手段,并被认为是天大的事。但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外部评估连地上的事也不算。

  即使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有,但它具有周期相对较长、资源、民间、自我为主等基本特点。总之,那不是天大的事。

  评价者本身也需要被评价,他们评价的准确性、先进性究竟如何,可能最终还要受到学校、受到教师们的评价,他们才是最终的评价者。后现代教育观有一个“四R”原则,还有一个“三S”思想。这也成了教育自身的一个评价尺度。评价尺度的多样性,都体现了教学自身的第一重要性。

  真正能够指导和评价教学的人,能不懂一些现代和后现代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吗?甚至能不懂一点教育史和教育哲学吗?否则,评价者怎么取得评价的资格?而真正懂得教学理论与教育哲学的评价者,又怎么可能把评估视为天大的事呢?

  Naveed Shibli认为,高等教育现象是三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三者分别是:政策制定者或政府,教育执行者和教育的接受者,这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了一个整体,共同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负责。换言之,在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中,教育管理部门本身属于评估的对象,管理者对大学的评估,正如学校之于教师、教师之于学生的评估一样,虽然有所作用,但不会是天大的事。

  Hoecht认为评估使得学术官僚化,降低了学者的自主权,因此削弱了他们对于高等教育体系的信任度。Newton则指出,官僚化的评估不仅仅对学术活动行程干扰,还会使得评估本身沦落为一种简单、无意义的数字游戏。国外学者对评估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担忧,在我们国家同样成立。对于管理者而言,如何正确看待对大学的评估,学会设置合理的评估标准,学会合理运用评估的结果,学会判断评估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中的作用,无疑很有必要。与评估相比较,如何避免由于评估不当给高等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重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评估是天大的事,对于教育官员而言,也是未尝不可的。
猜你喜欢:

1.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

2.高等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3.中国高等教育论文范文

4.关于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5.浅谈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3015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