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中等教育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根据我国的教育体制,初中语文教学是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升华。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一: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寻求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该文从三方面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新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和开展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尽可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并未达到这一要求,很多教师仍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做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只要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反,如果他对语文不感兴趣,就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继而放弃学习。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下面笔者介绍几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是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设计的。成功的导入,不仅能够感染学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巧设悬念导入新课,也可以讲故事导入新课,还可以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衔接点导入新课,只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用,就一定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其是否成功关乎着学生兴趣的增减。因此,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如以语言描绘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等,让学生在或生动形象、或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走进新课的学习。

  (三)组织竞赛,激发兴趣

  初中生求知欲强烈,竞争意识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组织竞赛活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地学习。一般来说,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竞赛活动有很多,如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作文比赛、朗诵比赛等,教师只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用,就一定能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比、赶、追、超的过程中掌握更多语文知识。

  二、以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除了教师的教外,学生的学也很重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于注重教,以自己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让学生学会讨论

  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应将其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培养他们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文中父亲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而“我”是一个壮小伙子,买橘子一事应让年轻力壮的“我”去,不应让年老多病的“父亲”去。对此,我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就这一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探究情绪高涨,经过激烈讨论,深切地感悟到了父爱的伟大。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如果学习仅是学生通过教科书这个载体、教师的讲解这个媒介来进行的话,那么学习起来被动枯燥,又哪有兴趣可言?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意识地把课内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例子和媒介,由它去引出课外那浩淼无边的文学海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受文学之美。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现今是信息化社会,多媒体作为信息化社会的产物之一,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强、传播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将其引入语文课堂,发挥其优势,能够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变为形象的图像,把静态的课堂转化为动态的舞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因此,教师要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一般来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避免眼花缭乱。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已经从形象直观思维进入到逻辑思维阶段,眼花缭乱的图片、动画等并不能帮助他们顺利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应着眼于语文知识的产生过程来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其起到利用黑板、粉笔和教具所起不到的作用。二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找准切入点,避免满堂灌。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优势,但也不能满堂灌,有的问题能讲解清楚,就不必非用多媒体不可。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选好时机,找准切入点,在课文的疑惑点、重难点、动情点、训练点引入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三是多媒体要服务于课堂教学,避免替代教师的讲解。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教师应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细心指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顺利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我们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林添龙.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4).

  [2]徐师品,徐一波.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2).

  [3]陈荣建.浅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4]李玉兰.试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魅力中国,2009(34).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培养

  摘要: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学创作、交流等方面展示出的思想内涵以及语言水平。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理应培养学生在文学学习、文学鉴赏、文学表达方面的能力,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最终使学生获得文学素养以人格修养上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吸收”,需要大量的读书、读好书才能逐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一个方面是表达,或者说写作,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真正把学习到的内容转换成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写作可以提升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仅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基础知识,更对阅读理解与作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1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拓展阅读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甄别哪些书可以读、哪些书必须读而哪些书又不必读。在向同学推荐阅读篇目的过程中,要以教材为基础,推荐同类文章。中国的文学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古文、古诗还是近代的散文、小说都有着不同派别的划分,以诗词为例,中国自从《诗经》开始的三千多年的诗词历史可以分为,送别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山水诗、咏物诗、记行诗、咏史诗、咏怀诗等不同类型,每一个文学流派都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放异彩,教材中每一首诗词都有着风格相近的,通过这点进行拓展阅读。例如九年级上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为豪放词的代表,我们便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张孝祥《六州歌头》、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等豪放词,增加学生的文学阅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作家很多都留下了几百上千幅作品,但是教材一般只会选择几篇,这时可以在学生了解作者背景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继续阅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阅读量。例如七年级上《春》这篇文章的作者老舍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文章,例如《趵突泉》、《我家的猫》、《大明湖之春》,学生通过学习《春》已经了解了老舍的语言特点以及创作风格,在此基础上对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节选作品全文,增加阅读量,提高文学素养。由于教材的篇幅限制,很多文章只节选了部分内容,这时候可以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将文章读完,进而更广泛、全面的了解文章主旨。例如《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如果学生能通读《三国演义》全文,便能更好的了解全文,了解曹操的性格以及文中细节。例如,本来曹操杀了杨修后,为何“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为何称为“佯”,读过《三国演义》全文后便会了解曹操与夏侯惇的关系,这里自然是假装的。通过这样的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名著方面的文学素养。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文学素养

  读书是一个吸收知识,学习文化的过程,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内容,但是一个阅读广的人未必懂得如何表达,因此需要有一个“输出”过程,同时也是读书的最终目的:表达。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这体现在写作上,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通过写作才能得到证实,才能体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如果学生不能充分表达其文学素养,那么他的文学素养便可以说是虚假的,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多阅读后认为自己具备了较高的文学素养,但实际上却不具备,一个人的文学内涵、文学素养,只有表达出来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说明阅读行为确实提高了其文学素养,否则,一个无法展现的文学素养是没有意义的。这要求我们及时检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提高。写作首先要有内容可写,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摄取很多知识,但是怎么样把庞大的信息凝练出简短的文字,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例如,学生在读过《三国演义》之后,写一篇读后感,能真正写出新的体会,才确实在文学素养上得到了提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提出不同观点的时候,只要不违反人类基本的价值观,都需要给予鼓励,例如读了丘吉尔《我的早年生活》这篇文章后,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每位同学所思考的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提出了务实、不攀比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提出了丘吉尔成功的原因;有的学生提出了“幸运”这一话题,这都是可以的,甚至有的学生提出了丘吉尔的父亲是下议院院长和财政大臣,作为“官二代”的丘吉尔官运亨通也没什么奇怪的,这样的文章虽然有些消极思想,但也不失为一种创新的佳作。通过广泛的阅读与写作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有着重大意义,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明白自己的一生有什么意义。如果通过语文教学做到了这些,那么教师便可以负责人的说:我不强求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多么得高,但培养的学生都是明事理的人,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1]刘洋.浅谈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新课程中的存在、价值和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8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相关文章: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2.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3.多媒体语文教学论文

4.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论文

5.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论文

6.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论文

7.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119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