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中等教育 >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参考例本(2)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参考例本(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参考例本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参考例本篇2

  浅谈中学生健康教育

  【摘要】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学生 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身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如今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1.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1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1.2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3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2.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2.1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2.2 改变评价方式。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 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2.3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解决办法通常如下:①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②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③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④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3.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

  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3.1.1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每个人无法选择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一个人出生后,就在家庭的环境中,受到家庭成员的职业、素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家庭风气、人际关系的影响和作用,一个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起点,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在潜移默化之中而受父母的影响是最多的,所以平时家长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

  3.1.2 家庭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力量,中学阶段既要为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思想基础,解决好思想、信念、道德、修养问题,又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和迎接新挑战的各种能力,光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是必要的补充,家长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力量。许多事实表明,重视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家长,学生学习成长比较健康。

  3.1.3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的教育范围和更丰富的教育内容,可以全方位来培养人。

  家庭教育对于中学生个性如价值观、理想信仰、性格等等形成起主要作用。而且,家庭教育在对中学生的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等方面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而怎样选择一种适当的教育方式就成为广大学生及家长极为关心的问题。

  3.2 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以下几种不好的现象:

  一是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得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从而使得孩子普遍出现无情、无能、无责任感。二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导致的不良情况。今天大多数孩子生活的环境已由过去单纯的“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恋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加大。三是孩子生活内容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新信息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录音、录像、网络等渗入到每个人,家庭。现在的孩子大都喜欢电视和网络,与父母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家长关闭了心灵大门,而家长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学校;有的家长视孩子为宝贝,特别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溺爱纵容,百依百顺,把小孩当作“小皇帝”;却苦于教子无方,感到为难困惑等等。

  3.3 要想对学生的教育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从家庭着手。

  学校的存在不能减轻家庭的教育责任,相反,家庭通过正确地发挥它的主体性,才会提高学校存在的价值。因此,无论家庭、无论学校,都必须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现在,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由于受到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片面强调家长权威,“父母说了算”,要孩子绝对服从,棍棒代替教育,使小孩产生孤独感和压抑感,人为地扩大“代沟”,这不利子女的教育。现在的中学生独立性和自尊心都很强,他们需要人格的尊重,心灵的沟通,他们不是被“征服”的对象,家长必须摒弃专制的陈旧观念,掌握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意愿,相信孩子的能力,创造一个民主宽松、亲切和睦、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学生成绩不理想及行为不符合规范时,许多家长往往会因“恨铁不成钢”而采取种种极端措施,如打骂、冷处理等等。而大量事实表明,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家长应当冷静、耐心、主动地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特别是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失败的原因、错误的所在。

  然后与学生一起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身作则,尽量帮助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与此同时,也适当的采取一些合理的惩罚措施,以强化他们对错误的认识。学生很容易接受家长平等、民主、和谐的态度,这可以使学生感到家庭的温馨从而主动地和父母交流,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情况,对自己进行更多针对自己问题的、有实效的教育。特别是对于成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从小由环境养成的品格习惯在以后的成人阶段很难改正,家长生活方式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有大成就的天才也莫不受到良好的家庭生活方式的熏陶,才最终奠定他们成功的基础。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成功就得益于父亲对他的培养和父母的家庭教育对他的熏陶,成为一代伟人。

  家庭教育方式是否恰当、有效,对中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中学生今后的成人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同家长们沟通,对孩子的教育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对孩子们做好详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 《教育文摘周报》.

猜你喜欢:

325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