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新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新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新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的语文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语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新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新论文篇1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事物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其情感倾向也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这是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情感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情感是这门艺术的核心。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在当今社会,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魅力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语)文章是作者情动于衷,溢于言表的产物。如果不能领会文章的感情,就不能所真正读懂了文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不应该离开情感体验。那么,如何调动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学服务呢?我认为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下面结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实践,略表于后:

  一、开掘情感源流

  小学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时善于把握、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这方面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定好情感基调

  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情感总有差别,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养花》中开篇写道:“我爱花,所以我爱养花。”教学时,仅从文章的这几话中,就为全文楔定了感情地基调,教学时只有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地领略老舍养花的乐趣。

  2.理清情感层次

  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赤壁之战》周瑜用写假降信→选择天气→假意投降→火烧战船→追杀曹军的过程。理清了这条情感线,便能使学生清晰地感悟到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打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

  3.把准动情之点

  小语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句,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巴金的《春蚕》中有这样几句话“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透过这句话学生就能很好的感受到母亲养蚕的辛苦。

  4.辨明情感差别

  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显现出差异特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七自然段,展现了“我”的内心活动,当邱少云烈火烧身时,我“紧张”、“担心”、“矛盾”、“焦急”、“痛苦”,表现出情感的复杂性,烘托了邱少云烈火烧身时令常人难以忍受的危险处境。教学时,要抓住“我”的复杂情感,让学生细品情感的差异。

  二、感知情感体悟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因此,教师要交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酝酿情绪。

  1.以理激情

  情感是以认知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含义、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

  2.想象入情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与作者进行情感上沟通。

  3.读中悟情

  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朗读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

  4.比较体情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圣诞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简述了小女孩在圣诞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圣诞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事物――小女孩在圣诞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除夕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罪恶地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

  5.设境生情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文内容协调一致,动之以情晓之以,利用音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三、创设表情佳机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体悟教材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教材。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物所陶醉时,随着情感加深,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愿语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最佳时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学生在抒发情感中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在写作中强化了情感,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开掘情感源流是前提”,“感知情感体悟是延展”,“创设表情佳机”是最终目标。遵循这一科学的情感发展的过程,便能有效地使作者、教者、学生、教材的情达到四情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促使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达到文、理、情相通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新论文篇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多媒体 培养 朗读 识字

  一、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1、基本功的牢固掌握

  牢固的基本功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小学阶段语文基本功包括学生对于字、词、句的书写、学习和理解以及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整齐而娴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标准地书写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来完成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的记载和交流,并且逐渐运用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写、读、说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2、注重积累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3、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反复诵读,感悟语言。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作玄学,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2)对比揣摩,培养语感。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

  二、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1、趣味教学法

  对于识字教学而言,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不断去认识一些新字,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和识字规律。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而我们在教幼儿识字时,一定要用具体实物、图片或有趣的动作、生动形象的语言等方法来加深小学生对所学汉字的印象。在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中,有很多的字都属于形声字。识记形声字的方法有很多,现主要例举以下几种。(1)歌诀俗语法。如雨田“雷”、白水“泉”、人王“全”、舌甘“甜”、日月“明”、小土“尘”、田力“男”等。又如,“问”字,我们可以编成“一个小朋友,进门瞧一瞧,见人就张嘴,等待结果到”。(2)字义法。即根据字的本义组词识记。如闻:闻听、见闻;游:游戏、游泳;看:看见、观看等。(3)直观法。例如,我们在识记“看”时,就可以联想到用手遮太阳时,手一般都会斜举在眼角上面,所以,“看”字上面是斜手,下面是“目”。(4)字形法。如教“重”――千里一线牵;教“染”――上面三九,下面十八;教“突”――突突突,突突突,小狗趴在洞里头。(5)加一加。就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学习生字,这样记忆起来就比较简单。

  2、游戏识字

  在枯燥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教学手段的调整。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识字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识字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开开心心地进行自主学习,并为赢得比赛而互相帮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识字教学中,当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降时,我们就不能进行单一的复习巩固,而是要适时抓准机会让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态。识字教学要不脱离生活,不脱离游戏,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识字教学活动中来。

  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小学生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而每个汉字的形成,都有一定的道理和历史渊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及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创编多样的识字游戏,并将知识融于游戏之中,从而极大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我们可以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戴在学生的头上,让他们扮成小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声音、动作和外形特征,同时适时安排学生演一演,这样既给学生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注入了教育因素,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小动物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提高了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并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实质是人文教育。多媒体形象逼真,活泼生动,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多媒体有声有色,绘声绘影,学生津津乐道,趣味浓厚。多媒体情景交融,突破时空,活灵活现,十分适合小学课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体意义如下。

  1、多媒体满足求知欲,添点快乐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难有持久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个特点,给予所需,“投其所好”。多媒体画面逼真,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不要说引导学生,就是一播放生动的画面,学生早已经安安静静、聚精会神、不错眼珠地注视着画面了。

  2、多媒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讲授有关毛泽东的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毛主席在花山》等,如果教师单纯把书上的内容搬到课堂上,学生理解不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教师便实现不了教学目标,课堂上也不会有精彩生成。如果教师和学生在学这一单元之前都能详细了解红军长征时的历史背景及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再现抗战的光荣历史,认识毛泽东文学作品的特点,则会帮助师生深入理解文本。

  3、模拟配音,训练能力

  多媒体声色俱佳,十分适合小学生的教学,尤其是诵读诗文,感觉极佳,播放课文录像,背景是高山流水,古筝乐曲音乐柔和悦耳,学生跟读,字幕清晰播放全文,简直就是艺术享受。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有利的条件,我在教学《第十二块纱布》时,把里面的人物设计成动画,很精彩,先声情并茂地再现课文内容,然后只出现动画和音乐,借助这些有力的提示,让学生给动画中的人配音,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堪称热情高涨,乐此不疲。

  四、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首先,情绪具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情境,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很多:教师有效的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等等。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进入朗读的最佳境界。可以利用电教手段营造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其次,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看,小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让学生投入其中。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因此,表演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好方法。

  总之,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语文教学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要触摸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学习起来不感觉枯燥,从而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3325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