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小学教育语文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语文毕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小学教育语文毕业论文

  语文教学作为小学主要的教学科目,对于小学生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语文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教育语文毕业论文篇1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素养

  摘 要:在执教时,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修养,以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得以在欢乐中学习成长,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教师;兴趣;实践

  所谓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而所谓小学语文素养,即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应当具备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自身基本素质和修养。由此可见,小学语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基石,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前提,是提升自身修养的大前提。

  一、责任中提高教师修养

  在杂志读者俱乐部上,我曾读到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二十年后的道歉》,讲述的是人大附中的一个数学老师――王金战。他是一个神奇的、优秀的教师,能将学困生培养成最优秀的学生。可是这样一位教师,在一次学生聚会上,却含泪给学生道歉。那是在2005年,他的第一届学生邀请他参加聚会,当他一一叫出分别20年学生的名字时,学生们哭了,而他看到学生脸上那不符合年龄的沧桑时,他觉得好是心酸,眼泪就不禁流下了。原来想好的开场白也就被连连的道歉给替换了,他说:“今天来到你们面前,我感到非常惭愧。因为20年前的我,血气方刚,争强好胜,一味注重成绩,而不关心你们的其他方面……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很多做法,其实对你们是一种伤害……”

  二、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在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都要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人格的培养。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师生以大量的精力投入分数争夺战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从提高学生的成绩出发,学生则更是习惯于在试卷中转圈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缺少未来意识,缺乏创新精神,急功近利,陷入应试泥潭而不能自拔。新教学模式,应是唤醒学生漠然状态的一针强心剂,让学生放眼世界,关注未来,认识到创新于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状态之中。同时,在课堂里,以树立长远目标增强学生创新的内驱力,以新鲜感、愉悦感、充实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快乐情绪,在困难挫折面前锻炼他们的顽强坚韧、锲而不舍的坚持性,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诱发他们强烈的兴趣,激起浓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让他们养成热情、独立、自信、乐观、幽默、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等良好的创造个性。尤其是要注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思维的灵活变通是指考虑问题时,思路开阔,不拘泥,不刻板,能与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相协调,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变化,灵活地迁移,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一种方法想到另一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探索、解决问题。它包括:思维起点的灵在思维起始的时候,就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确定思路,不死守一隅。思维过程的灵活在思维进程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伸缩性强,能及时纠正误歧,根据进程中的实际变化不断变换着眼点。思维结果的灵活思考的终结并非只求唯一答案,而是产生多种可能性方案,有比较选择的余地。思维方法灵活:头脑不僵化,不被某种固定的意识所牵制,善于运用多种思维形式,正面与反面结合,顺向与逆向交替,分析与综合共用,形象与抽象互动,以寻求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三、兴趣里奠定语文基础

  语文素养是分阶段的,在什么阶段就应当具备什么语文素养。“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在我们教学生涯中,应当始终铭记。小学生年龄一般为6~12岁,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理解的文学多为儿童文学――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形象地把握小学生的心理,融入学生当中,探索有益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文学之美在不知不觉中浸入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子,适当地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让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

  “语文课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有合适教材的同时,我们亦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无论是思想还是感情上,都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民主的、和谐的课堂。并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发挥想象力,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四、实践下提升学生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传授知识是智育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离开智育的另一方面,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这说明学习需要知识,但更需要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正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开辟了道路。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更加重视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学习,以期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发展他们的独特的性格魅力。

  那么,语文综合实践学习到底是什么?它就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伽利略也说过:“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界本身,人们必须去读它。”我们应本着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且又体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态度,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和社会,感受生活,初步掌握多样的学习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所以实践是认识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体现在认识问题的结果上,而且在整个认识真理的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自己切身体会所获得的知识远胜于一本书的呆板教条或者一个教师的苦口婆心,触动学生灵魂的一次感受总要比喋喋不休的空谈效果要好得多,影响也更加深远。因此,学生必须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提升自己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孟润朵.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小学教育,2012(11).

  [2]仲崇菊.开展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0(36).

  >>>下页带来更多的小学教育语文毕业论文

332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