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师职称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师职称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师职称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与更新,为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有必要转变小学数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师职称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师职称论文篇1

  浅论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性教学

  【摘 要】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需要的一种新思想理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迪,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为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性教育 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潜质的因素,同时也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创新技能的训练,促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开展创新性教育呢?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过调查,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尽职尽责,用真心与学生交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用情感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接触,与其进行心灵的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就会放下包袱,无拘无束,有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数学教师在教课中,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挖掘其创新意识。

  二、强化合作意识,创设创新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对每节课的重、难点和知识点都要展开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把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采取自改、互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争议,让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形成创新的氛围。

  案例:百以内数的认识——分析一至两位数中有几个十,几个一?

  学生练习——摆一摆:(说明,学生手中有小棒的卡片,每张卡片画有“10根为一捆”,代表1个十,这样的卡片一共有10张,另外,学生有零散的小棒实物10根,每一根代表1个一)

  (1)教师说数字,学生摆卡片和小棒,自己摆自己的(同桌互查);

  (2)指名学生说数字,全班同学摆小棒,同桌互查;

  (3)同桌两个人互相出数字,一个人说数字,另一个人摆;然后交换;

  (4)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负责拿表示“一个十”的卡片;另一个人负责拿表示“1个一”的小棒,老师说数字,两个人通力合作摆出来。(比赛性质)

  这个合作教学案例比较有层次感,前两个层次是互查,两个人合作的过程体现得不是那么强烈;然而从第3个层次开始,同桌就需要互考,也就是两个人之间要有必要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会互查,不明白的地方会互相帮助理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第4个环节实际上是在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环节是在学生理解了几个十、几个一的含义基础上进行的,合作中减少了互查、互相讲解的因素,增加的是互相信任和帮助的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愿望。

  三、重视发散思维,拓展学生解题思路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1: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

  可以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对此,应用题教学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

  四、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式,必须有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在最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看谁的剪法多?”

  五、加强创新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加强以基本技能力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设计、制作、试验、完善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萌发。

  总之,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需要一种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良好的气氛中学生才能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学会研究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创新观念和运用创新教学策略,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效、持续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师职称论文篇2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摘 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学生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由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卫勇·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21-47

  [2] 周小山·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105-109

  [3] 宋乃庆·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32-52

  [4] 陈兴华·云南教育(小学教师)·昆明:云南教育报刊社,2008,(2):13-28

猜你喜欢:

3465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