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教育理论 > 地理教育硕士论文

地理教育硕士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地理教育硕士论文

  地理教育学和其它学科教育学同时应运而生,我们要重视地理教育。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理教育硕士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地理教育硕士论文篇1

  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渗透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也正以疯狂的速度掠夺自然,目前,出现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都是人类掠夺自然产生的代价。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国家对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把环境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堂内容,通过对正在成长阶段的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目的

  通过对中学地理教学实施环境教育,是我国提高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加强思想道理观念的必要手段。

  (1)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我国的地理地貌、能源供应、资源分布、人口发展等情况,了解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等制约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以及人口、社会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土地污染与退化、白色垃圾等相关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了解与思考,会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断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与自然是互相制约、互相发展的关系,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与意义。

  (2)对于中学生来讲,此时期正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重要阶段,通过地理环境教育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危机,能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观念与环保意识,在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中,形成健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有价值、有志向的人生目标。

  2、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渗透的途径

  2.1依据教学内容,利用图标等形式呈现地理教学问题

  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对具体的地理教学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形式表达,直观呈现相应地理问题,使学生理解更深刻、明晰。如,在讲到地球上的水资源时,可以使用图或表的形式把地球上的各类水资源进行分类呈现,由于水资源可以进行循环,很多学生认为水是可再生资源,不应当节约用水,通过图表的呈现,我们就可以看到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量是非常少的,通过地理地质的学习,就知道淡水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有的地方会极度缺水,而且人类对水资源的随意浪费与污染,会导致地区、国家甚至全球都会发生水危机,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引起学生对用水的关注,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节约水资源,组织学生讨论缺水的真正原因,这样学生在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中,就能够不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2使用多媒体进行渗透教学,利于增强学生地理环境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具体的地理现象只靠讲述并不能使学生产生直观想象,也就很难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的关注程度也相应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播放地理视频或者模拟图像,这样更形象化的描述发生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例如,在讲述自然灾害的巨大威力时,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典型的自然灾害视频进行播放,比如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洪涝灾害等现象,只有让学生看到真实的视频信息后,才有亲身经历的感觉,能够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巨大破坏力。此时,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灾害形成的直接、根本原因是什么?人类的发展对环境是否造成了破坏?以及是否会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这样的问题会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在明白了灾害发生的原因后,能够自觉形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家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不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行为。

  2.3组织课后交流互动,鼓励学生收集地理环保信息

  在地理教学环境教育中,教师只能依据课本内容和课时安排进行教学,很多地理现象和知识可能由于时间的原因涉及不到,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学习或者查阅、收集相应的地理资料。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收集资料的来源方式也很多,可以通过上网查询,也可以选择翻阅地理杂志、课外书等,这样的方式能够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环境教育的渗透中,不断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习惯。如在讲到黄河时,涉及到近几年黄河频频发生断流的情况,可以在课堂结束时鼓励学生对黄河断流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描述黄河流水环境、断流次数、时间、间隔、原因等一系列情况的数据,就会发现现阶段黄河断流次数增加是与沿河地区人类过度用水、对环境的过度使用与破坏密切相关,这样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实现地理环境教学的目的。

  3、结语

  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探索环境教育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地理环境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了解并掌握地理环境知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格与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节约意识和环保习惯,成为新一代社会接班人.

  地理教育硕士论文篇2

  实施素质教育下地理教学的创新教育

  【论文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地理教学观念正在不断更新,全面优化地理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文章分析了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提出了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思路。并且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在地理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对照当今国际国内课程、考试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类型及其发展趋势,我们提出了面向素质教育的地理教学调整策略。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 创新 培养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及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多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具体说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如果我们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那么,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当前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另外创设情境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教师可通过一些形象风趣的地理载体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创新意境中去,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地理景观特征,借以丰富地理知识。例如:在讲到我国大陆西北部气温日变化剧烈的特色时,借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论句,来形容地理特征,使学生对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了形象的了解。

  二、创造良好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

  开展课堂讨论,营造创新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地理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以若干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可以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使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由地、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更为重要的是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发言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锤炼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创造良好愉悦的心理环境,形成一种团结进取、协调融洽的心理气氛,才能激起共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学生愉悦地接受和自觉地掌握。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讨论问题时敢于让学生大胆质疑,形成畅所欲言、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等,对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环环紧扣,节奏张弛适度,过渡自然巧妙。教师的讲授应突出重点,目标明确,启发思维,切忌一讲到底。增加学生学习活动的训练内容,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要照顾到中差生以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课堂教学必须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地理教师应随机应变,选择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有针对性的教法,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挖掘与拓展,善于发散、引发思维、开阔思路。

  四、努力做到让全体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

  全体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素质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能否顺利贯彻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目标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观念,由目前的“主演”变成“导演”。教师要带有饱满的稳定的激情,指导点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言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整体参与的主战场。教师更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学生能力的一个综合指标,是学生适应 社会 发展需要的重要能力指标,可以通过预习、阅读、复习,以及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逐步 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能力培养是长期和连续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活动的自我差距,并且自我完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统一起来。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比如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白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六、德育要贯穿地理课堂教学的始终

  德育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首要任务,也是素质 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从地 理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中挖掘教育素材,寻找德育与地理知识教育的结合点,把思想教育与地理知识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结合我国钢铁、煤炭、石油等工业所取得的成就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结合 环境、资源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解,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可以结合地理现象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的教育。例如,通过讲解板块构造理论讲述地球上地震和火山现象成因。通过学生旅游实地考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奋劳动的精神,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七、施素质教育下地理教学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灵活处理教材。基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教给学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 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 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 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

  总之,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直观性都很突出的学科,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科发展十分重要。地理学科美育的发展有利于革除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重抽象轻形象,重应试轻 应用、重沿袭轻创新的弊端,为地理科学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83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