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管理论文 > 2017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2)

2017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2)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2017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

  2017旅游管理论文篇三: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问题及创新探析

  摘要:随着旅游产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均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传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专业师资力量不雄厚等问题,使现行旅游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以期对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人才培养;创新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的界定,结合旅游业具体情况,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人才是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技能,从事旅游行业的相关工作,对旅游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随着旅游产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均有所提高。但是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使现行旅游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主要问题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如下:

  一、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三类:高校所培养的研究型人才、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地方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技能型人才着力培养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技术操作人才,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培养适应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级管理人才。纵观当前现状可以发现,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其他高校差别不大,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如重点高校培养的研究性人才扎实,实际操作技能又不如职专院校熟练的尴尬局面。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灵活度高的行业,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体系应该是完整和多元化的。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缺乏完整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目前千篇一律地集中在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两方面上,导致学生在完成常规学习后,不能继续学习多元化的课程,拓展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能力。二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不平衡。因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比较更容易进行量化的考核,所以在注重理论课程考核的背景下,理论课的学习比重大大高于实践课,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三是教学计划不稳定。计划中的课程体系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频繁地进行改动,存在“因考设课”、“因人设课”的情况,最初的教学计划不能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三)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传统

  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一直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育方式主要停留在显性教育、理性教育上。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是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交流和良好的沟通互动。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学来的知识不能灵活变通,尤其在转化为实践时容易遇到困难。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学校设置了过多的知识性、理论性课程,实践经验缺乏,造成了毕业生既无法直接走上与专业匹配的中层管理岗位,也无法熟练从事旅游管理一线工作。很多旅游管理人才最后选择脱离旅游业,造成了高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就旅游市场而言,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准入门槛低,低水平的人才并不缺乏。但是从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中找出具备专业旅游知识、拥有较高理论素养的高级管理人才却非常困难。

  (五)专业师资力量不雄厚

  在师资方面存在问题,是我国旅游教育界的通病。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很过老师都是“半路出家”,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但是旅游管理业又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些跨行教师既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教育,又没有相关的旅游业从业经验,在授课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旅行社、酒店管理等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体操作经验的缺乏让教学课程的质量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学校在解决师资问题时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例如为了解决“双师型”人才的缺乏,一些学校通过让毫无导游从业经验的在职教师考导游证来实现“双师型”人才比例的提高,这种做法依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些学校把“双语”作为自己的教学特色,找一些与旅游业毫无关系的英文老师来上英语课,与旅游业实现双语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标准,也是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旅游业实际,旅游管理专业应当培养的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其内涵分解为向从事旅游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输送、具备从事涉外旅游业务管理能力、能够适应旅游管理和研究工作三个方面。具体来说,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要求有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综合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复合:在思想道德上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端正的从业态度、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过硬的身心素质;在专业知识上具备扎实的旅游基础知识、旅游业务知识、旅游相关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在综合能力上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确定了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后,学校应当依据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确定相应的培养方式,定位自己的办学特色,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等体系,为地方培养道德修养好、理论知识体系完备、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急需解决的是专业素质不高和实践能力不强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课程体系的调整也要着重在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注重专业课比例的增加和实践课的增加。具体的创新措施有:重新审定原有的课程体系,删除一些内容上有重复、不实用或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对课程分模块进行梳理。经过修改和增减后的课程建议分为四个模块: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大学语文、普通话、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数学、体育等课程,同时设置相应的政治、人文、自然科学类课程作为选修课。公共基础课意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英语、计算机等具体操作能力;

  2.管理学基础课。

  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基本的管理学知识,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等课程。管理学基础课意在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和金融知识;

  3.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企业会计、旅游法学概论、旅游法学、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同时设置相应的旅游地理、旅游文化、旅游美学、社交礼仪、中外民俗等课程作为选修课。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意在培养学生旅游管理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4.旅游管理专业方向拓展课。

  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专业,但是在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又只能是某一个方向的工作,所以在课程设置中,除了要有“面面俱到”的基础课程,更要有一项过硬的专长,这是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的策略,更是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方向拓展课可以包括导游实务、饭店经营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资源与开发四个方向。学生在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后,可以留出时间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培养一个过硬的、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专长,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丰富新型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已经充分认识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但是如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教学中真正将自主权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感到“我想要学习”和“我享受学习”呢?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新型教学方式:

  1.情景体验法。

  情境体验是现代教育中较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际训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正是需要这样的能力。情景体验法具体来说可以应用到导游务实、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点管理等课程中,模拟酒店前台、餐厅、客房、景点、旅行社和旅游大巴等场景,提高学生在酒店前台接待、餐厅服务、客房服务、景点管理与开发、旅行社产品开发与运营等方面的能力。情景体验法作为一种非常直观的教学方式,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十分明显。

  2.案例分析法。

  旅游业所面临的环境是灵活多变又错综复杂的,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人才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法是将一些经典的案例摆到讲台供学生分析,主要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封闭式案例分析。即给出案例和案例存在的问题,由学生分析问题,讨论出解决途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开放式案例分析。即只给出案例,由学生开放讨论找出问题所在,分析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和妥善的追责标准。目的是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开放的发散性思维;三是角色扮演式分析。即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各个角色,通过感受不同角色之间沟通交流状态、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自觉主动地寻求矛盾冲突点以及化解冲突点的办法。案例分析法具体来说可以应用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市场研究与开拓等方面,提高学生在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酒店资金筹集、资产评价和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四)融合实践课到日常教学

  传统的大学课程流程都是先进行三年半的基础理论课学习,再进行半年的实习。但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仅用半年的时间进行实践远远不够,加上临毕业的半年时间学生又忙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实践课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人才更加务实,建议将新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使实践活动贯穿始终。大学四年的实践课具体安排为:大一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学习,夯实通识课基础,同时寒暑假进行实践拓展课;大二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学习,学习以理论课为主,一定比例的课程内必须设置一堂实践课,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初就与市场接轨;大三主要进行拓展方向课的学习,学习将理论与实践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针对学生所选的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等不同方向配备定向实习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全程跟进、全程融合,学用互长;大四进行就业实践课的学习,学习以实践为主,辅助面试指导课、职业规划课等课程,对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素质及实践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至关重要。为了解决当前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理论基础差和实践能力弱的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师资的培训力度。将“半路出家”的教师送到旅游业起步较早的国家进行学习培训,让由转行而来的外行人变为内行人。将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放到旅游业一线去,既方便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又有利于增加实践教学经验。另一方面要打破高校的学历和职称门槛。旅游管理是重应用的专业,要大胆聘用具备多年旅游管理经验的教师,将从事实际旅游工作的人才带到学校中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

  参考文献:

  [1]安淑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

  [2]王娟.影响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9,(5)

  [3]朱秀华.论教材建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成人教育,2008,(12)

  [4]王莫离.第二课堂、潜课程之比较视角下的高校信息服务功能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猜你感兴趣:
1.2017年旅游管理论文

2.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参考

3.2017年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4.2017年旅游管理论文选题

5.2017年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6.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88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