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有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论文

有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有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论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它既是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和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然要求的适应性特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论文范文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不仅符合近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客观发展要求,也迎合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潮流。2012年新加坡政府通过建设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来维持其在亚洲及全球领先的教育地位,体现出办学和培养目标国际化、师生及管理人员来源国际化,并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知识经济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也紧随全球化进入深度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但是符合近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客观发展要求,也是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潮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先后实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贵为亚洲教育之都的新加坡,2012年通过建设第四所公立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来近年因要维持其在亚洲及全球领先的教育地位,锐意发展高等教育。特别地新加坡建设第四所公立大学—新科大,其愿景在于建立世界一流的设计管理类大学,力求在设计及管理领域实现高度国际化的标准以此应对全球高校国际化的潮流。

  一、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回顾

  (一)建国至21世纪初期:高等教育借助经济实力快速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浪潮开启后,新加坡政府将教育发展的焦点集中于发展高等教育中来。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重点提出了要以加速塑造发展经济所必要的科技人才及为此实施英才教育。因此新加坡高校成为培养社会精英、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新加坡高校从自身的硬件发展到参与国际化的浪潮当中。在2000年时,新加坡就被世人誉为“亚洲教育之都”,[4]其高校的高质量培养人才方针享誉于世。为了继续维持其教育的领先优势,新加坡政府加大力度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度。诚然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是对其高等教育深度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回应,高校国际化能有效应对全球化的变化,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新加坡也有其本土特殊的环境。新加坡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融之地,[1]多民族下的多元文化常常激烈碰撞,为新加坡高校进行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的土壤。

  (二)当今发展现状: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力遥遥领先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2014年9月2日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14-2015)》,新加坡在国际竞争力的排位高于美国及众多欧洲国家,仅次于瑞士,位列全球第二位。[2]其辉煌的成就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及丰富的人力资本。人才的资本对国家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人才的角逐则聚焦于教育,进一步来说高素质的人才往往跟其教育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新加坡的高等教育体系由公立大学、私立专科学院及培养教师的专业师范学院构成,现有大学4所,分别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及新科大。四所高校均在全球范围内招生优秀学生,实行由本科至博士的培养层次。[3]新加坡高等院校虽不多,但其教学广度(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设置了由人文学科至理工学科共30多个系别)及教学深度(如四所高校均设置了博士点并且涵盖了大部分学科)十分全面。虽然建校历史时间比较短,但其发展速度却是令世人都为之惊叹。在201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分别位居世界22位及39位,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高居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首位,其专业学科进入全球前20位多达23个[1]。可见,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使新加坡教育摆脱一体化模式,向教育更多元化发展。另外,新加坡实行精英治国的政策,保证了新加坡的命运始终由精英人士或集团掌握,使新加坡的每一次教育转型都较为顺畅及高效。[4]

  二、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

  (一)办学和培养目标国际化

  诚如过往,在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新加坡国立大学与世界各地的优秀研究机构及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将目标定位“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显然新加坡国立大学要以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为愿景。而现今新科大也以培养管理与设计的新型复合人才为重,以世界性实用人才为办学宗旨,力求在管理及设计专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例如,新科大与众多企业进行合作,以企业高管人员培养学生世界先进的管理技巧及分析真实的管理案例,[5]力求其学生能够在日后工作能够顺利承接。新科大还致力培养学生全球范围内的责任感,力求使其学生拥有一个对全球范围的敏锐触角,对全球的视野的一个高度的察觉能力。

  (二)师生及管理人员来源国际化

  在《丹顿报告》的出台下,[6]新加坡高等学校国际化开始“起航”。此报告建议发展与海外学府的联系、聘请海外学者,以此提高大学的科研质量。在过往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培养“世界公民”为导向,而新科大从更细微的方面对“世界公民”的培养作出了更为完全的规划,包括在全球招聘高学术水平的教授及专家,师资的招聘与培训充分体现了新加坡办学的全球化思路。[2]新科大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师资,大批引入麻省理工及欧美其他大学的教授,所有候选教师均由麻省理工代为面试、招聘。2011年起,新科大将全部教师(包括了中方的教师)送至麻省理工工作培训1年,为更好地教授学生做足专业上的准备。在招生方面,新加坡政府视人才如珍宝,新科大面向全球招收本科生及研究生,该校十分重视国际优秀学生的资源,通过建立海外招生委员会专门负责在全球范围内招收优秀学生。另外奖学金制度的设立是给予全球极其优秀或某学科领域上的超卓学生,助学金政策对经济有困难之学生进行无息贷款顺利地帮助其完成学业。[7]可见新加坡政府用更好的保障制度保存人才,不但为其本土的市场经济提供大量的后备力量,也为其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新科大在管理层上也适当地引进麻省理工的高层管理精英担任新科大的校长及各大院系的主任,这些高层通过应用当今先进的管理理念,如领导教师团队合作、对教师进行职前专业培训的手段,有效鼓励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及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可以看出,新科大的高层管理人员将肩负着新科大教学及行政管理的重任。

  三、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国际化教育接轨,应该开拓国际视野,实行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创造更多高质量、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会,努力朝着大学教育多样化、师生背景多样化及学位教育多样化、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多样化等方向发展。

  (一)拥有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氛围多为闭塞,特别在教与学中,单方向的知识流动仍然是主流,教师依旧单一地将知识及理念单向传授于学生,这致使学生的知识面严重狭窄及其价值观普遍单一。[8]在这种闭塞的教育环境下,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对接受外界信息比较缺乏,致使其主观能动性比较低,认知能力直接受到限制,阻碍了师生国际视野和思考能力的发展。在全球化知识浪潮的背景下,这种状况必然导致高等学校教育发展滞留不前。中国高校要培养出跨时代的先锋队,走向高等教育国际化,首先在于转变闭塞的观念。可将理念着力点放于培养全球化的公民为导向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全球化视野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全球化知识经济要求学生具备解决困难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理念要有一个思想上的飞跃,要由过去单纯吸收知识的纯知识灌输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9]因此在教学上,我国高等教育应该转变教学模式,将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适当地推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探索性学习的教学计划,这些能很好地给予学生接受及开发新知识的机会。[10]另外,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上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不同的文化元素,适当地安排国际交流的活动,据此来增强学生、教师的国际视野及综合思辨能力。

  (二)健全海外招聘机制和加强教师培训

  在专家团队方面,新加坡高校有50%的教师来自全球各地,而且均属于优秀人才。[11]新科大也是如此,通过大批引入麻省理工及欧美其他知名大学的教授来提高大学的专业化程度。反观我国的现状,我国高校教师绝大多数为本土教师。一方面可能来自高校招聘小组大碍于自身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而甚少亲自前往海外招聘人才,但主要原因应归结于我国缺乏健全的高校海外教师招聘机制,如众多高校往往将焦点只放于本土人才上,缺乏一套良好的海外人才招聘流程及规则等。[12]因而中国高校可以善用国家人才计划,成立国际招聘小组,招揽更多的世界性人才,使学校文化多元化。这既可传授多视角的观察方法给予学生,亦可增强大学在国际的综合影响力。另外,我国还要加强本校教师到海外参与培训的力度。正如新科大之举,将全部教师送至麻省理工工作培训1年,这种国外实战经验将有力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及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

  作者:程嘉晖 单位:香港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范燏.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3(13):22-27.

  [2]吕冰冰.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3]沙红.新加坡高等教育:经验与借鉴[J].教育发展研究,2006(7-8):78-86.

  [4][5]宋若云.新加坡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02-108.

  [7]徐颖.浅析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2003,28(3):102-105.

  有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论文范文二:高等教育成本管理论文

  摘要:高等学校成本管理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基于目前高等学校尚未建立成本管理体系,文章全方位论述了高等学校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重点探讨了高等学校成本对象、成本核算期间以及成本范围,并探讨了高等教育成本信息的应用。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成本信息为基础,实现高等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控制成本,建立科学合理的费用分摊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有关方面的成本信息需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指出,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以政府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为基础,采用科学方法,系统分析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成本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水平。高等学校会计属于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成本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学校的运行效率,因此,加强高等学校成本管理构成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目的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费投入的增加,从政府层面上,要求高等学校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竞争能力;从受教育者层面上,要求高等学校提供交纳学费的用途及在教育成本中的比重;从社会公众层面上,要求高等学校提供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因此,高等学校需要加强成本管理,客观地反映教育成本信息,满足有关方面的要求。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成本信息为基础,实现高等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控制成本,建立科学合理的费用分摊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有关方面的成本信息需求。

  二、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环节

  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环节可以分为:高等教育成本预算、高等教育成本核算、高等教育成本控制和高等教育成本评价。其中,高等教育成本预算属于事前管理,高等教育成本核算、高等教育成本控制属于事中管理,高等教育成本评价属于事后管理。在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诸环节中,成本核算是中心,只有提供科学可靠的成本信息,才能据此进行分析、决策;成本预算是目标,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合理的目标有助于成本管理目的的实现;成本控制是手段,是成本管理目的顺利实现的保障;成本评价是应用,对前期的成本管理活动进行分析,为下一期的成本管理活动提供整改的依据。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相辅相成,构成有机整体。通过科学严谨的高等教育成本管理,可以提供有关方面所需的成本信息,实现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

  三、高等教育成本核算

  (一)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高等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一定层次、一定数量学生而发生的各种资源耗费的货币表现。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部分高等学校以及研究机构采用统计方法进行高等教育成本计算。一般程序:一是将高等学校的全年支出扣除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等作为计入高等教育成本的支出;二是将计入高等教育成本的支出扣除资本性支出,再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确定计入本年度高等教育成本的支出;三是将全部学生人数按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系数1:1.5:2的比例折算为本科生标准人数,将计入本年度高等教育成本的支出除以本科生标准人数,计算本科生人均成本,再分别按照1.5和2的系数计算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人均成本。

  2.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上述统计方法计算的人均高等教育成本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成本对象与成本范围不匹配。大多数高等学校中,除了学历教育之外,还有许多非学历教育学生(如短期培训学生等),培养这些学生发生的耗费计入了高等学校的支出,但其不属于成本对象,导致人均成本虚增。此外,大多数高等学校均有为特定单位进行的专项科学研究,其科研经费计入高等学校支出,但与培养成本对象无关,也导致人均成本虚增。(2)会计期间的确定不合理。大多数高等学校进行成本计算时,采用日历年度作为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期间。但是,在高等教育扩招的情况下,由于某年度毕业生与新生的数量不一致,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年度学生的平均人数进而计算人均成本,无法客观反映某一级学生的人均成本,导致高等学校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培养某一级学生的耗费相关度不高,无法据以进行相关决策。(3)分配系数缺乏科学依据。以1:1.5:2的系数确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成本,意味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成本是本科生的1.5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成本是本科生的2倍,但此系数不是根据大数据的分析确定的,而是根据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收费标准测算确定的。收费标准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个人负担递增原则确定,以此为依据确定成本耗费显然缺乏科学依据。(4)成本方法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要求。高等学校不同专业(如理工科专业、文科专业、艺术专业等)学生的培养成本不同,同一专业不同年级(如本科一年级以课堂教学为主,四年级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主)学生的培养成本也不同,以前述成本方法计算的某一年度人均成本不分专业、不分年级,所有本科生的人均成本相同,无法客观反映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成本耗费,无法实行精细化管理。

  (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期间

  前已说明,目前高等学校进行成本计算的会计期间按照日历年度确定,但在当年毕业生与学生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无法客观反映某一级学生的人均成本。一般来说,教育周期是按照学年划分的,因此,为了合理反映人均成本,计算教育成本的会计期间应按照学年度确定。但由于每年毕业生通常都是7月初离校,学校的招生工作一般从每年7月底至8月初正式运作,考虑新学年的准备工作从8月份开始,可将计算高等教育成本会计期间确定为当年8月1日至次年7月31日,即从招生工作开始至毕业生离校为止,使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更加符合学校特定的运行规律。

  (三)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成本范围与成本计算方法

  1.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对象

  明确高等教育成本对象是正确界定教育成本范围的必然要求,也是正确确认各对象成本的前提。只有对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进行辨别,分析各个对象的性质、特点,才能最终确定成本确认与计量的对象。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是指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但学校还有其他类别的学生,如短期培训生等,高等学校培训这些学生也会占用教育资源。但这些学生的培训时间不同、培训内容不同、培训方式不同,按照重要性原则可以不作为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对象。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照学历分类。按照学历分类,可以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同学历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收费标准均有所不同,将高等教育成本按照学历分类,能够提供不同学历学生的成本信息。按照学历分类,是高等教育成本对象的基本分类,能够满足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基本需求。(2)按照学科分类。按照学科分类,可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多个大类学科和更多的明细学科。不同学科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所不同,高等教育成本对象在按照学历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学科分类,能够提供不同学历、不同学科的成本信息,能够满足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多方位需求。(3)按照年级分类。同一学历、同一学科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本科生一般分为四至五个年级,硕士研究生一般分为二至三个年级,博士研究生一般分为三至四个年级。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以课程教学为主,高年级学生以教学实践、撰写论文和毕业设计为主,高等教育成本对象在按照学历、学科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年级分类,能够提供不同学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成本信息,能够满足高等教育成本管理多方位、深层次的需求。(4)按照教育作业分类。高等教育是通过实施不同的作业完成的,这些作业包括教学作业、科研作业、后勤作业、管理作业等。高等教育成本对象在按照学历、学科、年级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作业分类,能够提供不同学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作业的成本信息,能够满足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精细化需求。

  2.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成本范围

  进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应明确计入高等教育成本对象的范围。一般来说,高等学校发生的经营费用、上缴上级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与其教育活动没有关系,不应计入高等教育成本。此外,属于高等学校发生的与教育有关但与成本核算对象无关的支出,也不应计入高等教育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短期培训等业务成本。高等学校开展短期培训业务,将发生教师薪酬、教室使用等费用。前已说明,短期培训的学生不属于高等教育成本对象,因此,其发生的各项费用不应计入高等教育成本,其发生的各项费用均应从总费用中扣除。一般来说,短期培训的费用在全部费用中所占比重较低,按照重要性原则,可以只扣除其直接成本,如教师薪酬、教室使用费等。(2)委托项目的科研经费。科学研究与教学互为因果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科研成果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接受委托为其他单位进行研究开发。科研经费是否计入高等教育成本一直存在争议。一般来说,重大的纵向科研项目,属于探索过程,其研究成果对教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横向科研项目大多属于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接受委托为其他单位进行特定的研究,属于开发过程,是科研成果的应用,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像纵向科研项目那么明显。因此,按照重要性原则,可以将纵向科研项目的支出计入高等学校成本,而将横向科研项目的支出从总成本中扣除,以便客观反映教育成本的耗费。

  3.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以成本对象为编制,一般可以分为层次法、专业法、年级法和作业成本法。(1)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层次法是以学生层次为成本核算对象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层次法的特点是,仅提供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成本,而不提供不同专业和年级的教育成本。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能够提供按照学生层次制定收费政策的成本依据;但是由于不能提供不同专业和年级的教育成本信息,无法确定教育资源在不同专业和年级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政策。(2)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专业法是在学生按层次分类的基础上,以学生专业为成本对象核算成本的一种方法。专业法的特点是,既要计算各层次学生的教育成本,也要计算各专业学生的教育成本,但不计算各年级学生的教育成本。这种方法既能够提供按照学生层次和专业制定收费政策的成本依据,还能够提供教育资源在不同专业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成本依据;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按照专业进行成本归集,不同专业之间相互提供劳务需要进行交互分配,核算程序较为复杂。(3)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年级法是在学生按照层次和专业分类的基础上,以不同年级学生为成本对象核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年级法的特点是,既要计算各层次学生的教育成本,也要计算各专业学生的教育成本,还要计算各年级学生的教育成本。这种方法既能够提供按照学生层次、专业和学年制定收费政策的成本依据,还能够提供教育资源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成本依据;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按照专业和年级进行成本归集,不同专业之间相互提供劳务也需要进行交互分配,核算程序更为复杂。(4)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是在学生按照层次、专业和年级分类的基础上,以教育环节的各项作业为初始成本核算对象,以不同年级学生为最终成本对象核算成本的一种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作业消耗资源,教育消耗作业”,即首先计算教育环节各项作业的成本,再将作业成本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进行分配。这种方法既能够提供按照课程学分制定收费政策的成本依据,还能够提供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细化的成本依据;但是这种方法核算程序最为复杂,需要高等学校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四)高等教育成本项目和一般核算程序

  1.高等教育成本项目

  高等教育成本项目,是高等教育各项耗费按照用途进行归集的成本要素。一般来说,可以设置教师薪酬、学生奖助学金、教室使用费、科学研究费、教学运行费和行政管理费。(1)教师薪酬。教师薪酬是专职教师的薪酬,属于高等教育成本中重要的劳动力成本要素。教师薪酬在高等教育总成本中的比重、人均教师薪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教育师资的能力。(2)学生奖助学金。学生奖助学金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及维持贫困学生坚持学习的支出,属于直接用于学生自身的成本要素。(3)教室使用费。教室使用费是用于教学、实验的建筑物发生的各项耗费,属于高等教育成本中重要的劳动资料成本要素。教室使用费在高等教育总成本中的比重、人均教室使用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教育的物质保障能力。(4)科学研究费。科学研究费是进行科学研究发生的各项耗费,属于高等教育成本中提升教学水平的成本要素。科学研究费在高等教育总成本中的比重、人均科学研究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学校的科研能力。(5)教学运行费。教学运行费是高等学校基层教学单位为维持日常教学发生的各项耗费。教学运行费在高等教育总成本中的比重、人均教学运行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效率。(6)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是高等学校行政部门为管理整体教学秩序发生的各项耗费。行政管理费在高等教育总成本中的比重、人均行政管理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学校的整体管理效率。

  2.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1)划分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和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将全部事业支出首先按照经济用途进行分类,分为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和不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对于不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以及不属于成本对象耗费的支出,例如上缴上级支出、对下级补助支出、短期培训支出等,应单独进行归集,在计算教育成本时不予考虑。(2)划分应计入本期教育成本和不应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支出。“本期”是指本成本核算期间,而不是本月。这是因为,在成本计算期结束之前,发生的所有成本均为未完成成本,不需要按月进行划分,所以属于本成本核算期间应负担但不属于本月应负担的支出,不必再进行调整。(3)划分各成本核算对象的支出。将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的支出按与对象的关系,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属于直接成本的,按成本核算对象直接归集;属于间接成本的,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后,再按成本核算对象归集。(4)计算高等教育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期间终了,通过以上步骤对教育成本分配和归集后,各项相关支出均已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相关成本项目,从而得出成本计算期内高等教育的总成本。各高等教育成本对象总成本除以该成本对象的总人数,即为单位成本。

  四、高等教育成本管理其他环节

  (一)高等教育成本预算

  高等教育成本预算是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专门反映未来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内成本核算对象的预计成本。高等教育成本预算管理是高等教育成本管理体系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评价等其他管理环节的前提和目标。高等教育成本预算必须服从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同时,也要通过预算来实现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高等教育成本预算的信息应体现完整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灵活性的要求。高等教育成本预算的编制方法、口径应当与成本核算的方法、口径统一起来。高等教育成本预算编制与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编制的数据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很多财务预算中发生的费用最终都对象化并形成了相应的成本。高等教育成本预算的编制方法可以采用基数增长法和零基预算法两种基本方法。高等学校成本预算实际上是由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预算组成的,一经确定,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解,先落实到各归口管理的作业中心,再按照预计的用途分解落实到各实际耗费的作业中心,最终落实到不同级次、不同类型的作业中心,成为成本执行目标。

  (二)高等教育成本控制

  高等教育成本控制是高等学校根据成本预算及成本管理目标,对高等教育成本发生全过程实施的控制,是高等教育成本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成本按照既定的成本预算目标和管理目标执行的主要手段。高等教育成本控制,应当满足全面性、制衡性、重要性、及时性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要求。为了有效地进行高等教育成本控制,应构建成本控制管理整体框架,设置科学合理的控制环节;建立成本控制权责管理体系,确定行之有效的岗位制度;完善成本控制专项监督机制,实现定向的控制管理目标。

  (三)高等教育成本评价

  高等教育成本评价是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利用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的数据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成本构成、成本变动等情况,判定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找到保持合理成本水平、提高成本管理和改进成本绩效的途径及进一步全面提升成本管理水平的总结性结论。进行高等教育成本评价时,不同的成本项目应不同对待,以体现成本性质存在的巨大反差。成本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比较分析法、构成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五种评价方法。高等教育成本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均教育成本、生均教师薪酬、生均教室使用费、其他成本项目生均成本、成本构成比率、资本性支出折旧(摊销)率、收入成本率、成本支出率、成本分担率等。高等学校、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可以根据评价指标,结合具体情况,分析评价高等学校办学效率,利用高等教育成本信息进行相关决策。

  五、高等教育成本信息应用

  高等教育成本信息应用,可以分为初期应用和远期应用。

  (一)高等教育成本信息的初期应用

  在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成本管理体系初期,由于缺少客观的数据积累,高等教育成本信息一般适用于高等学校自身纵向比较,以分析高等学校自身前后期成本变动的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高等教育成本信息的远期应用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数据的不断积累,高等教育成本信息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未来,高等教育成本信息主要可以用于学费标准的制定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1.高等教育成本信息在学费标准制定中的应用

  高等教育成本是确定学费标准的关键因素,成本的高低能够决定教育受益对象(学生)的分担金额。高等教育成本可以根据本文前面提出的各种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学历层次、专业、年级分别进行核算,从而通过差异化的成本得出差异化的学费标准。在高等教育成本的基础上,还应考虑政府拨款、家庭可支付能力、学生未来收益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以及高等学校资金筹措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不同课程的收费标准。

  2.高等教育成本信息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中的应用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在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时,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生均综合定额,即每年按照学生人数固定拨付的财政补助金额,用于保障高等学校的基本运行;另一种是为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特定目标,拨付给高等学校的专项资金。前者属于高等学校的可预期固定收入来源,后者则属于竞争性资源,需要通过评判专项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等来分配。因此,成本信息在两种方式下的应用也有所不同。在分配高等教育生均综合定额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客观的高等教育成本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区、气候等因素,合理确定生均综合定额。在分配高等教育竞争性资源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在客观的高等教育成本基础上,评价项目方案的经济性以及未来达到的绩效目标,确定投入的资金数量。

  作者:武雷 林钢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波,霍平丽.高校办学成本及其构成项目新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9(7):26-28.

  [2]王如彩,齐行抗.谈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几个特殊问题[J].财会月刊,2009(5):51-52.

  [3]万寿义,赵聚辉.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J].兰州学刊,2009(2):218-222.

  [4]崔邦焱.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宗文龙.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作业成本法视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林钢,武雷.高等教育成本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有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2.有关高等教育的论文

3.关于高等教育问题论文

4.有关法律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5.浅谈大学生法律相关论文

6.有关法律教育论文范文

140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