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有关中学艺术教育论文

有关中学艺术教育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有关中学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学艺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中学艺术教育论文篇一

  《 提高中学艺术教育水平之我见 》

  摘 要:笔者认为 艺术作为一种 教育,它也必须是多方面的。在中学艺术课的教学中应该采取音乐、 美术、 文学、影视四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学;艺术教育;策略

  一、教师自身艺术素质的提高

  1.艺术教育的多面性和综合性

  艺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它包含了以音乐、文学为代表的时间艺术,以绘画、雕塑、 建筑为代表的空间艺术,以戏剧、影视为代表的时空艺术。所以艺术作为一种教育,它也必须是多方面的,它是综合的、立体的。

  2.提高艺术教育技术素质的必要性

  当前,提高艺术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养便是题中之义。因为艺术的本质是我们人类以自己的心灵观照这个世界整体的方式之一,各类艺术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二、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1.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课堂形成了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一种模式,老师成了真正的“传道”者,甚而之为“一言堂”;或者就是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为书本而教,不是为学生而教。教材活动脱离学生,忽视学生的生活 经验、知识经验、心灵体验。这种错误的教育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的 发展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的观念,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为主的“开放式学习”的课堂模式,创立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2.确立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课题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全体学生发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能够发现这种不同的发展,分清学生间不同的层次,以便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

  三、对艺术史及艺术欣赏的认识

  1.对艺术史了解的现状

  笔者曾于2007年参加一所大学艺术系硕士招生复试。场外遇一复试刚出来的女同学,主考官问她何谓印象派,什么是大地艺术等一些艺术史知识,她说:“我是学陶瓷工业的,哪里知什么是印象派,什么又是大地艺术。”足可见,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中,对艺术史的漠然是多么严重的现象,大学教育况且如此,何谈中学艺术教育呢?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我们的艺术教育还停留在对美术,音乐的一些基本技能的培育上,而忽视了对艺术史的渗透。对艺术史了解的盲区,其实也就是艺术欣赏的盲区,往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同学们看了《格尔尼卡》,却不知画面为何如此,只见一些奇怪而狰狞的物象,听了《春江花月夜》,也不知音乐为何这么悦耳。其后果便是对艺术经典作品的“快餐化”欣赏,变成了对艺术作品“囫囵吞枣”式的理解和领悟。即便是艺术欣赏课,老师往往也只会从艺术作品本身构成来分析作品,实际上一幅画上的线条、色彩、明暗、人物,一首乐曲的音乐、音调、节奏、旋律,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或多或少都反映了或烙下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不了解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不了解艺术史,便很难对艺术与 社会的主动关系产生感受,同样也很难把握世界的本质与人的本性。

  2.了解艺术史的意义

  由此说来,对艺术史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感知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与作品有关的概念、 政治背景、 文化背景以及艺术家的特点,不仅认识过去的艺术,而且感受和理解目前正在流行的艺术。如果我们不去探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Beys,1921~1986德)生活的时代背景,我们不去了解他“扩展艺术概念”及“社会雕塑”的思想观念,便无法向学生解释像《油脂椅子》《桀刑》《如何向一只死

  兔子讲解图画》这样的作品;如果不去了解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脉络,同样也不会让同学搞懂为什么会出现诸如中央电视新办公大楼以及国家体育场“鸟巢”如此新异的建筑。对艺术作品背后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从而对潜在的创造力产生激发作用。

  四、多媒体辅助技术在艺术教育中 应用的意义和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出现大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扩展了既定的艺术课程。它的应用可以改变以往老师主讲,学生操练,不能发挥学生主动性作用的旧有课堂模式。现代青少年对这种充满形象性、丰富性、生动性、充满趣味的多媒体技术的敏感,要比其他任何人群都强。在把抽象的说教转化为形象的演示,这一新技术运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领悟教学目标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且是直接的、快速的、形象的、主动的。所以,艺术课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 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地吸纳新知识,不断地用新的多媒体影像充实课堂,从而达到丰富教学手段,更快的更新教学观念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里,享受学习的乐趣。笔者在5·12四川大地震后观摩了一堂题为《艺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痛苦篇)艺术欣赏

  课,任课美术老师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在播放一些反映二战期间轰炸场面的影视资料后,引出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老师和同学们探讨了毕加索、立体主义、立体主义的其他代表作。课件的内容包括一系列获普利策奖反映战争和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痛苦这一主题的摄影杰作。整个课件内容紧贴课堂主题,丰富而生动,有影视画面,有作品图片,有音乐,他们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总之,以上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一种关系。

  有关中学艺术教育论文篇二

  《 中学艺术教育调查解析 》

  摘要: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平衡的、全面的,高中的美术学科的教学也应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全国各实验区蓬勃展开。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从初中美术教学状况的调查分析入手,寻找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绘画、手工等技能参差不齐的原因,寻求改变这一状况的途径及对策。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美术学科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 就目前农村学校美术学科教学而言,存在着严重差异,尤其表现在部分学生的美术基础技能较差制约着综合能力的发展,并对此提出若干意见。

  二、问题的提出

  新入学的初一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美术基础技能参差不齐,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成了摆放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下,这一问题的出现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关系着素质教育能否全面实施,关系着是否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负责任,关系着能否全面实施“三个一切”,希望能引起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问题形成学生水平差异的原因调查分析结果

  (一)生源问题

  1.各学校的重视程度不一。在各学校,中心小学的领导老师重视程度较高,学校美术课的正常进行。而一般初中会减免一部分美术课时,用于文化课的学习。造成各学校学生综合熟知的参差不齐。

  2.还有些学校领导、老师、学生重视都不够,认为美术学科只是副科,教办又不统考核,老师随便“代代”,学生随便学学,这样与活动较多的中心学校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二)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同一班级在同样的教学、学习条件下也会形成一定的差异

  有些同学天生爱好美术,在自身兴趣的激发下,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美术素养自然会提高很快;而有些学生或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影响,认为学好数、理、化就能一统天下,或受父母家庭的影响,认为学美术没出息,再加上缺乏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高中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针对性地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有计划、有措施地进行美术学科教学。

  (一)就高中美术教学而言,本身就和初中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缺乏一种“连续性”

  初中美术教学,特别是一些师资薄弱的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训练,这些学校美术教学中只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学科教学往往容易多注入表现、抽象、超现实等手法,学生绘画多姿多彩,说白了就是让学生随便画画,完全忽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而高中美术教学从根本上要使学生有一定的素描、色彩技能。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可根据教材与教学的需要适当增加一些高中课程以外的技能常识方面的知识讲授,尽量填平存在的天形的“沟”这样做,其一,在面上可增强初中美术教学与高中美术教学的连贯性;其二在点上可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补课”。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能因此而扼杀学生的自主与创新。高中学生的教学毕竟不能只为美术专业训练,高中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在美术教学薄弱的学校中欣赏课问题尤为突出

  初中美术教学中更应注意通过美术欣赏教学、激发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在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方法与欣赏程序的同时,增加美术技能、技法的介绍,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审美情趣,同时又能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审美选择,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为学生动手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适当自主开发一些教学内容

  美术学科教学中可适当自主开发一些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应以初中美术教材为依托,选择一些既复习小学部分知识,又本着针对初中教学中技能传授不够的特点选择性、过渡性内容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为美术学科课时少,学生易忘,再进行回顾的特点进行教学,又能对薄弱学生进行“补课”。例如:教高一学生欣赏素描时,可穿插手绘线条图像的方法、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物体表现规律,同时可为速写的学习打个基础,又可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补上一课。

  (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重要的教学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辅导中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进行“特殊”的辅导,力量有所倾斜,让这些学生能与大家共同进步,不至于对美术失去兴趣,或作业成为负担,草草了事,应差式地完成任务,尽量能做大面积“丰收”同时,小部分也不“减产”。

  (五)开发课外教学资源

  美术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也应注重挖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学生自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学校图书室是学生在校内可利用的主要资源。参观校内、校外的美术品展示场所,在校内多组织画展、手工作品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让学生欣赏的同时,讲解技法。

  (六)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在兴趣小组的组织上,不光让对美术感兴趣的“尖子”参加,也应允许有兴趣的“待进”学生参加,为这些“待进”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学习的信心。

  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平衡的、全面的,高中美术学科的教学也应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出发点,我们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应更多地了解学生,足够地重视学生美术基础差异,以便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有关有关中学艺术教育论文推荐:

1.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2.有关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3.学校艺术教育论文 学校艺术教育有效模式研究论文

4.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5.浅谈中学美术教育论文

6.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论文

7.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范文

166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