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教育心理学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一门课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篇一

  《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 》

  摘要:

  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阻碍了教育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常见的问题包括不具备高水平的学科地位,难以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内容以及没有获得必要的重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办法,多管齐下切实解决问题。本文从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出发,系统的阐述了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对策

  近些年来,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日益深化,这些都使我国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伴随着我国心理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教育学的发展,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一、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取得的成绩

  (一)研究体系日臻完善、研究课题不断深化

  现阶段,在总结概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我国相关研究学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编写了大批量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熟。不仅如此,我国教育心理学领域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一些理论观点,积极调动了研究者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二)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者在充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同我国教育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一系列即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研究领域。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知识观与教学观,探讨了若干学科中潜在的规律性问题,实现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三)积极引进西方成果,缩小中西方差距

  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积极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国外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给予了密切关注,与此同时,还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的消化吸收先进成果,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随着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不断消化吸收,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原来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例如概念不清、理论混乱等,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能够同国外保持一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现状

  (一)重视力度不够,职业教育心理学地位不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职业教育也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相关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以及开展程度的重视力度还不是特别的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确立一个全新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机构。二是缺乏必要的发表期刊。现阶段,职业教育心理学还不具备专门的期刊发表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研究者的研究积极性。三是缺乏相关教材。职业心理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其教材却没有跟上职业心理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教材难以支撑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工作,难以为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发展不成熟,内容体系不完善

  虽然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如果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学科内容和体系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发展程度也日趋成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填充和完善。纵观市场上的职业心理学教育书籍,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大概只有十几本,不仅如此,这些书籍大多都是没有核心主题的书籍,对于重点研究对象的介绍也是模棱两可,不仅如此,不论是哪本书籍,都有其自身的侧重点以及方向性,并自成一体,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

  (三)研究方法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是所有的教学工具。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难以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提升,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文献法这种研究方法进行讲解,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难以说服学生,缺乏必要地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往往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授课,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消耗殆尽。

  (四)研究成果质量不高,难以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地位之所以低于其他学科,主要原因在于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难以在一些权威性的期刊上发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类学科缺乏必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创新意识,很多学术成果大同小异。其次,功利性的动机导致部分学者在发表论文和学术报告的过程中忽视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研究者在撰写学术文章的时候往往大量的抄袭已有文章,将他人文章稍作改动后就再次发表,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局面难以实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是教师难以实现深入地、全面地把握整体的知识架构,虽然部分教师的实践经验较强,但是其不具备理论研究能力,还有部分教师虽然理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其却缺乏实战经验。在上述多个原因的作用下,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路径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上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多管齐下,解决问题,扫清障碍,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建设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现在,还要将现在同将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做到着眼于将来,统领全局,兼顾局部,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它是纷繁复杂地,不仅如此,心理学的发展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流派纷呈的,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的发展共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也就是说其中既包含有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包含有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直接决定了职业心理学的社会性,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做到整合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积极鼓励学科专家实现共同协作,多角度的全面地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在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过程中,应做到多元交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特定核心基础的、大范围地统一理论模式,从而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并使其成为一门具有坚实基础、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学科。

  (二)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在建设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发展眼光,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最前端,并将学科建设以及为社会实践服务之间潜在的关系处理好,打造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依照教育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划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社会;二是家庭;三是职业学校。以纵向层次来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部分,即初等教育心理学、中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以横向服务范围为依据,可以将职业教育心理学划分为岗前职业教育心理学、转岗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在岗职业教育心理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怎样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应当做到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核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针对性,着重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还要注意的是,应当从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依照理论、应用与专项几个层次逐步进行拓展,实现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

  (三)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水平,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课程建设;二是拓展研究课题;三是打造人才队伍,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做到遵循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全面地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推进课程建设的顺利实现;将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同院系的办学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水平。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是课题研究。各院校应当以进一步提高实践课程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为主要目标,开阔实践课程的研究视野,帮助学生树立研究思维,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实现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职业教育同心理科学之间潜在地关系,全面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心理发展规律。

  (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促进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最有效的职称。因此,各院校应当着重注意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为师生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地位以及该学科的教学水平,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需要所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者们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笔者认为,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断提高一线教师归纳教学经验的能力,帮助其积累学术理论知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帮助教师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三是为相关的研究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学术的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学术论文发表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职业研究队伍。

  (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发展理念

  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心理学向和谐的方向发展,树立“建设为本、创新为纲”的发展理念。相关研究者应当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应当以全面服务职业教育为宗旨,落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方针,坚持理论同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创新,主动探索符合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符合的心理学发展规律,谋求实践研究和应用为主,深化相关的理论研究。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到创新科学发展对策,不断地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整体地位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学科教学体系,获得更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当然,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国涛.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崔景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68-71.

  [3]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2.

  [4]李丽萍.荆州市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5]刘昀.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3.

  [6]姚萌萌,姜飞月.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3,20:65-66.

  [7]陈晶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2:168-170.

  [8]赵林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0

  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篇二

  《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

  【摘要】

  在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作为指导,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课堂教育效率。同时,能够消除学生负面及消极的学习心理,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在课堂上产生较好的师生互动,营造一个愉快且融洽的人际氛围以及课堂教育环境,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应用

  一、前言

  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可以说优秀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者。但在现阶段,相当一部分教育教学工作者不能够充分重视这一点,其中也包含一些教学教育水平比较高的教师,这些教师往往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教育心理学进行深入分析,也就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工作中。目前,很多教师为了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将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研究本课程的专业领域,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事,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也需要对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只有正确认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规律,教师才能适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三、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充分运用鼓励的语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有意无意间的言语和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可能从此会以消极态度对待教师,甚至讨厌这门课程,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积极的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班级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胆子小,课堂上不敢发言,经过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诱导,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渐渐敢于发言,并逐渐和同学讨论问题,学生成绩不断提高,后来还担任了班干部。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鼓励的言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有很大的影响,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理把握“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主要指的是暗示从本质上而言,会使人的观念和情感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自己信任、喜欢、崇拜的人的暗示与影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期望是一种潜力十足的力量,如果学生从教师的表情或行为中感觉不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往往也会以消极的情绪对待教师,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的一次不良态度,有可能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深刻的影响,最后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品行也随之变坏,可见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十分重要。例如,班级上的学生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担任班干部,理由是和其他学生相比,教师比较偏爱班干部、关心班干部,这就是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积极期望;但有一次班主任没有经过全体学生投票选举,便直接指定一个学生担任班干部,这使班级上有些同学很不服气,认为教师偏心,就这件事而言教师没有树立好公正公平的形象,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消极态度,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合理把握“期望效应”,积极鼓励和关心学生,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期望,使性格内向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合理运用关爱心理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主要两种:社会交往动机和荣誉动机。前者表现在:学生愿意为自己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从而取得教师的信任与关怀;后者表现在:希望自己在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肯定等。这两个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注意多花时间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切实帮助学生处理学习或生活中的难题,并适时给予学生表扬,使学生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获得老师的信任与关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当前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学生的压力和负担普遍较重,其中有很多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其在家里处于中心地位,在学习里如果不能获得教师的关心和重视,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落差。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班主任更要以人为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关心学生,主动帮助、爱护学生,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得到教师的关爱后,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校中去。

  四、结束语

  总之,充分认识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合理科学地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嘉芮.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3,15(08):59.

  [2]刘继萍,赵云辉.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16(05):42-43.

有关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推荐:

1.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

2.有关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

3.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

4.教师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

5.教育心理学结课论文

6.教育心理学相关的论文

7.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

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

教育心理学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一门课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篇一 《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 》 摘要: 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68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