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论文(2)

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论文

  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二

  《浅谈中国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缺失》

  摘要:家庭教育是贯穿和影响着人的一生,从出生的启蒙教育到走入社会的经验教育,方方面面都有家庭教育的影子。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30年后的今天,“中国式”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凸显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关键词:中国式,教育,缺失

  一、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贯穿和影响着人的一生,从出生的启蒙教育到走入社会的经验教育,方方面面都有家庭教育的影子。论文参考网。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30年后的今天,“中国式”家庭教育也越来越突显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1、过分重视“智”的培养,轻视“德”与“劳”

  在以考试论成败的环境中,家长自然而然的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重要标准。要求孩子将学习放在第一位,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孩子人格及品德养成的教育,对于孩子动手能力的锻炼更是处在次之又次的尴尬位置。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格上和品德上有什么缺陷,且品德与人格又属于性格养成中隐性的一面,家长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对于孩子的行事作为也很少有时间过问,只要没有太大的失误,家长往往也就听之任之。此外,对于孩子劳动能力的锻炼,家长们会替孩子完成所有可以代劳的事情,让孩子将所有精力一心一意放在学习上。家长常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了。”除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其他一切都由父母包办。这样就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学习成绩可以代表一切,成绩好的孩子即使冷漠自私,也不会受到任何指责;第二,在成绩就是一切的衡量标准下,成绩不好的学生背负更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对父母的要求产生抵触心理。

  2、过分溺爱,造成个性偏差

  在物质条件得到极大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多,使得孩子在家庭中成为众人呵护的对象。这就出现几方面的问题:首先,物质要求过于容易满足,形成了孩子坐享其成,不愿付出努力的心态,也让孩子容易养成奢侈的消费观。在对80、90后消费观的调查中,经济性、实用性已不是他们消费的主要依据,而是更注重审美性。第二,父母和长辈过分宠爱,使孩子变得自私,不知为别人着想,缺乏约束,任性骄纵,不懂得尊重人,缺少协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很多孩子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跟别人交流感情,现实朋友很少,在网络虚拟空间却朋友成群,原因就是虚拟空间不需付出真情,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第三,很多本应孩子自己做的事由父母代劳,导致孩子对父母依赖性过强,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在多次与国外联合组织的活动中,我国孩子自理能力是最弱的,离开父母,往往不知该如何生活。过分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到困难,往往不懂得如何解决,也不愿意付出辛苦度过难关,在处理不了的情况下,常常容易产生逃避心理。

  3、重视身体素质,忽视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的好坏是有形的,而心理素质的好坏则是无形的。显性的因素得到了家长的重视,对于孩子成长更为重要的隐性影响因素却被家长忽视了。家长关爱孩子,无微不至,孩子的身体从发育成长到头疼脑热都牵挂着父母的心,时刻成为父母关注的对象。但是孩子心理建设的好坏却很少得到家长的重视。家长很少去了解孩子喜好什么?爱做什么?思考什么?害怕什么?排斥什么?是否能够面对挫折?是否能够承担责任?是否懂得沟通协作?是否具有自控能力?是否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家长慷慨的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对孩子在饮食上肉蛋奶的营养搭配十分合理甚至了若指掌,但却忽略甚至逃避了情感及思想上的沟通。在中国几千年传统中重视身体健康多于重视心理健康。身体的成长可以通过食物的营养来补充,而心理的成长需要精神的慰藉来呵护。在中国家长的意识中身体上的疾病到医院就诊很正常,而且必须去治疗。很难想象自己的孩子会得心理上的疾病,真的有了心理问题,也往往讳疾忌医,将看心理医生看做是件丢人的事。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孩子的身体素质往往很好,而心理素质及承受能力往往很差。

  二、中国式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成为“中国式”学校教育千年不变的标准,通过考试获得高等学府深造机会似乎并不能完全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接轨,“高分低能”成了中国式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升学率成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指标

  从入学起,孩子就必须面对各类考试。分数高低成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为取得好成绩得高分,很多孩子不得不放弃游戏时间,投入到各样的补习中去,熟悉纷繁复杂的习题。此前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越来越被人忽视,重视升学率成为越来越多学校关注的焦点。原本开设的美术、劳动、思想品德这些与中考、高考升学率无关的课程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形同虚设。重视素质教育与减轻课业压力的口号虽然喊了多年,但始终难以与升学率相抗衡。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家长并不希望通过缩短授课时间来减轻学生负担。学校为了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升学率,取得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只能通过改换明目来保证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作为孩子为了能考一所好大学,满足家长的期待,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前途,同样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2、大学校门的“宽进宽出”

  1999年高校扩招后,中国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趋向大众教育。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校门也不再那么难以企及。原本“严进宽出”的高等学府,在放低门槛,敞开大门后,其培养模式和毕业要求却鲜少改变。走进大学容易,只要修满学分,通过毕业答辩获得毕业证同样不难。各大高校对于水平层次各异学生的教育,却未达到因材施教,仍采用统一的培养模式,忽略了真正的社会需求。论文参考网。这样就出现了大学校门“宽进宽出”的局面。各类大学层次不同,学生入学前的学习能力也参次不齐。论文参考网。大学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留给学生较多自学空间,不再像高中一样将学生整日约束在教室内,由老师督促学生学习。这样的教育体系和学习模式导致了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远离父母的监督下,自我放纵,忽视学习,浪费学习时间,直到毕业才发现自己一无所得。

  3、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的脱节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国的教育一直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教师教学生学,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中,学校仍然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少理会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导致有些学到的知识没有得到应用最终成了纸上谈兵,而有些运用到实践领域的知识却又了解的不深。高校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及研究能力的培养,忽视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又缺少实践的主动性,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高校毕业生不满足于用人单位给的待遇,又不具备用人单位所需的工作经验,而用人单位也招不到令人满意的员工,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导致“就业难”。很多毕业生为了找工作甚至在毕业后到职业学校去学技术,这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应再一味的自安于学术的象牙塔内,而要将高等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真正的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重要课题,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国家的栋梁,如何向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向发展,仍需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浅谈家庭教育如何提高独生子女应对挫折的能力,凌熙,湘潮[J],2009年第10期。

  2、中日家庭教育理念比较及启示,张亭亭王岩,新西部[J],2009年第20期。

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2.浅谈家庭教育的毕业论文

3.关于家庭教育论文

4.浅谈家庭教育学相关论文

5.浅谈家庭教育的论文参考范文

6.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精选

2330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