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浅谈维护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论文(2)

浅谈维护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浅谈维护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论文

  民族团结教育的论文篇二:《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初探》

  摘要: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必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从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客体两个方面深入研讨如何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切实保障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主体

  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事件后,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于2009年8月25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因此,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系统基本要素包括其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等。而其中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客体这两大因素直接影响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发挥程度,继而影响大学生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的形成。

  一、保证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主体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毛泽东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1]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主体主要指高校承担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任务的老师包括校领导、政教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相关学科教师等等。他们在整个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主导和支配着民族团结教育的客体、介体和环体等等因素。马克思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毛泽东也强调“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因为他们是教育者,是当先生的,他们就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2] 教育主体把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进行自我改造、自我提升,才能用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满足大学生们求知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探究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的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具体而言应该通过开展岗前培训、教学研究、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教学竞赛和教学经验交流,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考察学习、参加学术会议、调查研究等途径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作为一个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具备正确的世界观、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坚信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坚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马克思的民族理论。

  2.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事这项教育工作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通过学习和锻炼,掌握丰富的知识,达到较高的水平。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构成。首先需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体现为具备有关中华民族概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系统理论知识;其次需掌握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民族团结教育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做学生思想工作又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因此高校民族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懂得越多,对工作越有利。

  3.多种能力素养的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首先,思想宣传能力,这主要是指需具备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讲话能抓住要领、突出重点,富有鼓动性和说服力,对待学生要热情、耐心、细致,能够理解人、关心人;其次,调查研究能力,这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善于接触、观察、了解、分析教育对象和社会环境,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以达到教育目标的能力;最后,运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现阶段的民族团结教育再也不是以往单一的谈话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运用,例如,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等,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熟练运用这些现代化手段,要学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及时地与人沟通,快捷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务。

  二、全面调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客体主动性和主体性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客体即各类高校的大学生。他们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他们在接受教育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具有主动性。当然这种主动性是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而不是教育的主动性,全面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可以有效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但是大学生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主动性的调动,要求我们对他们的身心特点、思想特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首先,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中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已趋于完善和成熟,进入相对稳定期。这意味着他们有从事复杂的思维活动,能够独立学习比较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生理基础。其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大学生们智能发展迅速,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显著提高;求知欲强,但辨别力低;感情丰富,并不断社会化,情感活动的强度大,但还不够稳定,不成熟,情感的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不断增强;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最后,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大学生们处在思想意志的形成时期,头脑中固有的东西少,思想活跃,不易保守,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更容易观察到时代的变化,能够较快地同时代精神产生共鸣。但同时他们并不是总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住时代精神,容易迷茫,甚至迷失方向;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大学生的集体性生活使得他们在思想上互相认同,在行动上互相模仿,特别是在涉及共同利益和要求时互相激励、强化和支持。大学生的这些身心特点、思想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1.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这种关系要求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在传递民族团结的信息和内容时不能持居高临下、单向施教的错误观念,应该是在坚持平等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大学生们各自的思想特点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教学相长,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民主团结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们应该从他教他律转向自教自律。大学生是从依赖走向独立,从非成人变为成人,从别人对自己提期望到自己对自己提出期望的转变时期;是自我意识、自我发展、责任心不断增强的关键时期,单纯的进行灌输式的教育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中,有时甚至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疏与导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本真状态――自教自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1.

  民族团结教育的论文篇三:《浅谈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路径》

  少数民族地区是民族问题的敏感地区,民族问题的解决程度直接关系到民族间关系的和谐与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做好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起科学正确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对国家、民族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对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建设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当前,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是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迫切需要。笔者认为,当前民族地区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理论导向,把握教育导向

  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解决民族问题的行动指南,并根据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民族地区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作指引,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给广大青少年灌输民族理论知识,使年轻一代人懂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斗争中,我们各民族又是怎样团结奋斗的。从而强化青少年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五个认同”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提高青少年一代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自觉性,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这一重要大义内化为青少年一代的精神追求,外化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二、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对当代青少年产生着巨大影响。这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当代青少年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文化和社交需求也更加多样和广泛。这就要求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以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在教育方法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总结以前经验,努力探索为当代青少年所喜闻乐见并易于接受的新方法。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互联网、新媒体、移动通信等,开展针对性强、效益高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在教育内容上,要更加贴近实际和现实问题,除了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宣传教育外,还应该增加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等。以期培养其国家和公民意识,树立青少年在面对复杂社会与处理民族问题时的高度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

  三、营造良好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民族地区各级学校要按照规定课时安排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选拔优秀教师担任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工作,加大对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教学经验交流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各种方式,使民族团结教育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社区和家庭在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另一阵地和渠道。社区基层组织要把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工作,组织开展富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用自身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给孩子作出表率。

  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在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广泛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以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团员和少先队员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和宗教观。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针对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和思想实际,组织开展主题团队活动、红色旅游、民族知识讲座等活动。经常邀请民族宗教领域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对青少年开展民族团结宣讲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全社会积极营造培养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的良好环境。报纸、电视、广告等宣传媒体要坚持正确的宣传引导,营造积极团结向上的舆论氛围。及时关注网络,建立并及时更新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专题网站,重视网络舆论传播。政府和社会力量要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月”主题教育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团结的深刻教育。


猜你感兴趣:
1.民族团结心得体会学生论文

2.浅谈传统文化毕业论文

3.有关民族平等政策论文

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

5.浅议中国民族政策论文

233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