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物理教育教学浅谈论文(2)

物理教育教学浅谈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物理教育教学浅谈论文

  物理教育教学浅谈论文篇二

  《初中物理教学浅谈》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55-01

  初中物理各个老师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但各自都有各自的好处,也同样存在着很多的共性,其中都包含着物理教学最有效的策略,随着近几年来教育部课改不断在改变的环境下,好的教学策略有助于物理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对于物理教学是非常关键的。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时刻都要赋予教学一些新创意和变化。

  1.情境与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情境。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敦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2.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1 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2.2 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学实例针对教学中碰到的实际情况,例如:(1)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2)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而舀起来部是无色的?(3)为什么火车的玻璃窗安装两层玻璃?(4)"神舟"五号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3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教学实例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很多同学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会分出胜负,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我让高大壮实的男同学(体育委员、脚穿滑冰鞋)与一文静瘦弱的女同学现场进行拔河比赛,问同学们女同学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3.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新概念和规律的基础。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概念或规律,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极易接受新知识,并总结出新的规律。如在讲"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一节时,我找了一个竹筒,在竹筒的侧壁不同高度钻三个孔。实验前先让学生猜测如果在筒中灌满水,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在筒中快速倒满水,发现离水面越近的孔水流喷出的距离越小,离水面越远的孔水流喷出的距离越大。通过实验,学生对该现象印象会非常深刻,并很容易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学是在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的,这就要以演示实验为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亲自动手制作小实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但每周仅有几节课还不能使其建立起稳定的间接兴趣,因此,尽量见缝插针,给学生布置些课外小制作。小孔成像器、自制橡皮筋测力计、自制量筒、自制天平等,定期举办小制作展览。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小实验,如测量细金属丝的直径、筷子提米、硬币升高、开关控制电路等。通过这些小实验和小制作,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勤观察、爱思考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5.及时测试、反馈,分析教学效果

  反馈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双向过程,第一种反馈是让学生先通过自学初步掌握本节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教师根据每节物理新授课特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提供测试材料,组织测试,学生根据课内初步掌握的自学知识给予尝试性解答。这种测试的测试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概念以及识记类基础性认知目标的考察。通常此项达标率在80%到90%之间,绝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有效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发挥自身能动力的情况下,尝试性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积累自学过程中顿悟的经验,增强了个体自我认知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根据情境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识记或理解类的低层次目标的问题,教师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定向自学的成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避免因单纯讲授而削弱了学生自主自学的能力。测试的成功实施将帮助教师检查学生认知上存在的障碍,可有效提示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环环紧扣,它的关键是牢固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着力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着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向智力因素转化,此教学法的核心是"导学"、"导教"。

物理教育教学浅谈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2.浅谈大学物理教学论文范文

3.有关物理学教学论文

4.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论文

5.物理学教学专业毕业论文

259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