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小学美术教育浅探论文(2)

小学美术教育浅探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小学美术教育浅探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浅探论文篇二

  《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摘 要: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备受关注,是综合性较强的“智能式素质教育”。美术课程性质具有的审美、德育、认知、渗透四大功能是我们进行美术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径及突破口。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功能;美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78-02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然而,当前小学教育虽做了一定的改革,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美术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小学美术教育已成为学校、家长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仍比较薄弱,学生的美术素质仍普遍较低。怎样把美术教育的作用与功能真正发挥出来呢?笔者认为,从美术课程性质所具有的审美、德育、认知、渗透四大功能着手,是进行美术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径及突破口。

  一、美术教育的功能

  1.审美功能: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功能。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欣赏水平上是不够的,还应重视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审美创造不仅是指专业的美术创造和画的多么有想象力等,还指有着广泛的内涵,像个人的穿着、寝室的布置、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而审美创造活动能使学生主动追求真善美。

  2.德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动之以情、以美引善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之以情是晓之以理的前提,只有“情通”,才能“理达”。

  3.认识功能:美术教育手段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形象记忆水平和数量,这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识记、形象思维能力的前提。我们在美术教育中提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维空间的表达。美术教育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强的课程,学生在绘画、版画、泥塑等制作过程中,可以充分认识和体验各种材料的特性和作用。

  4.渗透功能:美术与其他学科有着直接的渗透、相互作用的功能。例如,教师们发现有些孩子图形画不好,在做数学、几何时就比较吃力;由于形象思维能力的欠缺,语文的作文表现不佳;在生物、化学等课程中都发现类似问题。这充分说明,美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相互渗透。

  二、充分发挥美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新时期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与学习者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创造之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感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视觉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靠眼睛来提高观察力,所以,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思维、鉴别,然后完成自己独特的创造结果。小学生学画时只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就能画出更有情趣的画。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贫乏,因此,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感知力是一切领域的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官形式,进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要使小学生具有一双善于选择的眼睛,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小学生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例如,到了秋天,带领小学生观察花园里的花草植物、马路上人的服装的变化;户外活动时,观察蓝天、白云、晴空、雨雪;体验班级农作物收获所带来的喜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观察,在他们进行选择之后,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画中来,才能使作品的内容丰富、生动感人。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生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他们的作品多姿多样。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示范,他们也能画出千姿百态、形象色彩各异、充满稚气和美好愿望的作品,那是小学生心灵真实的体现。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

  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要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形状的材料,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在其上增加一些东西,叫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等,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

  美术课教学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理想的翅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的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4.正确认识儿童画

  仅凭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儿童画的好坏标准,会对孩子学习美术产生消极影响。由于儿童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要知道,儿童画画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而正是这种游戏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能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小学生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关注、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画出真正的儿童画。

  5.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情感是对外界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它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因此,要使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老师做到情感真挚、丰富,并把这种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渗入学生的心田,感染他们,使他们与自己一起参与到和谐美好的教学之中去。比如,在学生动手做作业之前,我都会像讲小故事一样给他们讲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的过程,引导他们在做作业时学会注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作业透出情感的灵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创新思维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他们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去教学,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在眼前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

  三、美术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美术教育改革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人文环境,唤起更多的人关心美术教育。实践性是美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有了肥沃的实践沃土,美术教育之树才会常绿。一是加强校内学生书画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学生课余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织,是进行艺术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发挥它的美育职能。二是与校外社区联合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这种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的艺术活动是艺术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美好的艺术活动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服务社会。三是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美术大赛等,使心中怀有艺术之梦的学生通过比赛这个平台充分展现他们潜在的才艺。

  英国经验主意哲学家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因此说,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具有一定艺术天赋、受过一定训练的专业人才所独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需要与审美经验。进步的美术教育与政治、道德的关系及美术自身的愉悦性等等,都彰显了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所蕴藏的重要的功能与影响。


小学美术教育浅探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少儿美术教育论文

2.浅谈小学美术教育论文

3.浅析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

4.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

2617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