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体育教育专业探析论文(2)

体育教育专业探析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体育教育专业探析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探析论文篇二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综述》

  [摘要]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是教学的中介或媒体,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重心必然向教育领域转移,并最终转向教学内容,即课程领域。逐渐转向到加强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对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评价者,所以,提高体育教师课程理论水平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它涉及到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国外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状况与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的有关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与改革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体育教育 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是教学的中介或媒体,也被视为培养人才的“蓝图”,因而,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重心必然向教育领域转移,并最终转向教学内容,即课程领域。也就是说“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已由致力于增加教育财力、物力的投入,逐渐转向到加强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对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而“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评价者,所以,提高体育教师课程理论水平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而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制约着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改革是现代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国外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状况与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的有关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与改革的发展态势。

  一、国外体育教育的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前,国外体育教育或体育专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呈现出: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存;强调文、理课程的相互渗透;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加强实践性课程;大量增设选修课;课程设置基础性、综合性、多样性。具体表现为:

  1.课程设置基础化,比较强调通才教育。多数国家课程设置综合化,比较强调文、理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发展新学科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体育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强,高度重视中、小学的实际需要。课程体系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知识领域,并注意优化组合,以求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课程设置选修化,即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多数国家课程设置实践化。发达国家课程设置自主性、独立性较强,院系之间的差异很大;院系的课程设置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灵活地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及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培养人才市场需要的各种体育人才。

  3.课程设置国际化、个性化,即根据各国的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设特色课程;课程体系中术科课程不仅开设了常规的运动项目,还开设了民族传统项目,而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实践课不再仅仅是竞技运动项目,普遍重视开设健身、娱乐、休闲、医疗、野外生存等课程。

  4.课程设置小型化,增加课程的门数,拓宽、加深学生的知识基础,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体育院系的教学管理上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激励学生刻苦学习,鼓励提前修完学分,实行更为灵活的教学管理。

  5.体育教师资格认证比较完善、规范,体育院系的师资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制度多元化,培养体制上多种类型并存,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在培养师资的学分制上因国制宜、灵活多样,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

  通过对比一些国家的课程设置,原苏联学者认为,到了21世纪,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将结束,他们将被“通才”教师取而代之,他们将拥有广博的知识,将成为完整的、和谐发展的、有学问、有教养的楷模,是“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专家”。美国学者认为,理论课的比例应占四分之三或更多。近年来,一些学校实施的新教学计划中,几乎全部由理论课构成,极力主张“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日本则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理想的世界上通用的日本人”上,其实也是一种“通才”教育模式。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而国民素质的好坏取决于教育的质量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表1 一些国家体育专业的学科与术科的比例

  二、现代学校体育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启动,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新课程已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而后进一步扩大。从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背景动向看,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以下四个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课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这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势必涉及到基础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诸方面的变化。因此,对“合格师资”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因为教师是学校的主体,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向基础学校输送的毕业生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伴随着新课程的开始,以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也进入了实践阶段,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无疑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师资,必须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快教学改革,努力服务于基础教育。

  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落在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上。长期以来,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演化为枯燥无味的技术练习,高不可攀的运动成绩与脱离社会生活需要的运动技艺成为普通大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个性、习惯、人格、尊严和价值几乎全被忽视。随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容的改革,上述局面逐步得到了一些改变,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类型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新的高校体育课程标准强调达到水平,而没有规定教学的内容。只要学生喜欢某一项目,那么他就可以只进行某一项目的练习。将来的大学体育教学更多的可能会是“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改革朝着“三自”的方向发展,即: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上课内容、自由选择上课教师。目前,又在向“四自”的方向发展,即增加学生自主选择考试内容。鉴于此,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应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发展趋势充分接轨。总体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以及对学校体育功能认识的深化,学校体育的发展将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在指导思想上,更注意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的结合,注重个性的发展,注重科学化与社会化发展,注重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注重体育与卫生保健的结合,注重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的结合以求整体效益的获得;在学校体育内容上,注重健身内容与竞技文化的结合,并注重竞技文化的“教材化”及多种变式的引入,健康及文化知识将更多地进入教学内容,地方性、民族性的体育内容也将更多地走进学校;在组织形式上,学生体育俱乐部及学生体育团体将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校内外体育组织形式间的联系也会得到加强;在课余训练竞赛方面,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及运动训练体制的改革,学生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并表现出多层次性特点。总而言之,将来体育教学的内容的选择权利会更多地下放到各地区和各学校,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利会越来越大,在国家课程的基本框架里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出现在教师们面前的是没有任何硬性规定的教学内容,只有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理念,有对教学效果评价的“体育课程标准”。那里面没有一项具体运动项目和教材内容。只要是学校有条件教学的,学生喜欢的,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有用的,就可以被学校、被体育教师选择来教,是什么好教什么,有什么教什么。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课程设置以人为本;组织形式灵活机动;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交互形式”的出现,使学校体育朝着现代化、多元化、整合化的方向发展,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作用。

  三、国内专家学者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有关研究

  赖天德在《学校体育热点探究》一书中调查了“关于体育师资培养中的不同声音”,提出了:(1)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关系问题;(2)关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的问题;(3)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4)关于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5)关于体育师资培养中“一桶水”与“一滴水”的关系问题等五个问题的争论,其中关于“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术科与学科的关系问题,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重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得有一个主次之分。近半个世纪以来,术科与学科此起彼伏,从课时比例与开课门数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在这争论中,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引用了许多国外资料,论证了加大学科比重的必要性,并认为这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素质的需要,是他们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把培养“技术型教师”转变为“教研型教师”的需要。而有人则认为,加大学科比重的主张,肯定是一些不懂体育的人提出来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如果一个体育教师连示范动作都做不好,即使理论水平再高也是白搭。他们主张必须加大术科的比重,这是体育教育专业特点所决定的,是体育教师工作性质所决定的。现在学科的时数减少,并没有看见学生的理论水平有多大的提高,结果弄成了“文不文来武不武”。

  回顾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四次改革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开设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主干课程门类逐渐减少,从以前的11门到9门到现在的新方案出台后的六大类主干课程;第二,理论课程的比重明显增大,学科比例逐渐提高,各类课程比例已有不少的变化,实行各类课程比例的调整和重新组合;第三,教学计划的灵活性逐步加大,专业面逐渐拓宽,必修课的学时逐渐减少,选修课的学时逐渐增多。课程门数的增加方面主要是尽可能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多方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有学者对1997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评析中指出该方案在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仍嫌不足,他认为“所有以培养师资为目的的专业,都要从教育的思路来构建课程方案,这是设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出发点”。

  在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中,王健等人认为“重视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及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渗透与融合,按专业化要求体现教育类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是当前高师院校各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其次,师范教育一体化思想对高师课程改革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呼唤,一次性本科教育的教师培养思想正被人们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认为教师这一专门性职业的发展,成熟是一个多阶段的教育、实践过程”。认为“师范教育的外延应扩大,也既要使在制度上和课程上提供全程支持,并体现不同阶段的特殊性,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相应阶段的特殊性进行改革,而不能试图以一次性的本科教育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说应注意本科师范教育对教师专业成长作用的有限性,而不能以优秀或成熟教师的标准来直接设计本科师范教育的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院(系)师生对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学生最缺乏的课程领域”的问题回答存在较大分歧。在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中,最缺乏的5项课程领域虽然都包含了“方法论及研究方法”,但是学生和教师在该项的排名和选择的人数上相距甚远,选择“方法论及研究方法”学生有38.2%,在5项排名第5,而选择该项的教师有64.6%,在5项排名第2,这说明教师更加看中对学生进行“方法论及研究方法”的培养。另一项“计算机”被学生和教师都列入了“学生最缺乏的课程领域”前5项之列,选择该项的学生占38.4%,在5项排名第4,选择该项的教师占43.1%,在5项排名第5,二者虽然百分比很相近,但是对重要程度的认识却不同。学生和教师的观点在其他各项上表现出很有趣的差异。学生认为最缺乏的课程领域首选为“礼仪与社交的基本技能”,选择该项的人占47.3%。而该项在教师问卷中仅占14.9%,排名第11。教师认为最缺乏的课程领域首选为“公民教育”,选择该项的人占72.8%;而选择该项的学生只有21.4%,排名第12。对“演讲与口才”、“历史与文化”两项的选择也显示出很大的区别。学生很看重的演讲与口才课程排名第4,在教师眼中却排在所有15项中的第9;而教师认为历史与文化课程很重要,名列第4,学生却将其排到了第11,可见学生对课程持有的价值与教师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领域倾向于实用性的课程及与未来工作有关的课程,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而教师则认为学生更应该注意基本文化素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品德与修养的提高,所有这些方面也是大学课程,特别是师范院校的课程在整体上应该具有的功能。由此可见,学生与教师对现行的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的意见,应该广泛地收集资料,以期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做到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人尽其能。

  在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及改革研究中,指出了其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不尽合理,基础理论课比重偏低,选修课偏少,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需要更新,重新组合,引进现代体育教育学科出现的新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要大力提倡科学合理的、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方法。”同时建议要“进一步构建合理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强化人文社会学学科课程,精选专业课程,增加选修课的门类与学时数,确实实行主辅修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的研究中,对于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中关于对术科教学与理论教学提出了如下建议:要通过突出主干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而在减少了学时的术科可课中,实行竞教结合。

  另外有关于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教育类课程改革研究中指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是“教育基础课程门类少,教学时数低;教学方法单一,效益不高;教学内容陈旧;教育实习周期短、效果差等”。并就此问题提出一些举措:如增加教育基础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建立两类课程,三个板块的课程体系;提高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的融合程度;改革教育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强化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

  2003年6月24日,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要求各院校按照《课程方案》基本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设课程,并从2004年新学年入学的新生中开始实施。在新一轮的《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表述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是:(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3)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4)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5)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根据新一轮的课程方案中,各类课程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除公共课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按1900―2100学时、100―110学分安排专业课程。其中,必修课程1120学时,60学分。分为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必修课程中主干课程总学时约846学时,总学分约45学分。各学校可根据下列六类课程领域自主开设和组合各学科领域的课程,同时各校可以从下列一般必修课中选择开设4―5门课程(球类课程中篮球、排球、足球除外),约280学时,15学分,亦可根据培养目标与规格以及实际情况以其他课程置换其中的1―2门课程或自主开设1―2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但要保证与教育部的有关课程方案的精神和要求协调统一。

  新的课程方案体现了如下特色:教育观念,基础教育通识化;整合课程内容,主干课程领域化;开设特色课程,必修课程“学科化”;增强适应能力,限选课程“模块”化;注重个性发展,任选课程“小型”化;开设新型课程,适应社会发展。

  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中,黄汉升、季克异指出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处理好几种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统一与多样的关系,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课程与课时的合理比例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的关系,基础与前沿――少而精与广博融通,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课程分立与学科交叉渗透的关系。从课程内容上,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课程功能上,每一门课程都要达到培养品德、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要求;从课程形态上,要处理好学科类与术科类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长课时与短课时课程的关系,在选修课中,处理好必选课程与任选课程的分配;从课程范畴上,要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专业特征要求设置“平台”课,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设置“模块”课和任意选修课,从而形成以“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健康第一”,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在与时俱进,在朝着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发展。而对于新的《课程方案》中的六大类主干课程实施与效果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课程观的更新与转变[N].中国教育报,1999-01-26(2).

  [2]陆作生,刘昕.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2,(9),64.

  [3]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2):5-13.

  [4]隗金水,吴锐创.对本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若干问题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12.

  [5]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75.

  [6]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

  [7]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5.

  [8]王景霖,王健.试论现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1):96.

  [9]王秉彝.对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原因与对策的研究[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11-112.

  [10]黄汉升等.面向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3.

  [1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3.

  [12]马开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评析[J].

  [13]王国元.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回顾与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9.

  [14]李益群等.2010年中国体育发展社会环境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2,9.

  [15]王景连,赵崇珍.试论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科学,1997,5.

  [16]曲宗湖,杨文轩主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

  [17]吴燕波等.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及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

  [18]左新荣.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6.

  [19]徐佶等.我国部分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0]教育部文件.教体艺[2003]7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2003,6.

  [21]黄彦军,徐凤琴.体育院系师生对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态度[J].体育学刊,2004,3.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看过“体育教育专业探析论文”的人还看了:

1.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2.体育教育创新探析论文

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论文

4.浅谈体育教育的研究论文

5.体育教育浅析论文

286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