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近代史论文 > 浅谈中国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

浅谈中国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浅谈中国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国国父。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中国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 ,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中国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篇一

  《试论孙中山晚年的革命道路》

  [摘 要]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并且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建立中华民国不久,他便提出了自己的纲领和目标,并竭力朝着纲领和目标前进。但是,由于我们国家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本质,使得中华民国屡遭劫难。孙中山经过深思熟虑,选定了自己的目标以后,总是以最大的决心和献身的精神,不屈不挠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一时的挫败,周围的流言,都难以动摇和改变他的决心。

  [关键词]孙中山;晚年;革命道路

  众所周知,汕头被誉为“红色滨海都市”。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时,在五个开放的沿海经济特区中就有汕头。由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就曾经发生在这里,并且国民革命军东征军就曾经把汕头当作自己的总指挥部,因而它是一个有着革命历史的城市。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前三次莅临汕头指导革命斗争。而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不是的孙中山革命的开始,而是孙中山晚年的革命道路。

  1.孙中山的护法的原因

  在1912年的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不久,政权的稳固和中华民国的制度问题就变得很突出了。而孙中山的立场非常坚定,他认为只要是制定好的制度就一定要按照它的要求去实施。从1915年到1922年将近八年的时间,孙中山一直在为维护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他以顽强的毅力,进行了“护国”和“护法”运动。“护国”就是维护“共和国体”,“护法”就是维护“国体之保障”的《临时约法》。这部《临时约法》是民国元年经临时参议院正式通过的民国根本大法。民国初期南北议和时,孙中山曾坚持要袁世凯宣誓遵守约法,把它作为服从民国的证据,从而才接受了和议的结果。这就使《临时约法》成了南北统一的一个重要条件,并得到举国上下所公认。《临时约法》也就成为了共和国体的根本,也成了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准则。在孙中山看来,要巩固共和国体就只能从维护《临时约法》着手,没有别的路可走。“故拥护约法,即所以拥护民国,使国人对于民国无有异志也。余为民国前途计,一方面甚望有更进步更适宜之宪法以代《临时约法》,一方面则务拥护《临时约法》之尊严,俾国本不因摇撼。”

  就是在1915年到1922年这段时期里,他是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保护已经建立的中华民国,并且维护已经颁布的《临时约法》。他认为带有“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是维护一个国家的安全的一个保证。

  2.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的革命道路

  (1)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的因果及五四运动带给孙中山的启示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结局,是失败。这给予孙中山以极大的打击,因为这次的失败是由于他自己建立的“国会非常会议”以超过半数的票数同意他取消所担任的大元帅职务。主因是:桂系军阀陆荣廷等所以容忍孙中山到广东召集国会非常会议,建立军政府,出任大元帅,只是想让它成为一块招牌,“利用护法之名,可以宣告两广自主,可以专擅军民财政。”陆荣廷等本来就是想利用“国会非常会议”为自己开赌和贩卖鸦片当做招牌。其实,在那个时候,两广的实际权利是牢牢控制在桂系陆荣廷等手中。当时情况是:“军政府有‘政府’而无‘军’,军阀有‘军’而无‘政府’。”这种局面当然难以长期并存。为了结束这种局面,达到“独控”政府目的,桂系军阀就采取釜底抽薪的做法,暗中拉拢一部分国会议员在国会非常议会上提出一个《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改行七总裁合议制,从法律上根本取消孙中山所担任的大元帅职务。1918年5月4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并不能把他打倒,而是重新给他在革命道路上新的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并且带给他新的启示。1918年6月25日孙中山从广东回到上海,就闭门著书,这书就是他于1917年至1920年期间所著《建国方略》中三本书中的――《孙文学说》。《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的学说》,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的风暴突然以磅礴的气势席卷全国。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它充分显示出在国民中蕴藏着何等巨大的力量。以前,孙中山对旧中国军阀政客的横行早已愤慨到了极点,但一直找不到推倒这些旧势力的力量,这一次运动使孙中山看到国民的中潜藏的力量。“试观此数月来全国学生之奋起,何莫非新思想鼓荡陶?之功?故文以为灌输学识,表示吾党根本之主张于全国,使国民有普遍之觉悟,异日时机既熟,一致奋起,除旧布新,此即吾党之大成功也。”五四运动成功鼓起了孙中山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0月18日,他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上作了题为《救国之急务》的讲演,他指出:“吾人欲救吾国,所可采者惟有两途:其一,则为维持原状,即恢复合法国会,以维持真正永久之和平也;其二,则重新开始革命事业,以求根本改革也。”“救国的方法就是这两条。诸君要把这两条认定清楚,看哪一条可以做到,就要积极去做。”

  (2)第二次护法运动经过

  1920年春天,国内的政局出现民新的变化:在北方,直系军阀和皖系军阀的战争一处即发。而在南方,滇系军阀因为都十分想夺得在粤滇的领导权而一直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而这些军阀之间的战争一旦展开,将无法预料后果。而孙中山却在其中看到了挽救革命的转机,因为桂系军阀已经失去了对于广东的控制和实际权力,从而使得闽粤的军的势力有所壮大。他觉得护法似乎出现了转机。他说过“看哪一条可以做到,就要积极去做。”1919年12月,他认为“今日救国急务,宜先平桂贼,统一西南,乃有可为。”这以后,他便策划回粤讨伐桂系军阀。1920年11月25日孙中山启程南下,重新在广东建立军政府。1921年1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军政府发表演说:“此次军府回粤,其责任固在继续护法。”这便是第二次护法。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中先后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重新召集国民非常会议,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选出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建立正式政府。1921年4月7日召开非常国会,232名议员参与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会议采用记名投票,结果孙中山得218票,陈炯明得3票,废票一张。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第二件,命令粤军等进攻广西,经过三个月战斗,完成了两广统一。1921年6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叶举为前敌总指挥,开始第二次粤桂战争。粤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楔入广西境内,8月初,进驻南宁。

  第三件,出师北伐。1922年2月3日,孙中山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决定取道湖南,进兵北伐。但由于连年被兵,湖南方面无论是当局还是人民久已厌战,所以宣布保境息民,公开拒绝北伐军假道,入湘计划失败。

  第四件,处理同陈炯明之间的矛盾。1922年3月26日,孙中山在桂林召开会议,决定班师回粤,改道江西北伐。4月,北伐军大本营迁往韶关。孙中山下令免去陈炯明的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长等职务。5月北伐军分三路进攻江西。1922年6月15日深夜,粤军高级将领在郑仙祠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下台。6月16日凌晨,粤军围攻总统府,炮轰广州总统府,逼得孙中山化装出逃,登上永丰舰,海军宣布和叛军开战。第二次护法失败。

  (3)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的革命道路。

  A、对工人运动的全新认识和积极参与。

  1922年1月至3月的香港海员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空前的大运动,参加罢工的工人多达23000多人。在这次罢工国民党与工人紧密联系,整个罢工都是由国民党所领导。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1922年7月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写道:“在今年正月海员罢工,整个罢工都由国民党这个组织的领袖们所领导,全部财政资助都来自国民党。”

  B、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认可。

  早在第一次护法运动时,列宁所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就已经发生。1920年11月28日,中国收到苏俄的第二次对华宣言,宣言中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政府宣布,以前俄国政府历次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产阶级从中国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孙中山在苏俄身上看到了希望。苏维埃政府是工农政府,而孙中山所谋求的终极目标也是让农民工人分享社会改革之成就。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苏俄的社会主义有某些契合点,共产主义的最低目标和孙中山的最高目标是一致的。

  C、改组国民党,制订《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并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

  1922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陪同马林在上海会见孙中山,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经过多次会唔,各种问题经过反复和充分的思考,孙中山决心改组国民党。9月4日,孙中山召集在上海的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张继、于右任、程潜、陈独秀等53人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参加讨论的人成分复杂,但由于孙中山在党内有着巨大威望,最终获得大家一致赞同。9月6日,孙中山指定包括陈独秀在内的9人组成国民党改进起草委员会。委员会经过一个半月的时间,起草出《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1922年11月15日,孙中山召集第二次会议,对《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进行审议,对部分作出修改后,《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获得通过。这次会议还推举胡汉民和汪精卫为《中国国民党宣言》的起草员。第二次会议参加人数为59人,除第一次会议的53人外,还增加了林伯渠等6人。1922年12月16日,孙中山召集第三次会议,参加人数为65人,增加了李烈钧、陈少白等6人。此次会议主题是对《中国国民党宣言》进行讨论和修改。经过郑重研究,孙中山决定在1923年1月1日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1923年1月2日召集中国国民党改进大会,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形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的伟大成就。

  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治主张。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这是国民党第一次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纲领和扶助农工的政策,从而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初步的政治基础。同月下旬,孙中山与苏俄政府特命全权大使越飞会见,并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正式联俄的开始,由此逐渐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孙中山力排众议,坚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国共第一次合作铺平了道路。

  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这次大会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实现了国共两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合作。经过两党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创立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举世闻名的黄埔军校,取得了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的全面胜利。在仅仅两三年内,使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一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首先是由于共产党人的积极倡导和推动,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孙中山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孙中山是一位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家,为了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制度,他整整奋斗了四十年。1924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3、结语

  孙中山极力维护的《临时约法》是他心里象征着的中华民国。他还认为国会是中华民国的制度的可靠保证。他认为约法与国会都是共和国的命脉。孙中山先后进行过多次的护法运动,虽然结局都是失败,但他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不放弃为中国的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智慧,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崇敬的地方。他直至晚年,他的革命之路仍然经历种种磨难,但他最终力排众议,坚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毛泽东曾说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晚年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帮助下,于新旧民主革命转变时期重新寻找革命途径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历史已经证明:三大政策,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正因为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确立了这三大政策,所以才建立了三民主义同共产主义的统一战线,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参考文献:

  [1]黄黎.共产国际、俄共(布)对于中国革命联合对象的选择――吴佩孚、陈炯明和孙中山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04):43-47

  [2]李玉贞.列宁为什么要批评孙中山――俄罗斯档案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J].世纪.2012(01):43-44

热门文章

245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