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技术论文 > 2017全国教育技术论文

2017全国教育技术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2017全国教育技术论文

  有些网友觉得教育技术论文难写,可能是因为没有思路,所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相关的例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教育技术论文篇一

  信息技术在关注留守儿童方面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今突出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是难以独立支撑的,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合作,共同为面向“留守儿童”问题构筑一套完备的社会化信息体系。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媒介建立起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桥梁,使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协同教育,这是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渠道。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关爱 信息技术

  一、“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为什么“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急需的问题?据国家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年流动人口已过亿,在这些流动人口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已达到三四百万人数,而“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在这个数字里,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且在不断增长。这些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父母对他们思想上及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帮助,而留守儿的童监护人大部分是隔代监护,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带来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大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的给予物质上的放任,而较少的思想认识及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的年龄差距太大,观念不一样,对待很多事物的看法也存在差异,有“代沟”,难以沟通。三是这些监护人的教育水平低,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影响深远,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利用学校网络信息,建立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上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我校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首先是班主任老师认真调查统计本班学生情况,为留守儿童建立电子档案,加强学校与

  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同时,在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室。我校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寄宿在学校,为了让学生感觉到学校肉在家里般舒适温暖,学校为他们建立了明亮宽敞的宿舍,准备好一切生活用品(棉被,洗脸盆、洗脸帕、洗漱杯、储物箱等),还未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餐,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爱。

  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克服留守儿童性格缺陷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没有起到监护人应有的责任,而隔代教育又不尽人意,这种情况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性格方面出现问题,学习也会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很大部分表现出性格内向不爱交流、自卑没信心、不爱学习等。在这种状况下,我都会通过上网搜索一些励志的视频,利用每周的班会活动时间组织观看,从而激发留守儿童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爱学习、自信的孩子,也引导班上其他同学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上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同门们的关爱。

  四、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教学,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

  由于隔代监护,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的孩在学习上有困难,所以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在课余时间或信息技术课上组织留守儿童在网上观看专家、名师的上课视频,鼓励他们回答专家、名师的提问,从而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校讯通”平台,了解留守儿童平时状况及作业完成情况

  充分利用移动公司为学校建立的“校讯通”平台,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可以把留守儿童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及学习状况,发给留守儿童的家长。让他们知道啊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要求家长能协助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尤其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校讯通”把作业发给监护人,让监督留守儿童完成作业。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

  近年来,留守儿童事故频发。班主任充分利用班级多媒体设备,下载一些关于安全教育的视屏,经常组织学生观看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相关的电视、电影,学校也要经常组织关于安全防范的演练,增强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

  总之,只有学校的重视、家庭的关心、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才会学会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报答父母,回报社会

  教育技术论文篇二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摘 要:研究性学习本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但为了顺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在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样很有必要。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要从整体入手,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指导方法、评价方式等,掌握超越课程背后的学习理念,这样才能有效地规划、推展,并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校、研究性学习、基于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虽然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能够给学生以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顺应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要从整体入手,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指导方法、评价方式等,掌握超越课程背后的学习理念,这样才能有效地规划、推展,并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推进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师范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也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学习理论和教育信息传播特点了解一些常见的媒体基本知识通过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视听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应用技能。但在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众多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多样性、课堂教学时数的有限性等。为此,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理论,这将对于解决以上 矛盾、转变教学方式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高校研究性学习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方式,代之以学习者与研究团体积极主动的探索,并与其专业学习相结合,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育技术素养,一方面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使其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学习与工作。从教师角度来说,由于研究性学习与教育技术的密切联系,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提高教育技术学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实施办法

  根据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认真探索,寻求结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鉴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将课堂的与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研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通过网络中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有效检索网络中超越时空的海量知识。此外网络中强大的认知工具既可以创设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情景,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如powerpoint、authorware、word、excel等,这些软件的使用也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习者之间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研讨、展示与管理,可以追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 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划分为开始、展开、总结三个基本阶段。

  开始阶段主要是创设问题情景、确定研究选题。可由教师经过设计直接呈现问题,或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更多的是师生共同参与形成研究问题,既易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该阶段既可在课堂上也可在网络中完成。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言、讨论,激发学生对所研究主题的兴趣。在确定选题后,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小组、相互协作、收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确定研究方案。最后再由教师组织对各选题开题报告进行评议。

  展开阶段中,研究小组需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开题报告及研究方案中预定的方法、步骤与分工,利用高校环境中诸多资料检索渠道搜集研究所需的资料,并加以分析、进行实践、得出结论,完成预期的课题成果,从中获得实践体验。在此过程中,由于小组成员之间思考问题的视角不同,会形成许多不同的观点,因而学生必须处理好独立探索与小组协作之间的关系,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提高合作能力与团队意识。而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适时的给予帮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研究性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帮助学生完成其自身意义的建构。鉴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时数有限,此阶段的大部分工作应结合网络条件由师生共同完成。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及与小组成员的协作产生了关于课题的结论。因此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展示推广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并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反思与评价。课题成果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多通过powerpoint数码演示文稿、专题网站等多种形式来展示,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或上传到网络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除了对成果进行评价外,还需要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态度及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做评价。

  三、实施中应解决的问题

  经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经历了从确定课题-收集信息-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等各个研究环节,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意识。但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研究基本功的欠缺是最大的难题。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较少接触研究性学习,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递,尚不具备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能力与意识,收集资料与分析创新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学生积极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改变对教师、课堂、教材的依赖心理,主动的体验学习,有效地参与研究。

  目前高校普遍对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不够重视。需要建立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配套措施,改革对“教”与“学”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要积极调动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学与科研通过研究性学习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创新能力。可以适当增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时数,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创新和经验交流,在全校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与条件,创设资源丰富的教与学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亟待提高。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从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到提出问题、指导选题、建立小组,再到课题论证、总结评价等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学生观和教学观,在课堂与课后始终把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非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

  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对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和实践表明,在高校中开展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必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创新为本”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教材体系的创新,又可以是内容的创新,还可能是结构的创新。20多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实践中的创新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更多的是内容的创新,因为任何新的技术都不是首先为教育而开发,要将之应用于教育,就必须根据教育的需要改进它、完善它或者探讨其在教育中应用的方式方法,毕竟现代教育技术以实现教育优化为追求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建设中的内容创新是无止境的,必须与时俱进。

  教材内容的创新要以编著者的科研为基础,要以科研促进教材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材编写,既要通过作者的研究引入新内容,又要通过研究完善教学内容——使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新内容有高的起点。将动画引入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最早出现于2002年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4]),是我们在该方面的成功实践之一。

  将动画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因为动画在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果教师不能掌握动画的设计制作方法,将来在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和网络资源设计制作方面,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而网络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它需要广大教师参与建设。此外,动画设计制作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在学习过图像处理、非线性编辑、数字化音频处理、摄影、摄像等内容后再学习它,将是非常容易的,而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在全国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中率先将内容全部建立于数字化平台上的《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版中,图像处理、非线性编辑、数字化音频处理、数字摄影和数字摄像,已成为其基本内容。 将动画内容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没有先例可循,要在动画的庞大体系中浓缩出对学生有用、教学管用的内容,而且用非常少的教材版面就能表现、让学生用不多课时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就能学好、掌握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此我们花大量时间持续进行研究,很好地解决了动画引入教材的问题,并且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试探动画的教学功能与数字化制作》[10]。可以说,教材中相应内容的要点,都是作者带着完善教材、优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结晶。用Flash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经常出现不成功、不能变形的情况,书中用一句话点明要点——“制作形状补间动画成功的关键是:要执行修改/分离命令或利用快捷键Ctrl+B将有些对象(如文字、从库中调出的对象)进行分离”。同样,制作动作补间动画经常出现不成功、不能动的情况,书中也用一句话点明要点——“要确保动作补间动画的成功,既要将运动对象从库中拖出加以使用(文字动画例外),又要保证在两关键帧上使用的是同一元件”。

  师范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涉及到众多媒体、技术和理论,内容很多(仅其中的软技术和艺术部分就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活动影像的生成、加工处理技术和设计艺术,课件的设计制作,网站的设计和网页的制作,网络手段的利用,等等,涉及到的要求学生学好用好的软件就有Flash、Dreamweaver、Photoshop、Powerpoint、Premiere等多种),要求很高,而课时十分有限(最多72学时,在有些学校是54学时),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没有方法上的突破,就无法使该课程适应时代的要求。多年来我们致力于该问题的解决,相应开创了“干线式”方法[11]。“干线式”教学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理出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途径,选出其中的最佳途径向学生介绍、传授,让学生掌握通达目标实现的最佳的直接方法。它分为两个方面,即教材编写方面和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在教材建设方面,“干线式”方法是在对技术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在分析学生已有IT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梳理出清晰的脉络,提炼出技术中的精华,在教材中反映的仅仅是有用的且是学生未知或未掌握的技术精华。在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干线式”方法大体可用“干线通达、实例跟进、迁移提升”12个字概括。“干线通达”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教学,所有内容直指任务的完成,而且必须提炼出一般的方法向学生介绍。

  “实例跟进”是用具体的例子作为一般方法的补充,加深学生对一般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引入“教学探讨活动”是创新,而且更多的创新是让创新的形式充满创新的内容和方法。“教学探讨活动”所设计的议题,既有意义,学生又必须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同学间的互助才能完成,非常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协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新型的学习模式,积累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运用经验,为其未来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为使其好教,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文字提纲挈领,给教师教学留有大量补充、发挥的空间;许多部分内容结构是组件式的,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学生专业的需要、学校的条件灵活选取内容、组织教学;精心设计的高质量的向所有需要教师免费提供的多媒体课件,既详略适当,又充分彰显了多媒体特点,既有利于教师用,又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改造。

  在保证好学、学好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要求明确、具体,运用干线式方法使重点十分突出;内容精心组织、精心筛选,保证内容先进、科学、有用、实用;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人为本,而不以学科体系为本;设计适宜于自主型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合适议题;对理论、技术、能力全面要求,将理论与实践内容有机融为一体;按照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全面提高的要求组织内容;按照使认知领域教学尽可能达到“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目标层次中的高层次,动作技能教学尽可能达到熟练、创新的层次,提出高要求,设计目标,设计实践和活动。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给传统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革命,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不能出现以信息技术手段取代教师、书本的情况,盲从信息技术,从而全盘否定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那必将会造成教育教学的偏差,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其主体应该是学科,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现代化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辅助作用,不能代替全部。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明选.论网络环境中注重理解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

  2004(12).

  [2]李萌.龙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6(3). [3] 陈琳.试探动画的教学功能与数字化制作[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4] 陈琳.开创信息技术类课程“干线式”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研

  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205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