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技术论文 > 高铁的关键技术论文

高铁的关键技术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高铁的关键技术论文

  :高铁的全称是“高速铁路”,指的是路,或“路+车”这一系统整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高铁的关键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高铁的关键技术论文篇一

  低碳经济视角下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

  摘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兼顾的社会发展模式,正成为各国的关注点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节能、环保理念指导下的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是“中国模式”的重要体现。研究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站在低碳经济的视角对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了我国高铁技术发展的经验与规律,并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在技术层面、社会层面、自然生态层面以及整合层面上的关系的探析,得出以下观点:低碳经济的理念引导技术创新必须把经济、社会、生态的整体利益作为价值取向,这必然催生新的技术评价标准。反过来,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低碳技术的依赖性很大,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的推动。

  关键词:价值低碳经济技术创新高铁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技术创新作为当代物质生产实践的创造性本体正在生成,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和标志。过去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始终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但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范围的拓展,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其所深刻触及的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等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使得人们重新审视技术创新价值观的取向问题。因气候问题应运而生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兼顾的社会发展模式,正成为各国的关注点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新的社会发展方式下的价值理念与以往的“经济增长”式价值理念是不同的,而不同的价值观会引发技术主体的不同的行为,因此从价值视角下探析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辩证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技术创新价值

  由上述讨论可知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所以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审视必然是对技术创新的诸多关系的价值审视,必然首先要求澄清技术创新的诸多关系。只有澄清技术创新的诸多关系,细致分析各种技术创新关系的价值负荷,才可能深入而全面地把握技术创新的价值。

  从哲学视角看,技术创新的关系是立体的网络化的复杂化的关系系统,其基础层系有三个维度,即技术创新与技术、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关系。在技术创新关系中,最直接、最具体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关系。现实的技术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从技术创新与技术相互作用的关系角度看,技术创新价值实质是建构其“技术之家”的过程。

  技术创新与社会的关系。在技术创新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与社会的关系。技术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相结合的产物,技术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技术是由社会构建的。因此,技术创新过程必然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必然是在各种相关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之间达成的一个平衡点。从技术创新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技术创新价值实质上是构建其“社会之家”的过程。

  技术创新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在技术创新关系中,最被遮蔽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技术世界中,自然是“祛魅”的,成为了技术创新中被利用和改造的“持存物”。事实上,从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看,技术创新不仅驻留在其“技术之家”和“社会之家”中,而且也必然驻留在其“自然之家”中,技术创新价值实质上是参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

  基于上述关于技术创新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技术创新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对技术体系的工具价值、对人类的社会价值和对自然的生态价值。这三个方面之间是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即便具体到每一个方面,价值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可具体区分为正价值、负价值和零价值。

  三、低碳经济

  尽管不同学者对低碳经济有不同的定义,但对其特征的认识还是一致的。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的低碳化,达到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低碳经济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认为所谓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付允,马永欢,刘怡君,2008)。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突出特征表现为:“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2009)。从方法论层面说,低碳经济的出现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思维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仅以人类为中心转变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哲学思维,它按照生态规律的指导,充分发挥人类的能动性,拓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画卷。

  四 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

  1. 低碳经济下研究高铁绿色技术创新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需要各国、各行业、各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比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城镇交通领域的刚性碳排放是节能减排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有85% 的能源被城镇消耗,85% 的CO2 排放来自城镇。而从全国的综合运输体系上来讲,

  铁路相对于民航、高速公路而言,具有运量大、高能效和低排放的优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交通运输业尤其是高速铁路运输业是重要的主体。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在于对绿色技

  术的创新与应用。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纷纷想引进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装备并开展相关合作。在高铁模式和技术不断得到世界认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总结经验,寻找成功规律,并将之运用到其他领域以求得更大发展。

  2. 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

  (1)高铁技术的发展。在营业里程方面,从1876 年到1949 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只建设了2.18 万公里,铁路发展缓慢。至2009 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8.6 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铁道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3至2008 年,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 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

  界铁路25% 的工作量,运输效率居世界第一。在运行速度方面,当邓小平在1978 年考察国外高速铁路时,其列车时速已达300 公里以上,而我国铁路旅客列车的平均旅行时速只有43 公里。而30 年后,我国第一条时速350 公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一流水平的京津城际铁路CRH2C 型动车组通车。在综合技术方面,2007 年实施的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表明我国铁路已经全面掌握了时速200 公里及以上线路的设计、施工、养护、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列车控制等成套技术,进入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先进行列。2009 年12 月26 日投入运营的武广高铁也诠释了我国靠自主创新兴建世界最先进的高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各国高铁技术比较。高铁技术源于日法德三国,1964 年出现在日本的新干线技术成就了日本国内铁路网的主干部分;1982 年法国领先的TGV 技术后来成为全欧高速火车的技术标准;1988 年德国的ICE 技术创下了当时最高时速409 公里的纪录;美国引进法国的TGV 技术研制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高速列车ACELA。而中国用短短几年时间引进、消化、吸收,赶上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国产高速动车组的时速比采用西门子和阿尔斯通公司技术的法德高速铁路整快30 公里,创造了运营速度、运量、节能环保、舒适度四项世界第一。京沪高速铁路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完全由国内制造的新一代动车组,车体运用流线型低阻力、轻量化、高性能交流传动及再生制动等节能技术,人均百公里耗电不超过6 度。

  五、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式经济理念引导下的传统技术创新只关注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做法割裂了技术创新价值的整体性,因而技术创新在产生正效应的同时,负效应的恶果也在累积。当这些负效应在数量上达到一定值时,生态危机爆发,促使我们思考发展方式问题,而低碳经济的提出恰好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特别需要铁路这种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我国高铁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彰显了中国模式的成功。站在低碳经济的角度分析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具有现实意义;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高铁技术的比较得出了中国高铁路迅速发展的规律,即自主创新、系统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在高铁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则需要做好调整产业结构、抓好服务,共创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 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思考[J].会计之友,2010(8)

  [2] 田伟.低碳经济审计模式初探.商业会计,2010.(9)

  [3] 张文静.低碳会计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1,(07)

  [4] 丁小丽,尚亚楠,丁时勇.低碳会计产生的必要性及其与传统会计的差异[J].会计之友,2011(25)

  [5] 何帆.浅谈低碳经济下我国会计体系的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1,(1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铁的关键技术论文

235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