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技术论文>

矿山急救技术论文(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矿山急救技术论文篇二

  急救技术新进展

  摘要:概述急救技术新进展。方法:总结分析文献,阐述CPR最新方法。结果: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不间断的CPR是急救成功的方法,多学科、梯队式综合治疗可以更好的保存患者神经功能及长期存活。结论:必须重视目击者CPR的实施,并且加强公众和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方面。

  关键词:急救,心肺复舒,基础生命支持

  1960年,Kouwenhoven、Knickerbocker和Jude发表了心脏骤停后经闭胸式心脏按压存活14 例病人的文献。同年,在Ocean市召开的Maryland医学会学术会议上介绍了胸外按压联合人工呼吸的方法。两年后,即 1962年,介绍了直流电单项波除颤法。196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编写了第一个心肺复苏(CPR)指南,此后定期进行更新。

  一、强调急救医疗服务(EMS)系统和医务人员应鉴别和强化“生存链”中的薄弱环节 报告显示不同区域的心脏骤停发病率和预后差异相当明显,说明很多地区仍有提高存活率的努力空间。最近的研究已经证实,适当的胸外按压频率和充分的按压深度、让按压后的胸廓完全回复、最少的按压间断时间和避免过度通气对改善院前心脏骤停尤其是具有可除颤心率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心脏骤停后处理的重要性 强调优化组合多学科联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以优化血流动力学、神经和代谢功能为焦点,可改善院内外心脏骤停并获得 ROSC 患者的存活出院率。

  三、CPR质量 尽量缩短胸外心脏按压和除颤的时间间隔,直至ROSC或终止复苏。任何不必要的胸外按压中断(包括必要人工呼吸时间的延长)均会降低 CPR 的效率。即便病人在担架转运过程中,也不应停止CPR,可由专人骑跨在担架上持续行胸外心脏按压,直至转运至复苏室。新版 AHA CPR 和 ECC 指南最新确定的进展是基础生命支持顺序的改变,即成年和儿童(新生儿除外)患者从“A-B-C”(气道、呼吸、胸外按压)到“C-A-B” (胸外按压、气道、呼吸)。

  四、弱化心脏骤停期间装置和高级生命支持过程中药物的重要性 传统的认知中,“呼三联”、“心三联”药物成为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经典药物”,但直到 2010 年国际研究会时,仍然没有充分的资料证实任何药物或机械性 CPR 装置可以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长期预后。若在单人抢救或现场人员不够时,可暂时不用药物处理,但强调不间断CPR的作用。

  下面将从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以及心脏骤停后的处理等方面的进展进行具体阐述。

  基础生命支持(BLS) BLS是心脏骤停后救命的基础。成人 BLS 主要包括即时识别心脏骤停、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早期实施高质量的 CPR 和必要时的快速除颤。

  1、及时实施高质量的CPR 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中BLS程序已把“看、听和感觉”从程序中删除,要实施这些步骤极为耗时, 因此指南强调对无反应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如仅有叹息样呼吸)的成人,应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并开始胸外心脏按压。鼓励未经培训的普通施救者实施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Hand-Only CPR)。强调在给予人工呼吸前即开始胸外按压(C-A-B 而非 A-B-C),因为实施人工呼吸时摆放头的位置、口对口人工呼吸需要包紧口唇、获取或组装球囊-面罩均需要一定的时间。新指南中成人胸外按压的推荐深度由原来的 4~5cm 增加到“至少 5cm”。

  2、CPR技术和装置 为了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期间的灌注和改善存活率,已研制了替代传统 CPR 的装置。 但与传统 CPR 相比,这些技术和装置常需要更多的人员、更多的培训和额外的设备。由经过充分培训的人员选择性地给予某些病人使用一些 CPR 替代技术和装置,可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或短期存活率。一份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试验对比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使用负荷分布带 CPR与手法 CPR 后表明,4h 存活率无改善,且使用装置者的神经系统预后更差。目前,对院前 BLS,尚无哪种辅助装置优于传统的手法CPR;在持续改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长期存活率方面,也没有哪种装置优于除颤仪。

  3、电治疗 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更新了有关心动过缓的起搏、快速性心律紊乱的复律和除颤方面的最新资料。强调了将 AED 整合到院外公共场所生存链的救治系统中的重要性。为给予病人最佳的生存机会,心脏骤停后最早的行动中有3个措施,即启动 EMS 系统、提供 CPR 和操作除颤仪。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ACLS 影响生存链的多个环节,包括心脏骤停预防干预、治疗心脏骤停和改善心脏骤停ROSC 患者的预后。

  最新版的心肺复苏指南继续强调ACLS成功的基础是良好的BLS,即迅速开始高质量的 CPR 及最少的中断时间,对 VF 或无脉 VT 患者在倒下的几分钟内即实施除颤。在气道管理部分,对成人增加了一项重要的I级推荐:使用定量波形 CO2 描记法确定和监测气管内导管的位置。另外,继续支持会厌上气道作为 CPR 期间气管插管的替代方法。

  心脏骤停后处理 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认识到系统性治疗的重要性和多学科处理对 ROSC 以及入院治疗后保存完好神经功能而存活的优点。指南推荐具有广泛性、梯队式、磨合良好的多学科队伍对心脏骤停后患者进行治疗。

  心脏骤停后处理的初始和后期关键目标包括:

  ●ROSC 后优化心肺功能和保持重要器官灌注

  ●将病人转送到具有处理能力的医院或具有心脏骤停后综合处理能力的危重症监护室(ICU)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识别和处理

  ●控制体温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预测、处理和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MODF)

  综上所述,国外的急救指南对于从发现呼吸心跳骤停到复苏后处理,都已经有完整而细致的指南,强调对公众以及专业急救人员的教育和定期培训,公共急救系统的建立,包括公共场所AED的整合,目击者CPR的实施等。复苏后的处理强调多学科联合治疗,以期保存患者神经功能及长期存活,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反观国内,不管是公共急救系统的建设还是公众和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看了“矿山急救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常用急救技术论文

2.采矿充填技术论文

3.采矿企业管理论文

4.有关煤矿应急管理论文

5.煤矿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253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