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阿Q自我心理的再审视(2)

时间: 胡金秋1 分享

  
  三、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新时代的影响
  
  如果说“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那么阿Q的主要思想特征就是“自我意识”的缺席。所谓精神胜利法,即一种精神状态:一个人遭到失败,受了委屈,不能面对现实,很快就忘了失败和屈辱的痛苦,用自欺欺人的办法,反认为自己是胜利者,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满足。作为阿Q性格重要特征的精神胜利法是和他的“人上人”思想有必然联系的。阿Q在任何问题上都要显示自己比众人高一等,以满足他“人上人”的心理,捉虱子比赛的情节当然是漫画式的,但如果“假中见真”,透过这种虚构的情节,可以体会到它所反映的艺术真实是深刻的。抛开阿Q生存的时代背景,从21世纪人类角度解读“精神胜利法”又是怎样的呢?在当今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人们常感到工作的重负和心情的压抑,很多人面对现实,无能为力。这种状态下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也越来越显著。面对这种状态,应该审视自身,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解决问题。但这往往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较长的过程,显然不能及时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减轻心理问题带来的痛苦。所以,人们因某事失利或遭人侮辱时,往往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使自己暂时忘记它,或利用幻想,或从环境、机遇等方面寻找外部原因,而不是仅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关于幻想的作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家杜威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失望在幻想里可以变作显著的功业和满意的凯旋,事实上是消极性的,在幻想所构成的意象中将是积极的,行动的困顿在理想化的想象里可以得到巨大的补偿。”[1]人通过幻想,可以想象令人愉悦的形象、兴奋的图景、满意的情形,主体因此而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和宽慰。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人们有时还可能会用到忘记、满足等方法自我安慰,而“忘却”不正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一大法宝吗?关于精神胜利法所包含的忘记、满足等心理,鲁迅先生的认识尤为深刻:“我们都不大有记性。这也无怪,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国。记忆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2]猜想如果阿Q不是因“闹革命”被抓去杀头,他肯定可以高寿。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果没有忘却,没有“精神胜利法”,我们中的大多数,也便早就不存在了,早就因痛苦压抑而死了。
  在当今复杂、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适度地使用“精神胜利法”,反而可以使人们更有效地摆脱或减轻心理疾病的干扰,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适度的“精神胜利法”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它虽然不能扩大自我,提高自尊,但能起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使人们有可能从屈辱、压抑、沮丧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实现心理平衡。
  
  四、鲁迅与阿Q
  
  精神胜利这种痼疾是在各个阶级身上都存在的,鲁迅为什么要把一个农民作为典型呢?笔者认为这是由阿Q形象的实质和作品的主题思想决定的。鲁迅塑造阿Q这个形象原本并没有把他作为那个阶级的典型,而是作为整个国民性的体现(这是鲁迅一再说明的)。如果阿Q形象的核心仅仅是精神胜利法,无论用哪个阶级的人做典型都可以,用剥削阶级也许更适合。但阿Q形象及《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主要不是表现精神胜利法,而是表现阿Q身为奴隶却想反过来成为奴役他人的主子的思想,当然就应该用下层人民,特别是受奴役最深的人做典型才能表现得充分,下层人民是国家的主体,鲁迅揭示阿Q的这种思想意在暴露国民性的根本问题。
  总之,阿Q形象的复杂性只是其表面,在深层次上却是各种因素的有机统一,也使得阿Q成为中国文学画廊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注释:
  [1]杜威:《哲学的改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12页。
  [2]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5页。
  参考文献:
  [1]仲密(周作人).阿Q正传[A],李宗英,张梦阳.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周作人.关于《阿Q正传》[N],晨报副刊,1922.3.19.
  [3]刘惠.现代社会重压下更需要阿Q精神[J].学问,2009,(3).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84.
3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