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当代文学作为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其他阶段的文学形式有所继承,并在继承基础上有了自身的发展,总的来说,当代文学的发展状态良好。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独立学院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文专业(也包括一些非中文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熟悉并把握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具备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笔者从教院校为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这类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培养目标及生源情况,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新形势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加以改革。

  一、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总体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我校学生入学时的高考分数比较低,绝大部分学生刚刚跨过三本分数线,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学校招生名额不足的情况下降分被录取的,因此,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应有的知识储备不足、科学合理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皆不完善,亟待提高。

  2.缺乏学习动力,学习自觉性不高

  我校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被迫学习的,进入高校后,原有的直接监管人和集体远离了他们,造成直接监管的缺失。另外,高校的学业压力没有高中时期面临高考选拨的紧迫和集中,能够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之前大大增加。再加之身边大部分学生的文化水平都相差无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自控能力。

  3.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恒心

  考入三本,并且又在独立学院就读,我校学生普遍表现得较为自卑,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恒心。有一些自愿选择我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乐观,学习态度也很端正,认为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而另外一部分由于高考失利或迫于家庭压力选择我校的学生,则自视清高,认为很委屈,对学校教学满腹牢骚,课堂不听课,课后不复习。日积月累,学习上的问题来越积越多,成绩也越来越差,久而久之,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4.应有的阅读储备不足

  学好中文的前提基础之一就是要有大量的阅读储备,尤其是文学经典的阅读量,但是阅读经典通常在短时期内无法取得直接的功利性回报,所以很难受到学生的重视,更不用说非经典的阅读了。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身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然而,在应试教育仍旧大行其道的当下,学子们为了取得较为理想的分数,依旧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很难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5.课程课时数减少

  随着独立学院的教学定位和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尤其是国家推行的独立学院(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不断向应用技术型学院转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数也由原先的一百多个减少为五十多个,这对独立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1.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学习兴趣

  我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因此,更要注意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环境的熏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从大一开课,对于刚结束高考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来说,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该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学好该课程的正确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以文本阅读为基础,提高学生理论素养

  针对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时少、重实践的课程特点,教学过程中,应调整教学重点,在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基本文学知识和文学现象的基础上,适当淡化“史”的线索(如思潮史、流派史等),将教学重点放在文本的阅读和深度理解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比如,在开课之初,可以为学生开列出一份学期必读作品书目、一份参考阅读书目,可以以“鲁迅作品阅读”“巴金作品阅读”“王蒙作品阅读”“莫言作品阅读”等专题性作品阅读的形式构建。这样既能使阅读是系统的,同时又能对专题深入学习,能够得到系统性的锻炼。不但可以学习到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另外,为了确保不流于形式,可以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教师定期不定期进行抽查,并且作为一项考查内容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轮流上讲台就自己或大家感兴趣的作家作品阐述个人看法,引导学生相互争辩,以此提高他们的分析感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有了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还要有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应该以教师的课堂教授为主,由教师在课堂上对文学相关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在教师课堂点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作品的时候去体验、去感悟,并做好读书笔记,记下心得体会。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疲劳,渐渐地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就要不断地变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筛选指定一些与所讲授内容相关的话题,由学生分组自由讨论。例如,教师在讲述十七年文学时,可以安排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作家进行解读,然后每组将讨论结果表述出来,各组之间互相辩驳,老师在中间适当加以引导,最后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并加以总结。也可事先预设一个主题,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作家作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两种教学过程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独立钻研、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开展“形象”教学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教学课件,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学生尽快掌握学习要点,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产生巨大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影视资料库。让学生观摩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较之其他学科的独特之处是有大批的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被改编成为影视剧,包括不少的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传记资料片。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影视资料片段,如将《阿Q正传》《雷雨》《围城》等作品里面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文学形象转换为浅显易懂的视听形象,带给学生极大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影视资料库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还可以弥补学生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不足。影视资料对历史情境形象再现,能使学生更加真切地触摸历史、感受历史,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反过来有助于更加透彻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篇目时,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这部散文诗集的思想内容和象征意蕴。如果直接讲解的话,学生难以理解。这就可以借助影视资料库,如播放纪录片《鲁迅之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鲁迅成长和创作的道路,结合鲁迅成长的背景,再去解读《影的告别》《死火》《过客》《雪》等具体篇目。以上是笔者对于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体会及改革的思考。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因其特殊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独有的特点,在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从而采用最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使这门课的教学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后语境下的当代文学理论研究

  “后”语境是一种广义的说法,其一般指西方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关于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化思潮所产生的语境特征,又被学界称为“后学”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当代文学开始有选择性地介入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后学”理论思潮,并用30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对后学思潮的选择、借鉴、应用、影响。这期间,二者碰撞所产生的理论融通与对话困境仍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一、选择与借鉴:“后”语境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接受取向

  同其他理论思潮一样,后学思潮在中国的理论传播与影响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后学思潮被一些外国文学理论研究学者引进到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1979年,《世界文学》杂志率先刊登了汤永宽先生翻译的索尔贝娄的后现代长篇小说《赛穆先生的行星》。随后的1980年,《外国文学报道》杂志,先后介绍了美国几位著名的后现代小说家,同年,发表了董鼎山的两篇文章《后现代派小说》和《所谓后现代主义小说》。1983年,《读书》杂志发表了董鼎山的文章《6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后现代主义及其他》。1987年《世界文学》杂志推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专栏,并发表了钱青的文章《当代美国试验小说的技巧》。这一时期,学界完成了对后现代小说的引进,但总的来讲,此时的后现代小说研究仍停留在对形成过程、创作特征、社会背景等方面研究的基础阶段,尚未从精神特性上形成具有深度理论水平的宏观后现代主义。相对于后现代小说来讲,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界一开始就显现了整体接受特征。这同中西方访问交流所催生的理论热潮密切相关。1983年,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桑受邀到山东大学演讲。1985年,杰姆逊在北京大学展开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讲座。1988年,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的专著《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文版出版。同年,易布思与佛克玛合著的《20世纪文学理论》出版。1989年,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的专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文版出版。这些文化交流活动和理论著述引起了中国文坛的极大关注,并直接带动了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具有“后学”特征的理论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二、转折与变革:“后”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学”思潮的兴起以及“后”语境的形成为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此我国当代文学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格局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表现,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从文学研究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上来看“,后学”思潮中所倡导的反本质主义、反宏大叙事、反传统以及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对后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范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促使其形成“反本质主义”的理论范式。其认为本质化的文学理论禁锢了作者的思维方式,阻碍了文学的创新发展,应解放思想,追求个性化、细节化、创新化的文学创作。其二,我国当代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成的,它具有自己复杂的转变过程,这种复杂性不仅仅体现在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上,更是体现在对文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原则重视度的提升上。这一时期出版的《无边的挑战》《隐蔽的成规》《表意的焦虑》等著作都对传统的文学理论的创作原则以及研究方法都提出了深入的批评,并指明了“后”语境下我国当代文学研究方法以及创作原则的发展方向。其三,批评实践形式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多元选择。在后现代主义以及后学思潮的影响之下,我国当代文学在实践批评形式上也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打破了既定陈规,更是对传统“体系情节”理论研究方式的一种有力反抗,有助于当代文学的重新建构。

  三、危机与重构:“后”语境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重构

  在“后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型,伴随着转型而来的不仅是文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还包括理论范式、理论传统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多重理论资源间整合的焦虑与压力、不同理论话语之间求异、趋同的危机与挑战。从这一角度讲,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仍是消化、整理包括“后学”思潮在内的当代西方文论新现象、新趋势、新发展,以增强中国文论研究的生命力。曾繁仁先生曾指出,“后”语境下的文论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逐渐走向的建构,尤其是对唯科技主义、唯经济主义等不恰当现代性主义的反思,更是可圈可点,这使得中国文学理论研究走向了一种创新与共生的理论形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后”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选择与借鉴、转折与变革、危机与重建等发展历程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方式和理论模式,为我国当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作了机会,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理论界的格局。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现当代文学论文

2.中国文化发展浅析论文

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4.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论文

5.当代文学商道叙事英雄化例析文学论文

966906